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543)《新苏州报》里的抗美援朝运动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次日,《新苏州报》就向全市人民报道了这一喜讯,苏州各界纷纷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写信祝贺胜利,仅仅1个月就有4600多封。
摇篮之中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困难重重,是如何为这场伟大的胜利提供源源不断地支援呢?现在,让我们以相关报道为时间经线,重回历史长河;以文物和照片为纬线,定格历史瞬间;在经纬相织的苏州抗美援朝运动恢宏历史画卷中寻求答案。
开展抗美援朝宣传活动
正当苏州人民满怀豪情地建设自己新家园之时,1950年10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在全国掀起。苏州的抗美援朝运动是从开展保卫世界和平、禁用原子武器的和平签名运动开始的。
通过广播、评弹、墙报等多种形式,动员群众参加和平签名运动。仅仅4个月,全市有28万人以签名的形式表达反对侵略、保卫世界和平的决心,约占全市人数的80%。
1950年11月15日,苏州市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又称苏州市抗美援朝分会)成立,统一领导苏州市的抗美援朝运动。
各界群众开展增产捐献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简称“六一”号召)。
7月7日,市抗美援朝分会就贯彻“六一”号召作出开展订立爱国公约运动、捐献15架飞机、做好拥军优属与伤病员疗养工作等5项决议。
至1952年1月,全市共捐献269.3万元,折合可购买飞机18架,超额完成市抗美援朝分会提出的捐献飞机15架、装备“苏南空军师”的捐献任务。同时,苏州将增产与捐献结合起来,以增产带动捐献,大规模的爱国捐献不仅没有影响苏州各项建设事业和群众正常生活,反而促进了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参加军校,保卫祖国
1950年1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作出关于招收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的决定。苏州广大青年经过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和思想动员后,争相报名参加军事干部学校,为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一腔热血。
青年参干纪念章(左图)抗美援朝纪念章(右上图)抗美援朝纪念章(右下图)
抗美援朝银质奖章(左图)抗美援朝军功章、证书(右图)
以军干校招生为契机,苏州的大批青年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群众性的参军热潮不断涌现。另有医务工作者、汽车驾驶员等志愿赴朝鲜前线为志愿军服务。
中国人民志愿军帽徽(左图)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正面(右上图)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反面(右下图)
政府举行仪式,欢送应征青年。
欢迎休养员,优抚烈军属
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1年1月下旬,市委、市政府成立欢迎志愿军伤病员指挥部,迎接多批志愿军伤病员来苏休养和过境转送。指挥部统筹安排各界群众分工合作,参加欢迎的群众达2.8万人次。
苏州专区及苏州市人民组织慰问队,慰问本市驻军及休养员,深切关怀在朝鲜作战流血负伤或因劳成疾而回国休养的志愿军同志们。
向光荣重返前线的志愿军休养员致敬。
苏州在优抚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协助三个医院收容治疗志愿军伤病员一千四百多人;再则是进行了烈军属的优抚工作,初步解决了城市失业军属的就业问题和基本上解决了农村军属的代耕问题,全区作好军属代耕的有一万六千五百多户,并解决了军属贫病治疗及子弟入学等问题。
苏州在优抚方面的工作。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最终签署。在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下,苏州人民在历时3年的抗美援朝运动中作了巨大的努力,形成了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社会氛围,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空前提高。保家卫国的信念极大地鼓舞了苏州人民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成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各项社会改革的巨大动力。70年来,苏州人民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不断奋勇前进。
来源:通讯员 苏革博
编辑: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