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业严重落后中美,欧洲人为啥安心躺平?
“躺平”一词简直成为了广大欧洲人民的普遍生活现象,一周四天工作制,没有996,没有007,免费教育、低价医疗、多福利补贴……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欧洲其实在信息工业浪潮中严重落伍。
距离就是,提到美国科技企业,人们往往都会想起苹果、谷歌、微软、惠普等等,而中国也有华为、联想、阿里巴巴充当先头军。
反观欧洲却没有很多的知名IT企业,作为现代文明的发源地,欧洲在已经来临的AI科技时代似乎已经被全面边缘化。
然而他们至今却依然能对内保持着高质量的社会福利,日子可谓过得的有滋有味、无忧无虑。可欧洲实施高福利待遇的依仗究竟是什么?欧洲人民的好日子,真的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欧洲的高福利待遇
2015年冰岛开始小范围试行“四天工作制”,经过4年试验,最终发现员工的工作效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会因此有所提高。于是冰岛于2021年正式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每周四天工作制度,创下全球首例。
冰岛的成功案例给了一众欧洲国家偌大启发,英国某银行CEO对此评价道“看来每周五天的工作制度,已经是上世纪的落后遗物”。西班牙和英国随即推行了四天工作制的大规模试验,周期分别为3年和6个月。与此同时,2022年比利时决定紧跟冰岛,全国同步实施四天工作制,成为全球第二个推行该制度的国家。
比利时总理当时声称:这样的制度能让国家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让人们更容易将工作和家庭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一个更具活力的经济市场。
无论是工人还是企业,对于四天工作制的反响都十分满意。有国人可能会提出质疑,欧洲工人难道不焦虑吗?少工作一天就意味着薪资的减少啊?以德国工人举例,岗位平均时薪25欧元,合200元人民币,一天八小时就能赚取1600元,单月22天工作日累计收入可达3万5,扣除14%的个税,工人普遍月薪最低能达到2万元以上。
一些选择在家躺平的德国人,能每月领取4300的失业补助金,如果是二孩家庭将上涨至1.8万。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焦虑根本是不可能存在的问题。再来看看被中国网友调侃为“革命圣地”的法国,早在1970年政府便制定了最低工资标准,截止2021年法国岗位的最低月薪是1554欧元,也就是1.18万人民币。
这意味着你在法国,无论是餐厅刷盘子,还是在电影院卖爆米花,无论是正式员工还是临时工,所获得的最低月薪都不能低于1554欧,个人的月薪水平是被法律严格保护的。
此外,法国目前推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但员工可以根据个人时间自由安排组合,能选择每周五天,每天工作7小时。也可以选择每周四天半,每天工作八小时,这给予了员工极大的自主性。
法国的劳动法足足重达1.5公斤,印有3500多页,这里面包含了政府对劳动者大山般的沉重厚爱。劳动法支配了法国工人的每个角落,但即便如此,强势的法国工人们在捍卫自身权利时,也是相当团结果决毫不手软。
2022年10月,法国总工会、工人力量总工会等多个工会,号召各行各业开始了一场全国性罢工,要求在社会高通胀背景下提升工人工资。
2023年法国爆发大规模罢工浪潮,各大公会为了逼迫马克龙总统放弃延迟退休政策,累计号召了128万人参加抗议罢工。全国2/3的教师与1/4的公务员选择参与其中,导致3/4的列车车次被迫取消,发电厂与加油站纷纷面临停工风险。
2024年1月,由于对政府推行的农业政策深感不满,数千名农民聚集法国街头,出动了400多辆拖拉机在政府部门外倒粪便与腐烂垃圾。抗议者态度强硬的表示,政府必须取消税收与社会费用的增加,现在农民生活可谓极度困难。
法国工人的态度其实也可以代表欧洲工人的立场,他们不接受任何一丁点的私人权益被打压剥夺,只能享受政府推行的高福利待遇政策。可问题来了,欧洲福利待遇如此丰厚,究竟是哪来的钱延续维持的呢?欧洲工人躺平的资本底气又在哪里?
高附加值产业
在后疫情时代,互联网成为了各国经济复苏的强心剂,而中美无疑是当今全球互联网发展最出众的两个国家。2019年的全球数字经济报告显示,90%的世界数字经济都集中在中美上,而欧洲的占比只有4%。全球七大互联网巨头企业,五个来自美国,剩下两个则是中国企业,同时中美还包揽了AI智能85%的专利份额。
由此可见,在当下信息时代浪潮中,欧洲诸国早已被中美遥遥甩在身后,时至今日仍没有诞生出任何一家全球性互联网企业。唯一一个知名度最高的诺基亚,如今也是苟延残喘,大不如前。即便是新能源电车工业,美国特斯拉热销全球,中国比亚迪名扬海外,但欧洲却毫无建树,BBA的电车系列可谓销量惨淡。
由此可见,欧洲优渥福利待遇的核心来源并非来源于互联网与工业,那么究竟凭什么躺平呢?答案就是顶级奢侈品行业。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法国一瓶罗曼尼康帝红酒售价能突破百万,单个看似平平无奇的LV背包,柜台价轻松高达二三十万,并且还能做到限量发售、供应不求。
2023年的《福布斯》亿万富豪排行榜中,法国奢侈品巨头LVMH总裁阿诺特力压马斯克,荣登榜单榜首。数据显示,阿诺特的个人财富自2014年开始连年暴增,从335亿美元提升至2110亿美元。除了LVMH以外,开云集团、爱马仕两大奢侈品公司业绩也在持续上升。
根据了解,奢侈品牌每年都会进行1~2次的调价策略,但2020年后,全球多家奢侈品牌的调价次数都在不断增多。截止2023年,香奈儿累计涨价9次,LV涨价高达10次,至于涨价背后的原因,这些品牌通常以成本上升作为理由。
但从财务报告来看,2022年LVMH的毛利率要高达68%。在旗下诸多产品线接连涨价的背景下,许多款式却依然做到了排队预订,奢侈品行业背后究竟有多挣钱?
2023年LV总营收高达6600亿,净利润高达1170亿元。相比之下,中国比亚迪的全年总营收只有600亿,而整个中国车企的利润总和也只有500亿元。
像法国美妆品牌欧莱雅,全年营收3160亿,净利润626亿。中国奇瑞汽车的总营收体量与其相当,但净利润却只有42亿不到,二者产品在净利率上存在天壤之别,并且是无可弥补的差距。
更为令人无奈的是,奢侈品的每次提价,其实都在巩固强化其“奢侈”二字在消费者心中的认同感。于是这些欧洲奢侈品每次涨价总能迎来一波抢购,反而会助涨品牌的影响力,这放在全球任何一个其他行业都是难以想象的。
但欧洲人民的好日子,能一直持续下去嘛?答案是当然不能,欧洲奢侈品热销全球的根源就在于认知垄断,你下意识认为瑞士手表精准无误,但其实早已被中国制造的工艺所超越,你认为法国奢侈品高贵优雅,但其实十有八九都是中国代工贴牌生产,压根没有一丁点技术含量。即便是唯一的高级别工业产品意大利超跑,在电动化时代的大趋势下,也已经略显疲态。
当大家的认知得到提高,个人思想能进一步升华,欧洲人的好日子就不会持续太久了,这是完全可以预料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