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结构改变下的获客苦战
文 | 李瀚明一李及李
由于长途国际线需求匮乏,中国民航正在进入一段非常艰难的内卷时期。这种内卷从在一些航点上明显供大于求的航班数量可以看出。这些航班数量缺乏商务需求支持,只能依靠廉价旅游团勉强度日。
在国泰工作的老师询问我怎么看 2025 年中国的民航市场。这是个很好的话题。国泰所面临的问题和内地同行所面临的问题完全不同,因此我决定私下里另行回复他们;但是借着这个由头,还是有必要好好聊聊中国的民航市场的。
我一直不认为存在一个整体的中国民航市场。无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航线,中国民航都有两个市场特征和竞争格局截然不同的市场——在国内市场上,涉及四大一线城市的航线,和其它航线在经营状况上泾渭分明;而在国际市场上,四大一线城市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航线和其它航线,同样泾渭分明。
我们先从国际航班开始说起。单看民航局《中国民航月份主要生产指标统计》的话,可以看到,2024 年至今最大的变化,是每位国际旅客的出行距离少了 4%,从 4290 公里逐步下降到 4231 公里,再下降到如今的 4119 公里。
中国内地跨境航线在疫情之后的恢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2023 年 1 到 8 月连续八个月的高速增长,每周平均人数从 1 月仅相当于 2019 年全年每周人数的 9% 爬升到 8 月的 61%,周转量从 9% 爬升到 56%;接下来是连续三个月停滞在 55%/52%;
第二阶段是春运期间从 12 月的 65%/63% 到 2 月的 84%/80%;3 到 5 月又持平在 80%/75% 左右;
第三阶段是 2024 年暑运从 6 月的 88%/85% 到 8 月的 102%/98%,在人数上总算是涨过了 2019 年全年平均的水平(但是和 2019 年同月比还是跌的)。
换着角度来看,就是旅客行程长度的走低。2023 年 5 月以来,国际、港澳台旅客的行程长度,一直不如 2019 年(2024 年 8 月还少 4% 左右)。4119 公里的距离,从北京、上海、香港出发,主要就是飞到东南亚。
但是,东南亚航线偏偏又是中国民航竞争最激烈,且在竞争上不占优势的国际航线。东南亚国家的低成本航空公司规模甚大,并且普遍以中国作为其核心客源地。
我们刚刚提到,一线城市和其它城市是“两个世界”。我们将在接下来的部分具体说明这一点。考虑到北京大兴没有公布月度数据,我们将北京整个排除,只比较公布月度数据的上海(浦东、虹桥)、广州和深圳。
上海的恢复情况是类似的——在淡季的2月到6月在85%左右徘徊,直到暑运才超过2019年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的恢复实际上慢于全国平均一些。
广州和深圳加起来就更慢了。广州和深圳2019年加起来有2200万的跨境旅客吞吐量,24年淡季停留在80%左右,暑期也才恢复到95%,比全国平均和上海都要慢。
如果说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恢复都慢于全国平均了,那哪里快于全国平均呢?自然是除了上海和广深之外的“其他城市”。其他城市由于2019年的基数低,因此恢复起来要容易一些。
但是,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国际航班的恢复已经出现了淡季这个平台期。第一个平台期是2023年的8月到11月,全国保持在55%左右,上海和广州、深圳60%;第二个平台期则是今年的2到6月,全国保持在80%左右,上海85%,广州80%。
在突破平台期的时候,中国民航各家企业的典型策略是新兴市场——例如中东、航权宽松的欧洲国家和中亚国家。我们以中东国家为例。迪拜赴华(剔除台湾)一个礼拜有106班,平均每天就有15班;伦敦一个礼拜有154班,每天22班。
中国航司在国际线上的「内卷」最典型的案例,当属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和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了。这两座一百五十万人口左右的欧洲“三线城市”,一个礼拜都各有20班和17班来往中国大陆的航班。意大利是另外一个典型案例:罗马一周34班、米兰一周41班。疫情之前,布达佩斯并无赴华航班,布鲁塞尔的赴华航班也很有限。
但是,我们始终要记得“道边苦李”的道理: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在航权不对等的前提下航权宽松,往往是因为当地的国际航班不怎么赚钱;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方开放航权,本质上是想招商引资,欢迎游客来旅游——但是游客的购买力是可想而知的。
这里经典的案例是日本——在中日互相开放天空的协议中,日本对中国开放了除了东京羽田和东京成田之外的所有机场(甚至连东京成田都有放开的趋势);反过来,中国大陆对日本开放了除了北京和上海以外的所有机场。但实际的情况是什么呢?实际的情况是日本除了东京以外的所有机场的中日航线,基本全数由中国人执飞;反过来,前往中国其他机场的日本人执飞的航班少之又少,集中在日企密集的杭州、厦门和青岛三座城市。
中国籍航空公司现在面临的困境是类似的——罗马、米兰、布达佩斯和布鲁塞尔这四个航点,都没有足够多的商务客人支持客流。这些航点必然要依靠廉价的游客;但在申根签证签发受阻的背景下,中国游客的数量显然受到掣肘。尽管中国对意大利、比利时等申根区部分国家开放了免签,但以欧洲国家的人口和消费习惯(以及在入境游市场上中国面临的激烈竞争)而言,赴华游客和中国出境游的人数是难以相比的。
这一切都使得中国内地的国际航班成为了鸡肋——不飞吧,飞机利用率提不上来,是亏;飞国际线吧,欧洲线两千块钱单程、三千块钱往返的机票,也是亏;飞国内线吧,国内线票价也降下来了,更亏。
事实上,中国内地的航司正在核心枢纽陷入苦战——单以23号出发伦敦回国的公务舱单程机票来看,国航飞北京、东航飞上海、深航飞深圳只能卖到两万,南航飞广州好一点,三万;但国泰飞香港就是可以卖到四万六,英航和维珍飞京沪甚至敢卖五万多,还不剩几张票。如果按英航和维珍的卖法,国泰甚至都是“卷”的那个——事实上,即使同属寰宇一家,英航在香港也已经被国泰“卷”得要降价了。
谁手上掌握核心客户资源,谁有好的、购买力高的客户,实在一目了然,不言而喻。内地的航司确实需要好好补补课了——在国际线营销上补上「怎么找客户」这门课。为什么你都到这个价格了,企业客户、商务旅客还是不选你?真的是因为他们有钱没地方花,一定要交给自己国家的公司做生意?还是说你国内航司压根不认识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国际出差需求,给不出好的解决方案?这些都是国内航司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民航2025年还会继续亏,一直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