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雄”甘地,如何害死印度?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究竟是什么鬼?

好多人,头一回瞧见“甘地”的照片,那是在历史书里。有个男人,瘦得皮包骨头的,就坐在一架纺车边上。照片旁边那干巴巴的文字给咱讲,这是个拿道德和良知把英国殖民者给打败了的事儿。咱们年轻的时候,对这可崇敬得很。可大伙寻思过没,英国那殖民者,根本就没什么道德,咋就能因为道德让步了?其实啊,印度独立这事儿背后,有不少被特意藏起来的故事。

500

1948年1月30日,就听“砰”的一声枪响,印度人眼里的“圣雄”甘地就倒在血泊里头了。印度宪法之父安贝德卡尔听到甘地的死讯后,写信讲:“依我看,伟人是给国家做了大贡献,可有时候也会变成国家进步的大绊脚石。甘地先生已经成了这个国家最大的祸害。他把啥想法都给掐灭了。他让国会抱成了团儿,可这个国会,就是社会里那些坏事儿和自私自利的家伙凑一块儿的,这些人除了会夸甘地、捧甘地,对社会生活的道德原则没一个能达成一致的。就这么个机构,根本不适合管一个国家。古人说过,有时候坏事儿能引出好事儿来,我觉着甘地先生一死,好事儿就来了。这能让大伙从伟人的束缚里挣脱出来,能自己琢磨事儿,还能让大伙坚持自己的想法。”

诸位听听,这段论述是不是特厉害?

甘地生在一个特富裕的婆罗门家庭,富得能供他去英国念书。之后呢,他就到被大英帝国管着的南非去了,在那儿当律师,一干就是20年。他在南非的好些遭遇,让他心里有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思想的萌芽。

甘地在自传里讲,他刚到南非的时候,当地白人可没少歧视他。南非的印度人大多是苦役,还签着五年的服务合同呢,就因为这个,当地的英国人管他们叫“沙弥”。日子一长,“沙弥”就成了当地白人侮辱印度人的叫法。印度人也挺有趣儿,“沙弥”这个词在梵语里跟“主人”的意思差不多,印度人被这么叫心里不舒坦的时候,就会说“沙弥”是主人的意思,我可不敢当啊。白人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就气得动手打人了。

那时候,很多印度人脑袋上都裹着头巾。当地的白人可坏了,老是故意把印度人的头巾给摘下来,这就是成心羞辱人家啊。甘地呢,他不想被这么羞辱,就弄了一顶英式的帽子戴着。

500

甘地的自传叫《我体验真理的故事》,这里头的内容,读着读着,就品出一股特浓的阿Q那精神胜利法的味儿来。我就寻思,这本书该改名叫《阿甘正传》才对呢,这样才跟这书的格调相符。

之后甘地又写了,他坐火车的时候,就因为自己是印度人,结果被人歧视,还被扔出去了。更让他生气的是,1906年的时候,南非殖民当局给白人公民权,可这事儿跟印度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后来他讲,就是这些歧视,让他有了抵抗的想法。不过要是大家对历史熟悉的话,就会知道甘地写的这些,漏了个重要的事儿,就是“布尔战争”。

1906年的时候,殖民当局授予公民权这事儿,是布尔战争打完了和布尔议会签了协议才有的。布尔人呢,就是南非当地的白人,是由法国、德国、荷兰移民凑一块儿形成的混合民族。

南非格局被改变的那场战争,得从1899年说起,那时候南非的布尔共和国发现了好多金矿和钻石,一下子就有了淘金热。

瞅着南非布尔共和国境内疯狂冒出来的金矿和砖石,眼馋的英国人发话了:“这金矿就算是在布尔共和国,那也是大英帝国的财产,得归英国人。”就这么着,两边针对金矿归谁的事儿坦诚地交流了一番,互相都把想法倒腾出来了。可英国呢,还是死咬着金矿是英国人的。布尔人当时就被大英帝国这不要脸的劲儿给惊着了,麻溜儿地就拉起一支人特别多的武装队伍,16岁到60岁的大老爷们儿都奔前线去了。然后朝着英国人的各个据点搞突袭,那战果可不小。大英帝国哪能就这么认怂啊,满世界招兵买马,让他们跑到南非去镇压布尔人的起义。整个布尔战争里头,英国凑了多达44万的军事人员呢,可当时布尔人总共才60万人口。

