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这篇文章写的比较理论,会有点难懂,大致意思我试着总结一下
【本文由“落雕都督”推荐,来自《罗思义: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角度,谈谈“中国的奇迹”的重要性》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老罗这篇文章写的比较理论,没看过“中国的奇迹”这本书的,会有点难懂。大致意思我试着总结一下。
1. 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来自于斯密——古典经济学的鼻祖。林个人也承认“倡导用新古典的方式来研究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过程中的结构变迁,背后的决定因素是啥。
老罗说,林所倡导的后发国家要根据自己的要素禀赋来选择产业,一个根本前提就是要有分工,在全球化背景下,就要要有全球分工,才会提高生产率,这是斯密首先提出的理论。举个例子,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成本低的因素,刚好又抓住了国际上产业转移的机会,搞国际大循环,所以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
2,老罗强调的新结构经济学的第二点是,要随着分工的发展禀赋的变化,改变策略。西方国家给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是,你按我们的模式发展,搞好环保,搞好产权保护,一人一票制度,你经济就起来了。
林的理论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自然禀赋发展自己的产业,产业一步步升级之后,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优势了,可以根据新的禀赋结构,比如资本密集型就可以投资高科技、搞创新;至于制度,这是内生的,根据本国产业发展经济发展而发生变迁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是移植外来的,再发展经济),这在发展经济学领域是很有创见的。可见埃塞俄比亚前总理顾问阿尔卡贝上一篇文章https://www.guancha.cn/ArkebeOqubayMetiku/2024_10_29_753452.shtml
3,老罗还说,林毅夫所倡导的根据本国禀赋结构经济结构发展工业很重要。总而言之,你不能在贵阳发展太阳能,因为那个地方日照不够。。。
4,最后一点很有意思。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的策略,按照新结构经济禀赋结构理论,这是与当时劳动力过剩、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相违背的。但是,当时中国相当于处于战时状况,国家安全处在第一位,所以采取重工业优先是有历史原因的,因此老罗说,这可以与苏联二战前的策略相比。
最后中苏两国结局为何如此不同呢,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转变了以往的策略,改而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调整三产比例,中国迅速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但是苏联没有。
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