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刚:中印各自的发展创造更多合作可能

  中国和印度已就有争议地区的边境巡逻达成了协议,这是双方为结束长达四年的边境紧张而作出的努力。

  如果我们从四年来全球和亚太地区地缘政治的变化看,就能更充分地理解它的重要意义。

  讲一个6年前我经历的事。

  当时,我参加了由环球时报与印度媒体联合组织的交流活动,期间与会者由中国内蒙古的钢铁之城包头乘飞机前往贵州。

  走进包头机场,一位印度记者用惊讶的神态问我,这算得上是中国的大机场了吧。我说,不是,这至多算得上是一个中等规模的机场,但这个机场很重要。

  附近的包头市的人口当时还不到300万,但包钢在中国可是赫赫有名。

  上世纪50年代,包钢在这里建厂,以“一炉铁”起步,现在的包钢是可以生产“百种钢”的大型钢铁企业。

  我还告诉他,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建设了很多像包头机场这样的大型交通枢纽建筑,包钢功不可没。这家公司既获益于整个国家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崛起,也成为中国完备的工业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们在那次交流中,一直都在谈中印两国发展的机遇和怎样才能抓住并利用好机遇。当然,这些机遇也包括了双方的合作。

  在贵阳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中印在软件、云储存、大数据等领域,都有着非常良好的互补发展的潜力。当时,中印已经开始了探讨不少在这些领域的合作项目。

  这一进程因2020年中印边界冲突而遭遇挫折。冲突损害了两国之间脆弱的互信,导致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受到影响。

  这之后的中印关系也开始不断受到地缘政治变化的干扰。

  美国将中国确定为头号竞争对手的对华战略,以及因为这一战略而导致的外国制造业从中国转向印度,寻求所谓的“备胎”,在中印关系之间打下“隔断”。

  这看上去似乎是给了印度更多的机遇。但实际的情况是,印度一方面很难替代中国而一跃而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一直是印度最大的商品来源,还保持着印度最大的工业产品供应国的地位。

  另一方面,在美国主导的安全架构中,印度并不自在。印度明白,要想在这样的框架下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大国是不可能的,印度更不可能全心全意地为美国的战略服务。

  而且,按照美国的战略推进,整个地区会陷入对抗分裂,对印度的发展也很不利。

  这些年来,美国的战略其实就是在给中印挖一个零和游戏的陷阱。

  外交是由内政决定的。

  莫迪政府近年来发展战略的重心是推动内部改革,释放更多发展潜力。

  中印之间贸易近年来不断上升,也表明双方各自的发展不是减少了合作的机遇,而是在不断增加机遇。

  在外部压力加大,特别是美国重构产业链而造成的分裂、分化的局面下,中印双方的合作需求反而增加了。

  数据最有说服力。

  路透社的数据显示,自2020年边境冲突以来,印度从中国的进口额增长了56%。印度的贸易逆差增加了近一倍,达到850亿美元。

  根据印度智库“全球贸易研究计划”的数据,2023—2024财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印贸易额达到了1184亿美元,印度对华出口和进口均实现了增长,其中出口增幅达到了8.7%。

  中印的发展显然不是一个谁取代谁的问题,任何一方的发展都会为对方创造更多的机会。

  这让我想起中国几代领导人都说过的话,21世纪是亚洲世纪,中印两国的共同发展是关键。

  假如还有机会与印度同行交流,我一定会再谈包钢。

  谈到包钢,自然要提印度的塔塔,塔塔和包钢,无论是技术与产量,都在同一级别,但各有所长。

  不同的是,包钢乘机遇之车飞速前行,成为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钢铁支柱。

  塔塔会像包钢一样,为印度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建提供像包钢那样的支持吗?

  在前所未有的发展热浪中,印度人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决定着印度怎样为中印共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与空间。

  the end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