1900年的时候,布尔共和国跟人家实力差太多了,结果全境都被占了。可布尔军队哪肯就这么算了呢,剩下的布尔军队在全国都沦陷了的当口儿,跟英军打起了游击战。这一打,人数比布尔人多好几倍的英军可吃了大亏。英军呢,为了打败擅长游击战的布尔军队,就打算把南非整个儿占了。他们在各个地方拉起铁丝网,挖交通壕沟,把南非分成一块一块的,弄成那种有碉堡、据点,还有带刺铁丝网的复杂网格,好限制布尔游击队的活动。

英国军队呢,一边烧农村,一边杀牲畜,还把好多布尔平民都关进集中营了。布尔战争那时候,集中营里死了26000名布尔平民,这里头啊,大部分都是孩子和妇女。这么看来,日本当年在华北搞的“三光政策”,就是跟着英国在布尔战争时候那些没人性的手段学的,还把它发扬光大了。

英国在集中营里不光关着布尔人,还把好多印度人和当地黑人都弄进集中营去了。咱再看看甘地同学?1900年的时候,甘地组织了1100名南非印度人,弄了个救护队,给英国军队搞救护服务。

瞧见这个资料的时候啊,我至少核对了两遍呢,最后确定了,甘地在这场战争里是给英国人抬担架的,不是帮布尔人。要晓得,就算在那个时候,布尔人的战争都被世界上主流的舆论支持、赞扬着。在欧洲,好多德国人、法国人、俄罗斯人啥的组成志愿军,大老远跑到南非去和布尔人一块儿打仗。可甘地,他一个印度人,却跟英国人好得很。

过后,英国政府给34个印度领导人颁发了女王南非勋章,甘地也在这些人里头。甘地的那枚勋章,现在放在新德里的尼赫鲁纪念博物馆,大伙要是有机会,可以去瞅瞅。

500

布尔战争从1899年一直打到1902年。布尔人那可是坚决抵抗,把英国人打得损失老惨了。都到1902年了,布尔人还有能耐向大英帝国发起进攻呢。英国政府实在扛不住了,就打算跟布尔人议和。

英国人这回给的条件可太有诚意了。先给布尔人一大笔钱做补偿,好让他们重建家园。还答应在1906 - 1907年让南非联邦的布尔人自治。可布尔人的强硬派不买账,说啥都要跟英国人死磕到底。但强硬派毕竟是少数,布尔议会寻思来寻思去,最后还是决定接受英国人的提议。

1906年的时候,英国人倒是说话算数,给了布尔人自治权。可南非当地的印度人呢,在大英帝国眼里,还是二等公民。甘地瞅着这事儿,气儿就不打一处来,老觉着心里堵得慌。想当初,英国军队在南非那可是坏透了,烧杀抢掠啥坏事都干。布尔的妇女儿童还有印度同胞在英国人的集中营里,那日子过得苦啊,就盼着能活下去。可甘地呢,那会儿却没良心地给英国人抬担架。所以,甘地特别悲愤地说起南非歧视印度人的事儿的时候,咱也觉得挺纳闷儿的。为啥呢?南非白人不过就是把他从火车上扔下去了,英国人干的那些事儿可比这严重多啦。

布尔人刚得到公民权那年,南非的祖鲁人就起义了,他们要反抗当时的殖民政府和布尔人。当地白人马上组织起来镇压,这就是祖鲁战争。这时候的甘地,他很同情祖鲁人,觉得祖鲁人也是被白人压迫的民族呢。结果呢?甘地弄了个担架队,去支援镇压祖鲁人的白人军队。

甘地觉着,这么做呢,能让当地的印度人得到南非白人的认可。可等战争打完了,殖民当局才没心思把给南非白人的公民权利也给印度社区。他在自传里说,就因为这个,他慢慢就对帝国失望了,反抗的意识也被激发出来了。

