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了不到一年,电影市场为何出现疲态?微短剧是“掘墓人”?

今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出现阶段性收缩。公开数据显示,截至10月30日,2024年国内电影市场累计票房383.3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暑期档、国庆档分别下滑44%、下滑23%。

据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周刊”5日消息,几位电影界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知道2023年电影市场火爆和人们观影意愿的爆发以及市场存货的倾泻有关,但谁都没想到市场变化如此之快。

报道指出,原因很复杂,有电影内容生产的问题,也有观众兴趣转移的原因,更有新兴娱乐形式的兴起分散了注意力。但在所有影响电影市场的因素中最让大家担心的,是一部影片的命运和票房如何,越来越不取决于电影本身,而在于观众情绪。

导演郁刚说:“现在只剩下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内能够满足观众情绪的电影。可是这多难啊,风险得有多大,因为你也不知道观众情绪哪天变成啥样了。”

北大教授陈宇也是一位编剧和导演,在他看来,如今的网络有个特点,叫“互相达不到”,参与讨论的人彼此的容忍度越来越低。落在电影上,就使创作者陷入一种困境:一切复杂的事物、丰富的情感和百态人生,人们都不再关心。电影本该是一个望向世界的窗口,是我们破镜而出的可能,可以体验从未体验过的经历,看见没有见过的风景。可如今,这一切很多观众都拒绝了。

500

在电影市场出现疲态的同时,微短剧爆火。预计2024年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过500亿元,2027年将达到1000亿元,而国内电影市场年票房最高纪录为2019年的641.49亿元。

微信公众号“安徽时评”3日发布题为“微短剧,电影的‘掘墓人’?”的评论,其中称,相较于短视频剧集高效、快速的刺激模式,观影像是一场沉浸式仪式。然而,这对时间日益碎片化的观众来说,愈显奢侈,加之电影叙事节奏较慢,对习惯了强刺激的观众来说,逐渐成为一种“负担”。

此外,电影的内容和制作模式也略显过时。一部高质量影片往往需要耗费数年时间,属于高投入、长周期产品,制作方必须承担巨大风险。制作过程中,市场需求还可能发生变化,使得最终呈现的作品与观众期待脱节。微短剧则完全接受产品思维,拍摄成本低、周期短,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这种灵活性使得微短剧能够追赶爆款内容,变现速度也快。

微短剧吸引的不只是年轻人,中老年群体亦不例外。评论指出,中老年用户情感诉求更淳朴,更容易被套路化剧情打动,一些爆款作品让中老年用户心甘情愿地付费,成为他们爱不释手的“精神保健品”。

如何看待电影与微短剧的此消彼长?评论认为,电影与微短剧,是竞争对手,但也可以相互融合。观众被套路化剧情“绑架”的B面,是高质量作品供给的不足。在电影方面,投资方和制作方要敢于为愿意创新的编剧和导演 “保驾护航”,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与分担体系,挣脱高成本对创作的桎梏。

微短剧更是如此,在借助平台流量的基础上,要注重内容的质量提升,通过有深度、有内涵的桥段,使流量成为优质内容传播的助力,而不是让内容成为流量的“奴隶”。

观网小伙伴,你觉得票房下滑、电影市场预冷的原因是什么?微短剧和电影,你更喜欢哪一种?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