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强而兵盛,国衰则兵弱

首先,明朝边防的隐患在永乐、宣德之际就开始埋下了。这个隐患开始于永乐元年,永乐皇帝错误的将大宁都司内迁,而大宁卫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他是蓟镇的屏障,控制着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通道,在形势上还使宣府和辽东连成一片,构成一个完整的边防体系。大宁的内撤不仅造成了蓟镇失去屏障,“宣、辽隔绝”,在永乐二十年,阿鲁台袭占兴和城,明成祖又将兴和守御千户内迁,丧师塞北土地300里,宣府成为第一战线。这么一来开平卫就显得过于孤立,在宣德五年不得不做出放弃。接连放弃大宁、兴和、开平之地后,明朝的北部防线由原来的平直变成了迂远弯曲,延长了防线,加大了防守难度,削弱了防守纵深,在防守地理上已经处于不利地位。其实,明成祖对大宁、兴和这些战略要地的认识非常清晰,弃地之举实在无解,间接的让子孙背一锅尔!

500

太宗文皇帝三犁虏庭,皆自开平、兴和、万全出入,尝曰:“灭此残虏,惟守开平、兴和、大宁、辽东、甘肃、宁夏,则边境可永无事矣。”

其次,数量从来不是决定军队战斗力的主要因素。随着明朝随着政治败坏,边境卫所赖以生存的屯田制度破坏,边军大量逃亡,并且粮饷不足,在明朝边防衰退期,士兵吃饱尚且困难,还谈何报国。

我仅以嘉靖时期来举例,就拿蓟镇来说,嘉靖三十七年九月,兵部职方郎中唐顺之奉命巡视蓟镇,在他的奏疏中说道蓟镇兵额原本91000余人,实额只有57000余人,并且进一步指出这57000多人里,又多有老弱病残不堪承受战斗之人,而且纪律松弛,氛围非常的差,士气相当低落,根本经不起一战,所谓“见其人物靡靡然,有莫气而无朝气,无以备缓急”。

镇兵九万一千有奇,见卒五万七千有奇,逃亡三万三千有奇,又多老弱不习战。500

负责拱卫京师的蓟镇兵员质量已经是非常不堪,更不要说是偏远边镇。我就以甘肃镇为例,根据魏谦吉的奏报,甘肃镇兵原额有80600多人,有一半逃亡,除去老弱,能打仗的只有20700人,像这样的糜烂的边防又怎么能御敌呢?

边镇的士兵大量逃亡,留下的兵员又不能打仗,根本原因是为何?就是因为粮饷不足。

就以榆林镇为例,早在正德年间把支给军队的粮饷改成银饷,结果粮价上涨,军队买不到足够的粮食果腹,“遂有米珠挂草之谣”。在嘉靖七年,镇城居然饿死了几万人,情况实在是惨不忍睹。《九边图论》的作者提起此事真可谓是痛心万分。

呜呼,此镇将士怀忠畏法,死无怨言,敢勇善战,虏所素惮,乃令年年枵腹不得一饱,伤哉!

再如宣府,每月支给士兵的军饷所买粮食还不足半月果腹,士兵吃不饱饭,守边效果可想而知!

500

500

而且粮饷不足还导致军中腐败严重。巡抚张汉就在奏疏中感慨道在粮饷不足的情况下,让军官不克剥军士根本不可能。所谓“欲其不削军士,固守边图,胡可得哉!

500

为何会导致粮饷不足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屯田被破坏。据《皇明九边考》记载,到嘉靖时期,“国初屯田,每军一分,今之屯田者十无一存”。造成屯田被破坏原因很多,一是由于鞑靼侵扰,军队由于战斗力差,不能保护耕种者。另一方面,就是军官侵占、豪强夺取、无力耕种者的典卖。比如说嘉靖七年,大学士杨一清就说道“屯地多侵没于豪右之家”。

500

粮饷不足,兵额大量逃亡,而那些军官将领们由于饷银缺少,只知道大量的侵吞屯地和剥削士兵,所以他们就根本没有巩固边防的打算,以敷衍塞责为能事,遇有战争,则不敢战斗,讳败为胜。

本属阵亡而云回营身故,本是败失而云走死官马,袭啥老小而云入寇斩获,戎马在门而云追袭出境,杀掠至万而不以闻,连城陷没而报无事,死者含冤而不蒙恩,生者愤懑而无控诉。

500

所以边失败坏如此,蒙古人能不如入于无人至境否?以至于明人的笔记中感慨当时“汉兵五斯可当胡兵一”。

500

      转载自https://www.wukong.com/user/?uid=6347054096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