那么在这儿呢,咱们简单来个小总结。甘地老是说自己站在被压迫的人那头儿。可不管是布尔战争,还是祖鲁战争,甘地干的都是帮着压迫者去揍被压迫者的事儿。

甘地跑去帮那些压迫者,心里想着自己能混进压迫者的队伍里。可到头来啊,英国人压根就没打算给印度人应得的权利。布尔人呢,人家铁了心搞武装抵抗,反倒被英国人认可了,最后还成了南非的统治阶层。

伟人看得就是明白啊。帝国主义者那是相当傲慢,只要能不讲理的地儿,就肯定不讲理,要是偶尔讲点理呀,那也是被逼得没招儿了。就因为这个,1949年之后呢,那些以前烧杀抢掠的外国鬼子,都成了优雅的绅士,远方来的文明人了。尤其是朝鲜战争里,咱们把十六国联军揍了一顿之后,西方的文明程度那是一天比一天高。

500

南非的事儿一了结,甘地就琢磨着,带着自个儿在那儿攒下的经验回印度去。原本,南非布尔人成年累月地打血战,这事儿可给在英国殖民统治底下的民族指了条道儿。印度当地也有不老少激进的组织,都打算学布尔人的法子,跟英国血拼。可甘地这一回来,这些想法全泡汤。

甘地在1915年回国,他可是有着南非社会活动家的身份,回来就一个劲儿地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历史这事儿,可真有意思。甘地组织的两场运动,到最后都是英国当局让步了,这可让甘地名声大噪。后来有学者琢磨,当时英国正被一战压得喘不过气来,特别需要让印度社会稳稳当当的,所以甘地这才侥幸成功了。不管怎么说吧,甘地借着这些运动的胜利,就在印度扎下根儿了。而把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推广到全国的,是一场印度忘不了的悲剧,就是“阿姆利则惨案”。

一战的时候呢,印度人可是坚决支持英国的行动啊,就盼着打完仗能有个自治的地位。结果一战完事儿了,英国人压根就没这想法。印度人知道英国人这态度以后,忍不住大喊:“我去,真特么绝情啊!”

印度人的心被伤得透透的,马上就在各个地方组织起来,要抗议英国人。1919年4月13日那天,当地的老百姓在阿姆利则的札连瓦拉园搞和平抗议呢,英军在当地的指挥官戴尔就带着兵到这儿来了。以往印度人抗议的时候啊,都是拿盾一挡,棍子一甩,喊着口号就散开了,两边谁也不耽搁谁。可这戴尔呢,他不按老规矩来,把门一关,路一锁,架起重机枪就开火了。

和平示威正进行着呢,英军上来就拿机枪朝着印度群众扫。印度群众冷不丁地被这么一弄,慌得不行,撒丫子就跑,可大门和道儿早就给关上了。英军还一个劲儿地射击,后来一统计,印度老百姓死伤了1500多人呢。就那天,花园都被血染红了,戴尔呢,就因为这事儿还得到殖民政府的奖赏了。

500

印度老百姓让殖民当局的做法给气得够呛,全印度到处都在喊着要武装反抗。数不清的印度人把坚定的眼神投向国大党,国大党代表着印度人,大伙对它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好多老百姓都在呼吁国大党行动起来。咱都晓得,国大党就是一帮资产阶级凑起来的政党,他们那德行就像一首诗说的:自治挺不错,独立更值钱。要是有挺机枪,两者都能扔。想当年,国大党可没想到过会有一天得面对英国人的机枪,所以一下子就没了主意。

可当时印度那局势,就跟火药桶似的,一点就着。国大党要是敢在这事儿上装看不见,那以前积攒起来的政治信誉,准得一下子全没了。这时候,国大党可就犯难喽,想跟英国人对着干吧,不敢;就这么干瞅着啥也不干吧,也不敢。就在这当口儿,甘地带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登上历史舞台了。咱要是设身处地站在当年国大党的位置想想,就不得不承认,这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可真够高明的。这运动,其实就是假装在跟英国人作对,可印度老百姓,就觉着国大党可劲儿地在收拾英国人,英国人心里可明白,国大党根本就没真动手。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啊,那可算是把困境里的国大党给救了。给国大党提供了个能用的斗争法子,好让他们能心安理得地跪着喊口号。1920年的时候,甘地就被任命成国大党全国运动的代表啦,让他来领导全国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那时候,有个叫钱德拉 - 鲍斯的年轻人,对甘地的做法起了疑心。1921年开的一次会里,甘地批评暴力行为,可鲍斯觉得,要反抗殖民统治,啥手段都得使,暴力革命就是一种手段。末了,甘地把鲍斯的好些疑问都给解答了,还向他保证,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能让印度人民得到解放,鲍斯最后也被他说服了。甘地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年轻的国大党员,日后会在印度历史上掀起一场大风波,还跟他一起让印度最终独立了。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个劲儿地深入下去,英国人可就有危机感喽。1922年的时候,英国人就以煽动叛乱的罪名,把甘地给送进监狱了。甘地一进去,国大党就分成了两派。一派,想让国大党用合法的方式去参加议会斗争,非暴力运动就不搞了;另一派,打算接着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一派的头儿就是钱德拉 - 鲍斯。

