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景观的“人文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很难“复制黏贴”。

【本文由“guan_16973293701659”推荐,来自《投资超20亿、日均游客不足20人,为何它们成了“全国古镇连锁”?》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古城的“古”,在于当地的人长久以来生活在那里日积月累形成的“生活痕迹”,这种“生活痕迹”是人与房屋与城市常年“互动”积累而成的,一个茶水铺子和一个酱油铺子自然格局不同,张家的院子与李家的院子自然各有千秋。

这种古城古巷的“面貌”如老人脸上的“皱纹”一般,是岁月与生活留下的“人文景观”,人与人的不同产生了城市建筑风貌的差异性与个性(独特性),这种是很难依靠大建新城形成的,因为缺少了众多人的参与和历史使用的痕迹,参与其中的只有设计公司和入驻的新商铺,为什么全国古城出现“同质化”,因为参与建设的不是一个个讨生活的家族和他们长久留下的生活痕迹(根据自身生活需求对外在的改造,这种生活痕迹鲜活的反应出他们内在的生活文化),招标而来的是拿着样板图纸的承包商,当这些承包商认知内的所谓新中式古城趋同时,那么外化出的设计方案也都是这些刻板的模板拼凑出的流水线产品,和全国一样的旅游街商铺。所以历史景观的“人文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很难“复制黏贴”。

对于城市建设的目标应该还给当下的“现代城市居民”使用,与其造一些毫无人文积淀的“赝品古城”,不如把钱花在居民需要的公共环境和设施,公厕建的更先进,这对游客体验真的很加分,城市绿化公园这是发达国家玩的起城市奢侈品,能建好一个中式园林也行(反应中国城市人文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多花点钱在真正的文保单位上。如今大操大办耗费甚多的“赝品古城”,反应出的问题,成为其最大的历史价值,人文积淀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