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个普通人如果真的是想挣钱,读大学只有理论上的意义,没有决定性的意义

【本文来自《最近去某211大学校招的一些感想》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作为一个90年代大学毕业的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做为一个普通人如果真的是想挣钱,读大学只有理论上的意义(必要条件,修身齐家),没有决定性的意义(充分条件)。

老马本科是北航,妥妥的985名校,专业是数学力学(现在叫应用数学)。硕士在国外(美国的一所理工科,不差,当然和MIT与加州理工没办法比名气)。这在我所在的传统的,加工产业的创业圈子中,已经是学历天花板了。而所见的绝大多数创业成功的老板中,基本上是见不到有上过大学的,初中生,高中生创业成功的最多(但他们的二代则基本上有学历,海外学历更是不稀罕)。

大学毕业后进入某央企业研究所,没留成北京回四川老家,搞空气动气,那时算是“国家干部”身份,而实际是在车间里做质检员(到现在没搞明白为什么让一个学数学的去维护设备,尽管那设备听起来也是高大上,是国之重器),一年以后升了助理工程师,进了课题组(老马懂得一些算法,后来自己搞小程序,这让“老板”感觉“是个人才”,但主要工作说白了就是给领导整理所有材料敲键盘,活都是你干但上报课题你永远排在最后一名还属于“恩赐”,因为一堆高工要指望课题要职称要经费。那帮大爷离开你是什么也干不了的,但理论上他们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人家有高级职称,而你是属于不干马上有人换你的那种)

很快便对年复一日的工作充满了焦虑,这是纯粹的混日子,混资历,特别是,根本就挣不到家,穷的特别稳定,一个月1000出头的收入(所有都算上)只能保证不饿死。

后来机缘巧合,转行做了行政,领导觉得这孩子脑子还算灵活,又让我管上了所里的三产(金属与电器模具,同时利用所里的设备接活五金加工)还当上了小头目。做事算是勤奋,为人也不算笨的我很多被提拔成了生产主管,厂长助理,全面负责整个工厂的产品研发,品质监督,生产调度与管理等,除了工资收入提高外,在工厂的地位也快速上升,应该算是整个工厂最红的打工仔,上上下下的关系都混的不错。

这样的体制内身份做体制外工作坚持下来做了6年,可以说对整个业务,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但是我感觉,这样打工下去,想挣到钱真的没有什么可能,自己哪怕有一身的武功也没有用,于是毅然决然地辞职,想转型自己做业务,因为只有做业务,才真正有可能赚的到钱!

经过这些事情,我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想挣钱,就一定要转型搞销售,或者自己创业。而在这么多年的打拼中,见到了N多的以前同学,不管是北航的还是以前中学的,凡是在体制内的,基本就是按部就班。而真正创业成功的,普遍都是当年没有考上大学的。

我甚至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越是上了大学的人(那些985,211之类例外会多一些),真正能挣钱的人更少。这是因为,大学生们因为读书多的原因,尤其是很专业的那种,会陷入一种特别搞笑的怀疑一切的情境中出不来。例如,这是不是真的?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还习惯于用自己专业方面的方法去验证!

另外就是顾虑多,这不行,那不行,如果这样了怎么办,如果那样了怎么办。

但真正挣钱的人却很简单的,简单相信一个常识,就去做,坚持做,便挣到了大钱。

老马自己感觉不算读书少的,也是喜欢思考的人,但做事不太考虑后果。当年从体制内出来,出来就出来了,考虑个啥呢?

为什么人家没上大学能做,你上个大学就不能做呢?

为什么人家能活,你换个活法就一定悲摧呢?

不是上大学没用,而是上了大学没明白这个理,还作茧自缚,那是你自己没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