这时候,英国人冷不丁地发觉,把甘地逮起来之后,印度的各类政治运动压根就没减少,反倒有往暴力那方向发展的苗头了。英国人琢磨明白了,就打算把甘地给放了。就这么着,本来判了六年的甘地,才关了两年就被放出来了。

1930到1933年那阵,甘地想让英国人让步,就组织了第二次全国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时候呢,钱德拉鲍斯瞧出毛病来了,他对这个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前景犯嘀咕了。1934年,他写的《印度的斗争》开始发行了。

在这本书里,鲍斯把自己的观点给说了出来。就说几个重点吧:

其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肯定得失败。甘地他是了解印度人民啥样儿的,可没瞧清楚对手有多残暴。而且甘地他充当着一个怎么也调和不了的两种角色,既要鼓动人民起来,又得说教去约束人民。

第二,国大党里头有不少政治分歧。这些分歧老是削弱印度争取独立的力量。党内的人啊,老在非暴力、贱民问题、纺纱和土布问题,还有妇女问题上争个没完,结果就没法劲儿往一处使。

第三,印度想要独立,就得有一个团结统一的政党,还得有一定的军事纪律,并且得搞暴力斗争才行。

这时候,钱德拉鲍斯都绝望了,可他又瞧见胜利的苗头了。1938年的时候,钱德拉鲍斯当上了国大党主席。他一当上党主席,就先一门心思把国大党往目标一致的政党方向打造。他还瞅见印度发展上的事儿了,在他当主席这期间就弄了个印度计划经济委员会,想照着苏联快速工业化那路子来,盼着印度独立以后能建起自个儿强大的工业。

1939年的时候,二战的阴影在世界上空弥漫着。鲍斯觉得,印度独立的绝好时机已经来临了。那时候印度的高层有三种态度,甘地代表的非暴力斗争派,既不鼓动印度人去支持英国打仗,也不趁着英国有难处就号召印度民众起来反对英国的统治。他们还提出了退出战争的口号,就想在二战里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

尼赫鲁那一派人最多,他们被叫做策略斗争派。这派人寻思着,能借着当下打仗的这个环境给英国使点压力,达成有条件的独立。就是利用英国人急着要印度的人力物力这种心理,好让英国退让。

钱德拉鲍斯这人可激进多了,他代表的一小部分印度人觉得,眼巴前儿这战争的局势,那可是印度独立的唯一机会,得赶紧搞暴力革命,从英国的控制下脱离出来才行。

1939年4月的时候,钱德拉鲍斯弄了个大会。他想让国大党给英国那边发个最后通牒,还打算号召老百姓起来全面斗争。可甘地和尼赫鲁,他俩坚决不同意这个事。在他俩的撺掇下,国大党的人就都冲着鲍斯去了,结果这方案就黄了。打这以后,15个国大党工作委员会的成员里,有12个成员一起辞职抵制鲍斯。这么个难办的局面,钱德拉鲍斯没办法,1939年4月29日就只能从国大党主席的位置上辞了职。鲍斯哪能想到,自己说要武装抵抗来争印度独立的时候,头一个反对的不是英国人,却是自个儿的同胞。

钱德拉鲍斯绝望了,就跟其他激进派的人一块搞了个前进同盟。他还琢磨出一个主意,就是在国外弄一支印度的军队,再回过头来攻打印度本土。那时候的印度人,谁都没想到,鲍斯到最后还真把这主意给实现了。

