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前,诺奖得主辛顿与百度见了一次面
作者|周尧
不久之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AI教父”杰弗里·辛顿(Geoffrey E. Hinton)因推动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辛顿却不是一名传统意义上的物理学家,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前,辛顿已经是公认的“深度学习之父 ”,在2018年,他曾获得了图灵奖(计算机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他所关注的领域是人工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
“AI教父”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似乎是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甚至获奖者本人都颇为吃惊。辛顿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透露,他接到获奖通知时正在加州的一个旅馆中,“我今天原计划要去做核磁共振,现在看来要取消了。”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位来自加拿大的“AI教父”,与中国AI企业百度,在十二年前就产生了结交,而这一切都要从一场拍卖开始讲起。
01
一场4400万美元“天价”拍卖
2012年12月的一天,一场秘密拍卖会在美国内华达州太浩湖南边的滑雪山脚下的一家赌场酒店里进行。
竞拍标的是一家名为DNNresearch的公司,唯一资产是三个人,创始人杰弗里·辛顿(GeoffreyHinton)教授和他的两名学生。
起拍价1200万美元,和抬价单位至少100万美元并未吓退参与者们,来自百度、谷歌、微软、DeepMind的高管们频频举牌,最终,报价“狂飙”到4400万美元。
4400万美元之下,参与者只剩百度和谷歌。
彼时的辛顿并未完全意识到他们的研究所具备的产业价值。但作为中国第一个把深度学习提到核心技术创新地位的AI企业,百度却有着明确的认知。
这场拍卖会前两个月,一篇名为《ImageNet Classification with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论文被发表出来。论文阐述了如何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来完成ImageNet数据集的分类验证工作,作者正是辛顿和他的学生。
他们所研究的“神经网络”概念在当时的业界,被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是一条死胡同。尽管这个概念最早能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但业界的主流声音充满了对过去50年的质疑。
作为少数人坚信这项技术终会实现其潜力的研究人员,辛顿的这篇论文吸引到的正是尚存共识的行业先行者们,百度正是其中之一。
《时代》周刊曾给予百度CEO 李彦宏的评价是,“李彦宏是中国最杰出的未来主义者,长期投身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
事实上,如评价所言,在这场拍卖的六年前,2006年百度就在技术创新大会上提出了“框计算”,到了2009年8月,李彦宏开始尝试把 NLP(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这些技术运用到搜索中。
与此同时,李彦宏开始在全世界寻求深度学习研究相关的人才,希望让科学家们从幕后走到台前,许多人都是亲自拜访接待。
到了2012年,百度开始大规模采购和建立GPU运算集群,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支持GPU&CPU的并行深度学习平台。
那场拍卖结束了,但尽管百度付出了足够的诚意,并愿意为之付出天文数字,最终仍与辛顿失之交臂。
事实上,在拍卖前一天晚上,辛顿已经决定将他的公司卖给Google,在他给百度发送的邮件中提到,公司发送的任何其他信息都会转发给他的新雇主,不过他没有说那是谁。
02
All in AI
与辛顿失之交臂并不妨碍百度对深度学习的投入,百度依然坚定地开启了AI板凳“一坐十年冷”的时代。
彼时中国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APP创业遍地黄金,但百度却从未被短暂的利益迷惑,反而是在竞拍中坚定了投入人工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的决心。
2013年7月,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Institute of DeepLearning,IDL)成立,李彦宏亲自任院长,主要进行深度学习、机器人、自动驾驶、人机交互、3D视觉、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的研究。
