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将的核心素质——力量

      看到观友讨论古人力量普遍大于今人,我觉得属实。但这不是因为古今人有什么体质差别,根本还是不同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对人的体能需求不同。在农业时代,一个好身体、一身好力量,是大多数人,尤其是男人,在社会立足,谋生养家的本钱。但现代社会确实不需要人们普遍具有多强的肌肉力量去谋生或者生活,所以当代人的身体力量别说比不上古人,就算跟我们的上一代比,恐怕多数人也是比不上的。

      顺着这个话题,想起古代武将来,因为古人凡能够通过武科举被选拔为将,或者在行伍之中因功脱颖而出,都具有一个基本条件——足够的力量。

      力气大是武将赖以立足、成名的最关键素质。古代选拔武将(至少明清)所重视的基本技术是骑术和箭术,即所谓“弓马娴熟”,但最重视的核心素质则是力量。以选拔武将的武科举为例,明清两代武举必考项目包括“弓刀石,马步箭”。六个字其实考五个项目,而其中三个项目都与力量有关。

      “弓”,并不是考箭术,而是开硬弓,考上半身力量。“弓”分八力、十力、十二力,考生自选一种,三次拉满为合格。

500

      “刀”,不是考刀法,而是舞大铁刀,考查全身动态力量与身体协调(武举考试用刀做成青龙偃月刀状,通体铁铸,今天北方杂技中还有耍大铁刀节目,即其余韵)。刀分80斤、100斤、120斤,考生自选一种,能在前胸后背舞刀花数次为过关。

500

500

500

500

      “石”,即掇石锁,考的是全身静态力量。石分三等,即200斤、250斤、300斤。考生任选一等,或提起、或举起、或抱起,必须离地一尺,方算合格。

500

500

500

      “马步箭”是两个项目合称,即“马箭”“步箭”,步箭射布侯(布制箭靶),马箭射毡毯(毡制箭靶)。这就是考校骑术、射术了。

500

500

      顺治二年(1645年)规定武乡试分试内外三场:

      头场试马射,纵马三次,发九矢,中二者为合式,其间改中四矢为合式。马弓以三力(十斤为一力)为率。康熙七年改马射中矢三者为合式。康熙十三年复准头场考试马射,竖的各距三十五步,纵马三次,发九矢,中三者为合式,不合式者不准试二场。

      二场试步射,发九矢,中三者为合式。步弓以五力为率。康熙年间改成竖大侯,高七尺,宽五尺,以八十步为则,发九矢,中二者为合式。乾隆二十五年改定马步射各发六矢。马箭增射地毯一矢,共计马箭中三矢为合式。步箭五十步远靶改为三十步,靶高五尺,宽二尺五寸,步箭发六矢中二箭为合式。缺一不准考弓刀石。

      步射之后,武秀才们再开弓舞刀掇石以试技勇。

      三场是文化考试,原定是要考试策二问,论一篇。执行中发现标准定高了,武秀才们笔头子确实困难,这没法强求,要严格照标准来,能考上的武秀才寥若晨星,谁都没法交差。后来只好改成默写乃至直接抄写《武经七书》中指定的一段内容,以示考生识字即可。

      可见,古代选拔武将并不以徒手或兵刃格斗技巧为重,最注重者还是力量。舞大铁刀一项多少沾点武术意思,需要一点技巧,但就这,后来都被认为没有实用意义,到清中期就被废止。嘉庆十八年谕旨:“武场以骑射为重,再试以开弓掇石,可以验其力之强弱。至舞刀一项,不足以分优劣,本属无谓,嗣后武会试与各省武乡试及武童试,俱著将舞刀一项停止。”