1941年啊,钱德拉鲍斯被英国人监视着。他乔装成一个学者,就从加尔各答溜出去了。然后他从孟加拉湾一直奔白沙瓦去,又走上了往喀布尔去的路,这一路可危险又难走。他心里打着个主意,打算从阿富汗进到苏联,再让斯大林帮着把英国人从印度给撵出去。他离开家乡到海外找援助的时候,给乡亲们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我得跟同胞们说一声,可别忘了,对一个民族来说,最缺德的事儿就是一直当奴隶。也别忘了,向不公正和压迫低头那可是最大的罪过。还得记着,不管付出啥代价,跟不平等较劲儿那才是最值得尊敬的。”

钱德拉鲍斯满心带着必胜的念想,琢磨着啥时候能领着精锐之旅,一鞭子就打到清河洛去。就这么着,他到了苏联。可太糟心了,纳粹德国一打过来,苏联就和英国成了盟友。得嘞,苏联人就不肯帮鲍斯了。4月9日这天,钱德拉鲍斯铁了心要践行自己的承诺,为了印度能独立,啥代价都愿意付。他靠着德国人的帮忙跑到了柏林,还递上一份合作的条子,说要借着德国的力,把印度人组织起来,把英国在印度的统治给推翻。

那时候的纳粹德国,只要是能让英国人吃亏的事儿,那是举双手赞成。就这么着,鲍斯提的建议很快就让德国人接受了。鲍斯呢,开始组织着组建印度自由电台和印度党卫军。可后来鲍斯发现,德国的兵力不够用,原本打算用来反攻印度的部队,都被德国扔到苏德战场上去了。鲍斯没辙,只能拿地图瞅瞅,从苏联前线到印度,得有两千多公里呢。再看看苏联那攻势,老猛了,鲍斯就算再迷糊,也能明白,就这路,回不了家。

鲍斯在德国施展不开,就坐着U型潜艇,远渡重洋到了日本占着的新加坡。这一决定,在鲍斯一辈子里最有争议。

鲍斯打开始搞独立斗争起,就对中国特别有好感。他觉得,中国人民死命抵抗殖民者,这就是中国没像印度似的完全沉沦的关键因素。好多场合下,他都鼓动印度青年去学中国的抗争精神。

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了,钱德拉鲍斯就一个劲儿地谴责日本侵略者。他写过这样的话:“中国遭难的时候,咱们的心可是跟中国在一起的。中国为了自己,也为了全人类,必须活下去。就像以前好多次那样,中国会从斗争的废墟里像凤凰涅槃似的重生。”

那时候,八路军的总司令朱德给国大党主席尼赫鲁写了封信,求着印度能给正在抗战的中国军民帮点忙。可尼赫鲁,压根就没搭理这事儿。到了1938年2月的时候,鲍斯接手做了国大党主席,他马上就安排往中国派医疗队,好支援中国人民打法西斯。有卓克华、木克华、爱德华、巴苏华、柯棣华这五位大夫凑成了个工作队就来到中国,在延安开始干活。柯棣华大夫,1942年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是同一年,在河北前线就牺牲了。

医疗队要出发的时候,钱德拉鲍斯跟医疗队的人讲:“咱心里明白,在中国生死攸关的那个时候,咱能拿出的东西可太微薄了。不过呢,这微薄的东西背后,是印度人民的精神啊。”

如今,钱德拉鲍斯站到了历史的对立面,跟日本签了盟约。他弄起来的自由印度政府,成了日本法西斯搞的东亚共荣那一套里的一份子,能跟汪精卫坐一块儿了。之前,日本打算修条从暹罗到缅甸的铁路,就这250英里的路,征了7万印度劳工。日本可狠了,使劲儿虐待这些劳工,好几万工人就死在东南亚的老林子里。钱德拉鲍斯知道这事儿以后,挺悲凉地讲:“这就是印度不能自己独立得付出的代价。”可能到这时候,他才总算明白啥叫付出一切代价了。