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其实可以称得上是全球第一家以深度学习命名的研究院,而在这里,AI界的风云人物们开始涌现,百度成为了AI的“黄埔军校”
2014年5月,吴恩达被百度的研究吸引正式加入百度担任首席科学家。彼时吴恩达已是享誉全球的人工智能科学家,与LeCun、Hinton、Bengio并称为“四大金刚”。
在百度的三年时间里,吴恩达带领百度人工智能团队增长至1300人,其中百度研究院成员达到了300人。
这十年,也是百度默默扎根的十年。但在AI大咖们加入百度的背后,离不开的是百度对AI的重视,最直观的可以体现在金钱投入上。
2017年,李彦宏在一次演讲中提出:“过去两年,我们在研发上的投入就高达两百亿。在中国五百强企业当中,我们论收入肯定不是排在第一的,但是论研发占收入的比例,那绝对是第一的。”
到了2022年时,李彦宏再次向外界透露,从2012年开始,百度一共累计投入的研发资金高达1000亿元,研发占比最高达到了23%。新眸根据百度财报中研发投入的比例计算,过去十余年年,百度的研发支出早已超过了1500亿元。
如此巨额的研发投入押注的不只是百度的未来,更是互联网的下一站。
为了打造生态,百度持续十余年的时间,投资了一批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和细分领域的创业项目,并培育了医疗、出行、商业等各个领域的生态合作伙伴。
这十年是互联网业态推陈出新的十年,但在外界看来,也是百度只能讲出“坚守AI”立场的十年,那些有关出行、社交、短视频、直播造福的故事中,似乎看不到百度的身影。
但只有百度清楚,AI的未来是造福人类社会的关键,找到“长坡厚雪”后,只需要在全力投入中等待。
所以,在All in AI的坚持中,百度成为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去年,作为一家全球为数不多的提供AI芯片、软件架构和应用程序等全栈AI技术的公司, 百度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四大AI公司之一,另外三家则为微软、谷歌和Facebook。
03
跨越达尔文之海
直到2023年,深度学习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这一年,生成式大模型开始被广泛认同,行业集体迈出了通用人工智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百度十余年的投入自此看到了开花结果的希望。
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实力的代表,2023年3月16号,百度在全球大厂中首先发布了对标ChatGPT的大模型产品文心一言,引领行业大模型AI基础设施渐趋完善。
但对科技创新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应对创新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跨越“达尔文之海”(技术研发与市场生产脱节)。于是,将科技创新渗透到生产力要素中,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成为了百度的关键任务。
过去一年多以来,百度在大模型领域落地了多个显著成果。
比如,在百度大力发展的AI智能体中,高考智能体等智能体为C端用户提供了极大地便利,而“懂人心”的商家智能体,也为多个商家打造了专属的AI金牌业务员,有效提升了营销效率。
再比如,在云计算领域,百度正在接力AI和大模型获得更多用户的信任。
最新数据显示,在2024年1月-8月,能够统计到的国内大模型中标项目数量达到了475个,约是2023年全年大模型中标项目数量的5倍。百度综合排名第一,在市场上备受关注的中标项目数、中标项目金额、行业覆盖数以及央国企中标项目数这四个维度里,取得了三个第一。
可以说到了今天,以百度为首的大模型厂商们都明确的一个共同目标是:大模型作为底座,正在将前沿技术落地到产业场景,创造真实价值。
如今的百度在外界认知中,是押中了AI时代大风口的胜利者,但其实这是百度过去十余年主动投入所带来的,让它得以在大模型爆发时抢占了先机。如今AI技术已全面重构百度生态,正在为百度创造出了新的增长动能。
百度在2024年第二季度总营收339亿元,百度核心营收267亿元,百度核心经营利润56亿元,同比增长23%,超出市场预期。这些数据,是百度用真金实银“跑”出来的,也在为百度带来真实的营收。
与此同时,如今百度旗下的多项业务都在通过AI赋能实现新的增长。比如百度核心业务-百度搜索的“含AI量”显著提升,百度文库也受益于AI大模型技术而得以重构......
早在十二年前,百度在那场拍卖会后就与辛顿画上了句号,但对于百度而言,这场“邂逅”坚定了其投入AI的决心,也最终让AI成为了真正驱动百度整体健康成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