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刚 :《里斯本丸沉没》:我们该怎样唤醒历史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上映10天后,票房突破了 1000 万元人民币,在中国媒体评论网站豆瓣上,以 9.3/10 的高评分获得广泛好评。

  该片成为中国影史上第 23 部票房破千万元的纪录片,随着在国外的公映,相信会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里斯本丸沉没》讲的既是中国故事,又是世界故事;是回望历史的故事,也是关照现实的故事。

  其引人之处在于,它讲述了一个能够打动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价值观的人们的故事。

  在全球地缘政治剧变,尤其是在美英及欧盟对华战略发生重大调整的背景下,这部影片多多少少都会引发关心国际问题观众的思考。

  我看到这个消息的同时,也读到了另一则新闻:

  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18日晚应约同对话英方牵头人、英国财政大臣里夫斯通电话,就重启中英经济财金对话、加强经贸合作交换意见。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国际报道的媒体人,站在现实的节点,回望历史,有时会品味出一种特殊的韵味。

  1942 年 10 月,一艘名为里斯本丸的日本货船在中国浙江省舟山列岛附近被一艘美国潜艇误击沉没。船上载有 1,816 名被俘的英国战俘 (POW)。

  日本军方违反日内瓦公约,将战俘封在船舱中,甚至向试图逃跑的人开枪。这种野蛮行为导致许多战俘丧生。

  关键时刻,255 名中国渔民不顾自身安危,面对敌人的火力,驾着舢板营救落水英国战俘。他们抢救了384 名战俘,其中的幸存者后来有了四室同堂的家庭。

  这一英勇事迹彰显了中国人无畏的勇气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战争最黑暗的时刻,当侵略者暴露出人性最残暴一面时,中国渔民则展现出人性中勇敢善良的光辉。

  中国渔民的救援行动是二战中中国人民战胜侵略者的一个精神缩影。他们没有在意国籍、种族,更不惧怕战争危险,用正义的行为书写了一个永远不该被遗忘的故事。

  影片如同用一幅幅精细的白描细致勾勒出的大拼图。制片人方励和他的团队精心研究、拍摄和呈现的细节,是一小块一小块绘图,当它们拼接起来,最终就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完整地“打捞”而出。

  没有对历史真实的深刻认识,就无法清醒地看到未来。

  这一历史事件的重现,在提醒着全球观众,理解因中国崛起而出现的国际关系的变动,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东亚历史的复杂性。

  更为深层的思考会涉及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历史精神与现实姿态,走进战后体系之中并在这个体系中崛起的。

  二战已经结束那么多年,有关的影片不胜枚举,看上去,我们已经对那段历史有了全面的讲述和深入的理解。

  但《里斯本丸沉没》依然产生了强有力的视觉和感觉冲击力。它告诉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有的时候,其实不在于是否具备运用现代媒体工具的能力,而是要看是否具有唤醒历史真实的责任感。

  the end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