1942年8月8日,印度国大党觉着斗争的时候到了,以极大的优势通过了“退出印度决议”。第二天,英国政府就把国大党那些高层都抓了,关进监狱。印度到处都有大规模的抓人行动。领导人一入狱,这“退出印度运动”的主导权就落到印度各地普通老百姓手里了。甘地的非暴力策略就实行了两个月,打那以后,暴力就像浪潮似的来了。殖民政府本以为印度人会用非暴力来回应,可暴力行动的规模和厉害程度让殖民政府都懵了。整段铁路线被弄毁了,电报线被截断,电线杆被拔出来,政府的商店和邮局也被破坏了。1942年的时候,殖民政府把所有力量都使出来镇压叛乱,可那些破坏行为一直到1943年还没停。

同年,印度自由政府在新加坡成立了。刚一成立,这政府就马上向英美等国宣战,可钱德拉鲍斯呢,他不肯向苏联和中国宣战。为啥?他觉着苏联那可是社会主义的中心,中国,那是抵抗外族侵略的了不起的榜样。在钱德拉鲍斯的带领下,印度国民军又重新组建起来了,这可是印度自由政府头一回有了自己的部队。

印度国民军里,大多是被日本俘虏的印度战俘。这些人以前给英国人打仗,现在给日本人打。钱德拉鲍斯一来,情况就变了。他到军队里使劲宣传自己的想法,告诉同胞得为自己、为印度最后的自由去战斗。很快,“印度必胜!”“进军德里!”这些口号喊得震天响。宣传越来越深入,上万印度老百姓加入了印度国民军,一下就把这军队的人数扩充了一倍。

章西女王营那儿有个更让人震撼的事。钱德拉鲍斯用印度大名鼎鼎的章西女王的名字给这个营命名,他就盼着能招来些印度女的,一块儿参加这场战争。在印度这么个保守又传统的地儿,他能有这种想法,挺难得的。更了不起的是,消息传出去第二天,就有173个女的跑去报名了。到最后呢,章西女王营一共招了500个印度女的。这里头就有后来印度共产党的高层拉克希米·萨加尔,她是以医生的身份加入到这场斗争里来的。

1944年3月的时候,日本搞那个英帕尔战役,印度国民就跟着掺和,从缅甸朝着英军打过去了。有个叫肖卡特·马利克的印度国民军上校,带着他的“突击队”,装成英印军队的模样,一下子就把英军的防线冲破了,还占了曼尼普尔旁边的莫伊朗格。这可是印度国民军最露脸的时候,也是他们头一回把自由的旗子插到印度的土地上。可也就这样了,为啥呢?打从他们决定跟日本一块儿干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是什么下场。

1944年4月的时候,中国远征军的新22师、新38师、新30师、第14师、第50师开始打仗,打了3个月把密支那给拿下了。6月1号那天,中国远征军20集团军和第11集团军在雨季的时候强行渡过怒江,20集团军拼死拼活打了3个月把腾冲给收复了。7月1号呢,远征军第8军去围攻松山,这个军让三个师轮流去进攻,前前后后组织了九次冲锋,到了9月的时候终于把敌人的阵地给攻破了。打这以后就接连拿下好几座城,跟驻印的远征军弄成了钳形攻势。从6月开始,印度的英军也同时开始反攻了。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下,日军被打得稀里哗啦的,死伤不老少,印度国民军也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劲儿地溃败逃跑,到1945年的时候就向英军投降了。大势已去之后,钱德拉鲍斯坐上了飞往苏联的飞机,打算最后再挣扎一下。可飞机起飞以后,出了机械故障,一下子就失事了,飞机毁了,人也没了。

钱德拉鲍斯死了,可印度国民军的事儿还没完,一场能改变印度历史的审判就要开始。1945年11月的时候,好多印度国民军的俘虏被押到德里的红堡,英国人在那儿要以叛国罪审他们。结果,对英国人来说,这场审判简直就是一场大灾难。

早先,战时新闻管制着,印度国内对印度国民军的事儿那是知之甚少。后来呢,英国人的审判一步步深入,就有更多的事儿冒出来了。日本人那可是邪恶的法西斯,可静下心来想想,英国人在印度干的那些事儿,能比日本人善良到哪儿去?这么着,慢慢地,印度老百姓就开始同情那些受审的印度国民军战士了。

