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电影《志愿军 存亡之战》聊聊历史上的铁原阻击战
前两天带着全家老小一起去电影院看了国庆档电影《志愿军 存亡之战》,
个人感觉,电影本身槽点实在是有点多,但是整体观影感受尚可,这里先聊聊电影的问题。
我给电影整体评价6分左右,比上部差(个人评价前作可评8分以上),前作将我军出兵朝鲜必要性、紧迫性展示的比较到位,而本作就铁原阻击战的背景和战略战术意义一笔带过,观影过程中我给家里人解释的最多的就是铁原阻击战的背景和意义,为什么这场战役被描述为志愿军的“存亡之战”,为什么铁原失守我军将“退回鸭绿江”,电影交代非常简略。
电影剧情展开后,主角妹妹那个角色进入战场的剧情非常突兀,感觉真可以删了,或者说将这个角色戏份只保留到送哥哥父亲上战场为止,
我大概能理解导演想利用几个“平凡人”视角带领观众“审视”这场战争,所以开往铁原的那辆大车上坐着各种身份的“普通人”,问题是车上这几位哪一个身份“普通”啊,真的共情不了一点。
战场场景非常“热闹”,大场面一看就是真花了钱的,如果排除主角妹妹和归国专家的奇葩剧情不谈,电影节奏其实相当紧凑,个别镜头甚至让我眼前一亮,比如美军攻铁原外围阵地时的“步、炮、坦协同推进”场景算是做的比较专业的,不过两军一交战就全乱了,章法全无。
战争场景里有不少“神剧”情节,比如那位“归国专家”摸进一辆英军坦克,突然就开始“生死时速”“死亡飞车”,我看着真的很尴尬,然后就是“老生常谈”交战场景中,过分密集的兵员、装备、火力布置,可以理解是为了“场面好看”,如果严格参照我军轻步兵“三三制”散兵线部署,可以想象整个场景零星几个火力点,拍出来可能真的不太好看,但是“汽油桶滚木礌石”真的把我雷了个大的,还有组织夜袭的时候摆出来的几十套“没良心炮”,这玩意不是射程就几百米吗,准头随缘,那需要这么大阵仗啊,占水库那段也鬼扯,顶门板挡子弹的剧情有点不好吐槽,总之战斗场景的很多细节都经不起推敲考据的。
电影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情况,槽点挺多,战争场面宏大,动作戏挺热闹,适合带全家老小一起看,也适合单位组织集中观影,算是近些年比较优秀的商业战争电影(国庆假期已经结束,观影高峰已过,想看的应该都看过了,没看的应该都没什么时间去看,我这个时候发的稿子真不是洗白的商稿,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在及格线以上,可看)。
电影就聊这么多,后面就这部电影聊聊历史上的铁原阻击战。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场战役被称为志愿军“存亡之战”。
地理上,铁原位于朝鲜半岛的最中央,南通汉城,北达平壤,是半岛交通大动脉的汇集点,更要命的是,铁原城后的金化是当时志司驻地,同时也是志愿军当时最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如果美军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入金化,那我军形势确实是相当危急,撤回鸭绿江不至于,但是整体战线后撤一两百公里是有可能的。
守铁原的意义在于为金化方向防线构筑及物资转运争取时间,所以我军在完成金化防线构筑和物资转移后,主动放弃了铁原,铁原阻击战主要爆发在铁原外围,铁原城内并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事。
我军守铁原,最核心的战术布置是“散”,可以说,铁原阻击战是人类战争史诗轻步兵战术应用的巅峰。
63军两万多建制部队分散为二三百个战斗单元,散布在铁原外围几十公里的纵深,在集中统一领导下各自为战,这是只有我军才可以实现的恐怖组织力,
美军恐惧我军的迂回包抄战术,兵线推进只能齐头并进,于是我军的每一个战斗单元都像是“钉子”散步在铁原外,围漫山遍野,卡的美军只能一个点一个点的拆,装甲集群优势火力施展不开,机械化步兵只能缓慢推进,二十多公里的铁原外围阵地生生挡住了美军精锐十余天。
这里着重提下我军的“三三制战术”,三人一组,每组1人主攻2人掩护,三组一班,交替掩护,三个班形成一个纵深布置的战斗面,一个战斗面上兵员间隔三四十米,27人的战斗群可以覆盖800米的战斗面,这种战术布置下,重炮和航弹的人员杀伤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这场战役其实没有多少宏大战争场面,只有一颗颗“钉子”于阵地共存亡,百余颗钉子陷住巨兽,意志战胜了钢铁,
我有点难想象,电影要怎么表现这种战斗场景,战斗场面过于“朴素”“单调”,不断重复,整班、整排、甚至整连部队成建制的全军覆没,
甚至战役最后的结局是我军主动放弃铁原,我们却可以毫不避讳的宣布我们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此战后美军被迫开启停战谈判,朝鲜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交战线被控死在三八线附近。
早些年看过央视拍的铁原阻击战专题纪录片《铁在烧》,有一个情节记忆颇深,战后退下来的63军全体指战员几乎全部“减重”一二十斤,傅崇碧军长在日记里写他这十余天减重28斤,这一点也想吐槽一下电影,电影里傅军长全程就在那打电话,存在感很低。
63军此战伤亡并没有一个特别权威的数据,央视前些年拍的抗美援朝战争的纪录片《热的雪》中提了一句63军此战牺牲逾万,从外围阵地撤下来的将士几乎人人带伤,战后63军补充兵员约一万五千人,联合国军此战伤亡约一万五千人,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最惨烈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