      这段话把武科举所重说得清楚,专以“骑射为重”,讲究“力之强弱”,并不在乎其他武术技巧、技术、技能。 像《武状元苏乞儿》里苏察哈尔灿要和博达尔多要在武科场以拳脚兵刃决胜负,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南拳北腿,劈挂螳螂,甚至双截棍都用上,那是拍电影瞎闹着玩儿,不可当真。 武将的战阵技艺与民间的拳脚技击、步下械斗,也就是武术,完全是两个系统,根本不在一条赛道,没法比较的。某些文盲自媒体在那瞎吹古代武状元武功有多高,有多能打云云,纯属望文生义,配合文艺作品误导瞎扯淡。

500

      古人在武科举中的考虑和规定,完全出于实际需求。毕竟战场不是擂台,武将无关江湖。武将几乎没可能在战场上碰到能飞檐走壁、单掌开碑,会九阴白骨爪、乾坤大挪移的武林高手。谁见过战场上武将需要下马跟人拳脚兵刃单挑放对的?谁见过武将在战场上用子母鸳鸯钺、分水峨眉刺、日月乾坤刀的?武将当然需要技巧,但武将一切技术都以力量为基础,人力之外还要加上马力,人马合一冲击,使力量增幅,直冲敌阵,才能所向披靡,无敢撄其锋者。武将所重的是战阵实用技术,是以力量为基础的冲撞、突刺、挥砍、暴砸、射准。

      武将会武术、懂格斗固然好,属于锦上添花。像岳飞和赵匡胤都是传说中的武术高手,一个有岳家散手,一个有太祖长拳,再如俞大猷那是正经的武术家。但武将不会这些也没什么关系,多少史上成名猛将,在成长经历中也并没有专门练过功夫。如项羽战场上牛掰到秒天秒地,谁碰上都是个死,但说到专门训练,也就是个“学剑,又不成”,至少《项羽本纪》没说他进行过长期专门战斗技术训练。可见武将主要还是吃天赋,依凭自身远超常人的力量为基础,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场上磨练技巧。武将只要有足够力气,有勇气胆魄;体力强,不怕死;敢冲锋陷阵,大砍大杀就行。

      即便像岳飞这样的大将,讲到个人武力,还是以力和射著名。《宋史·岳飞传》:“(岳飞)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看正史说的,岳飞跟传说中宋代第一神秘高手周同(桐)学艺,学的是射术。而且岳飞的力量果然是神力,史书并未溢美。他能开三百斤硬弓,也就是三十力,而清代武科举最硬的弓十二力,一百二十斤,用于“马步箭”考试的实用弓,马弓才三十斤,步弓不过五十斤。比较下来,岳飞的力量真是惊人,而且还在青少年时期就有这力量,这就是他能当大将的最大资本。

     又如赵匡胤也是勇猛大将,他的武功也是力量和骑射为主。《宋史》说他爸爸赵弘殷就一句“宣祖少骁勇,善骑射”;说老赵也一句“学骑射,辄出人上”。可见古代武将的核心技术是基于自身力量的骑射之术。

      说到底,武将核心竞争力就是一力降十会,力大具有天然优势,如果再会些技巧,反应迅速,那就是猛将胚子。所以在冷兵器肉搏为主的古代战场中,武将所具有的力量,才是真正恃以打击对手,取得胜利的核心要义。

      说到武将体型,如果不好想象的话,B站有个UP叫“玩钝器的锤哥”,他那个体型比较接近我想象中的古代武将。尚有不符合之处,是他脂肪少了点,毕竟现代人了。可是古代武将体力吃重,既需要体重,也需要能量,必须有足够脂肪垫底。虽不是都得跟安禄山、董卓似的痴肥,但脂肪也必须有一定量级。像古代流传下来的画像、塑像、雕像中描绘的武将形象就没有瘦的,或者像我们今天追求的八块腹肌的,都是一身脂包肌。岳飞是白胖子,关羽是红胖子,赵匡胤是黑胖子,富态得都蛮可爱的。因为古代武将们要没有那身膘撑着,是顶不下来残酷冷兵器战场的。

500

500

500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