之前尼赫鲁可是坚决反对武装起义的。印度国民军的那些事儿把他给感动了。他呀,就把和钱德拉鲍斯的那些过节儿全扔一边儿去了,还亲自为鲍斯的战士们辩护。后来他就说:“我要是早知道鲍斯干的这些事儿,我肯定跑到缅甸的丛林里跟他一块儿打仗去。”他还机灵着,一下子就瞅出来英国人审判国民军这里头的阴谋,还指出来:“这哪儿是审印度国民军啊,这是审所有印度人。”

印度媒体老是报道印度国民军和钱德拉鲍斯的事儿,印度老百姓被他们的爱国热情给打动了。“印度必胜!”“进军德里!”这样的口号啊,慢慢地就在民间传开。好多小声的念叨最后就汇成了响亮的口号,没几个月的工夫,印度大地上就发生了上百次罢工、示威、游行。

1946年2月,英军待人太苛刻了,这可把印度海军惹毛了。印度海军有80多艘舰船呢,2万多人一起举行了集体罢工。他们就对英国人提了俩要求,一是把包括印度国民军的所有政治犯都放了;二是让英国军队撤出印度。

与此同时,罢工的舰队管自己叫印度国民海军,还喊着“印度必胜”的口号呢。英国殖民政府吓了一跳,赶忙往当地调武装力量来镇压。镇压的火炮在舰船边上炸响的时候,所有罢工的舰只一块儿开炮还击,这么着,罢工就彻底变成起义了。

最后呢,在国大党的调和下,这场起义算是完事儿了。可这起义啊,让英国殖民当局更害怕了。过了20年,在印度独立周年讨论的时候,当时的英国高级专员约翰·弗里曼讲出来了,1946年的海军起义,可是英国离开印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英国政府寻思着,印度的武装力量都不听殖民当局的话了,就像1857年大起义那样的事儿又要开始。要是那200万人的印度陆军也开始行动,在印度的英国人恐怕得被杀光。

约翰·弗里曼说得可太对,钱德拉鲍斯和他那激动人心的故事,可把无数印度人给鼓舞起来,爱国主义的小火苗把印度大地都给照亮。印度国民军的口号在整个印度军队里都传开了,那时候好多印度军人一见面,头一句话就是“印度肯定赢”。印度历史学家哈扎拉·辛格教授评价这事儿的时候说:就算失败了,印度国民军也算是把殖民主义的丧钟给敲响。

这才是印度的真事儿。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是给他们的失败遮羞,假得很。就像有些人,老说自己吃软不吃硬,可你好声好气跟他讲理、苦口婆心劝他,他对你合理的要求就当耳旁风,还瞎搅和。等你真火了,揍他一拳,他立马就老实得跟小羊羔似的。所以,什么吃软不吃硬,什么独立靠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都是在掩盖他们最怕的事儿,就是武装革命斗争。历史早告诉咱了,任何民族要解放,就只有武装革命斗争这一条正道。

印度独立得不完全,现在印度的那些问题,根子都在这儿。

1  《被遗忘的军队》,作者Peter W. Fay。

2、《Bose加速了印度的自由进程》 哈扎拉·辛格教授

3、《关于印度国民军的文章》,作者是穆克塔迪尔·阿里夫·穆罕默德。

4  《我追寻真理的故事》 甘地这篇文章是甘地写的关于自己追寻真理的故事。甘地在印度那可是相当有名的人物,他的一生都和追寻真理紧紧相连。他在这故事里讲述自己怎么一步一步去探索真理的。在这个过程中,甘地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有困难,有挫折,也有意外的收获。他的经历就像一幅长长的画卷,一点点展开在读者面前。他没有用那些特别高深、让人听不懂的话来讲述,而是用很朴素、很直白的方式。就好像一个邻家老人在跟你唠家常一样,把自己追寻真理的故事慢慢道来。他所经历的每件事都对他追寻真理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这些事情就像一颗颗小珠子,被他用追寻真理这根线给串起来,最后形成了这个有意义的故事。

5  《“精神的力量”:谈甘地非暴力反抗运动的理论依据》黄迎虹

6  《二战期间马来亚印度人民族主义运动研究》 安东程

7  《钱德拉·鲍斯对中国抗战的态度转变及原因》 王亚林

8、《苏巴斯·钱德拉·鲍斯与日本 林承节》

9  《印度国民军历史兴亡中的日本因素》 叶敏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