海雯娜:德国某些文化,造成了很多人对中国机会漠视、短视以及不作为
来中国这两年后,我突然觉得自己已经不像德国人了。
我最近遇到了从德国来青岛开展交流的德国学生。交换生来中国通常只为了获得一些类似于旅行的体验。不论是一年还是两年,这些时间对于认识这个每天都在经历巨变的国家都太短暂了。
德国的学生所带有的一些特点我突然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了。比如说,德国学生对于个人发展的意愿是非常弱的。而中国的学生会热衷于各种比赛和个人充电。我介绍给德国学生们一些有助于发展自己的比赛、实习甚至就业机会,他们都毫无兴趣。反倒是我变得像中国学生一样,到处留意各种能够获得实习、演出等增加简历内容的活动。我在中国学会了“艺不压身”的道理。
两年前刚来中国的时候,我一直都觉得发展自己的道路上都想尽可能跟德国人聚拢在一起,抱团取暖。但是过了不久我发现,我能够感受到来自母国一些不可理喻的人和事在冲淡我服务这个群体的热情。
德国某些文化,造成了很多人对中国机会漠视、短视以及不作为。很多德国留学生来中国学的专业并不是中国比德国先进的领域,这给她们带来了对中国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巨大轻视。事实上,中国的学校很大程度上反映的不是中国的科技或产业水平,而单纯变成了人资质的筛选器。
我认为中国的先进体现在整体上的那种便捷。它需要许多一体的技术和管理在现实中成功应用才能达成的。中国可能在原始创新和学术自由上不如德国,但是中国对于技术发展的那种高效应用意愿、产业的效率,使得这种便捷能够被普通人在生活中感受到,而不是在校园里。
我来中国主要是学习两个东西:一个是中国语言和文化(这两者是一体的),另一个中国的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媒体产业)。我从一开始就不会到中国来学汽车工业或者工商管理(好像每个学校都有外国留学生学这个专业)。或许是我的选择缘故,这导致了我认为中国一直处在某种先进的水平上。
我看到身边到处都是中国才有的先进和机会,而这一点经常无法被我的德国同胞们体会到。这反而导致了对话的困难。很多对话的结果让我不断的确信,德国不断走下坡路是一批批短视而又自负的人自己选择的。
我左手边有一堆中国学生拥有精彩的简历却在找工作中挣扎,而另一手边却有一批德国学生完全无所事事挥霍机会。我这种大龄大学生,被德国导师的评价中居然被各种夸张地赞赏,我完全高兴不起来。在德国,白人女性是如此容易地获得那些高报酬、但是对她们而言完全德不配位的工作。这种不公平让我对过去几年付出的努力越发感到难受。
欧洲或许真的需要个Attila才能明白罗马帝国已经危在旦希了。我现在要做的是在罗马城墙倒下的那一天有足够的能力成为新时代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