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与工厂相互调情,电解槽提前进入军备竞赛

中国供应链突然进入一个旺盛的成长期,每个行业都有使不完的劲儿,每个产品赛道都在拼起刺刀。一切从卷,人们迫不及待地寻找下一个战场。电解槽成为让人耳目一新的新势力。人们希望它能在“光伏、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之后,成为“新四样”。万般资本宠爱加身,中国电解槽蓬勃向上。中国现在有200多家电解槽,个个也是武功不凡。

每小时产生500立方米氢气的电解槽,这种制氢能力已经得到工程上的严格验证。然而国内很多企业起步就是每小时1000立方米。1500、2000甚至3000也都不在话下。

这难免让人感觉,欧洲电解槽制造商还停留在300-500立方米的水平,真是该被吊打。可惜的是,人们不仅高估了自己的技术水平,也高估了绿氢行业的技术成熟度。

电解槽技术还出在一个婴儿爬行阶段,循序渐进是训练它成熟的最好办法。只有在“一切从卷”的人眼里,它才成为一个骨骼健全发育如飞的青春小伙子。人们更容易赞美物理世界的宏大外观,对物理奇迹往往充满了心灵上的震撼。基建狂魔就是这种表达。然而大量不可见的化学反应,人们则容易缺乏对化学的敬畏。

然而电化学反应往往极不可靠,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跟光伏、风机有着很大的不同,电解槽并非只是一个机械制造和光电转换的装置,它是一个巨大的电化学容器。

这里的每个参数调整,都需要有大量的工程数据。只有大量的实验,人们才能小心地将“分子爆怒”的边界确定清楚。否则电解槽一旦爆炸,200个大气压的爆破力,足以摧毁整个现场。电解槽制造商并没有进行整合。即使在欧洲,也有40多家电解槽制造商。除了像德国蒂森克虏伯、西门子能源、挪威NEL、丹麦托普索TOPSOE这样的巨头公司,也有类似法国McPhy本来做核电配套的小企业。这些企业正在步步为营地向前走,然而中国“指标大跃进”似乎吓坏了它们。

在7月份,在带头大哥NEL的带领下,20家电解槽公司上书欧盟采取更多扶持措施,跟中国厂商进行竞争。电化学知识的积累是缓慢的。然而中国的电解槽行业似乎进入了一种“自我预期实现”的循环轨道。制造商的规划刺激了资本的热情,而资本的涌入又造成大量的工厂。两者被对方的雄心所吸引,完全忽略了他们正在进入一个暗礁四伏的易怒化学品航道。电解槽有时候居然会被看成是一个大号充电宝。这个形象的比喻,会带来的血的代价。

更大的麻烦是,需求显著不足。最近欧洲的两家电解槽制造商法国McPhy和英国ITM,都将加氢站出售给同行。卖血求生,他们必须要专注成为纯电解槽制造商。这为热心勃勃要以欧洲为销售市场的中国同行,是一抹及时的醒脑清凉油。绿氢的实现,需要在风光能、储能、电能入网、消纳等几个复杂环节中,将自己幼小的身躯嵌入进去。

2023年,中国电解槽装机量达1GW。而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则为220吉瓦。氢能的消费端,没有便利的基础设施和用户需求,很难有效拉动;而在制造端,大量的化学知识和工程试验需要完成,也是一个缓慢的学习曲线。就这样一个供需两相拮据的产业,被高调制造商和热心资本家一下子送上了疯狂加速带。大量的成本账,似乎都扔在脑后。中国电解槽其实有着一个最好的历史机遇。跟光伏一样,它也是“快速迭代性”的产品,这种生产线高速折旧的渐进式产品,最后往往都是中国制造的天下。从技术角度,欧洲工程师和技术领先;但如果从生产角度看,欧洲很弱。因此当下不是要求快,而是要求精。如何整合好中国供应链,更扎实地做好工程数据试验,是当下电解槽制造的关键。不能只测试60小时就万事大吉,真正的测试要6000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工厂被资本诱惑、资本又被工厂陶醉。想象中的星球大战已经开始,军备竞赛则快马加鞭。然而,这种虚拟调情的结果,看上去是互相成就,其实是互相陷害。

“指标竞赛”会进入自我麻痹的死循环。一旦这波制造做坏了名声,就像20年前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那样,一个新产业就毁了。人们容易“不明不觉厉”。缺乏工业思维,失去知识敬畏,过早被催熟的早熟行业容易变得畸形。早熟的代价,人们要等待秋后才能体味

500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