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岛概况
金 门 岛
一、地理位置
金门岛,位于福建省九龙江口外、厦门湾与围头湾内,北、中、南被福建省晋江市、厦门市、龙海市三面环抱,东临大海。与厦门市区距离约10公里,与大陆最近处厦门市翔安区大嶝街道管辖的角屿之白哈礁约2.31公里,低潮时只有1.8公里。
金门岛距离台湾岛约210公里。其中,距澎湖约151公里,距台中约235公里,距高雄约295公里,距台北约315公里, 距基隆约366公里。
二、岛屿面积
金门群岛,包括金门本岛(大金门)、小金门(烈屿)、大担岛、二担岛、东碇岛、北碇岛、狮屿、猛虎屿、复兴屿、槟榔屿、草屿、后屿等十二个大小岛屿。
金门群岛陆地总面积约151.65平方公里。其中面积最大的为金门岛,全岛面积约132平方公里。金门岛东西长而南北窄,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最长处约15.5公里,中部狭窄处仅3公里。最高点为太武山(253米),在岛之东部。
小金门岛面积约14.6平方公里。
三、地形地貌
金门岛四面环海,形似哑铃,岛上多丘陵,环岛多港湾口岸,可停泊船艇者计30余处,潮高水深。
金门的主要地形为花岗岩丘陵。岛上最高峰为太武山(高253米),雄势雄伟,独冠屿上,隔海远望,如仙人偃卧,因别呼之为“仙山”。
太武山之外,东北有天马山、五龙山、三狮山、金龟山、狮山、虎螺山、寨仔山、美人山;东南有鹊山、凤山;西北有观音亭山、双乳山;西南有塔山、蜈蚣山、梁山、青山、大帽山,等等。
而古宁头区、古岗区、马山区与烈屿区除有部分丘陵地形外,多为地势平坦,红土广泛覆盖之台地,各区海岸则有花岗片麻被海水侵蚀而形成之崖面或平台,以及发育良好之沙滩,岩岸沙岸交错构成了金门多变的海岸景观。
因受地形影响,岛上只有小溪流,源短量小。无巨川长流,最长者为西半岛之浯江溪,惟已呈干涸状态,旧河床隐约可辨。其他如金沙溪、后水溪、前埔溪、小径溪、西堡溪、山外溪等大多是涓涓细流,源短量少,平时多已涸渴。拦河筑坝、新修湖塘水库,如太湖、兰湖、慈湖、双鲤湖、荣湖、陵水湖、田浦水库、金沙水库等等,蓄量不多,遇旱年,常有缺水之苦。
金门的地层,以花岗片麻岩为主,分布甚为广阔,约占总面积一半,岛上土壤以砂土及裸露红壤土为主。
四、气候条件
金门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0毫米,全年降雨多集中在四月至九月,占全年降雨量80%。
台风多生于七、八月,风势以七月至十二月较强。全年风向东风占8个月,每年五至八月为东南风及南风。因金门为在海峡中之岛屿,四面无高山屏障,中间则丘陵起伏,故风力较强。夏有西南海风的吹拂,每到清明时候常带来浓雾,台金交通常受影响;冬有强烈的东北季风。
年平均温度为摄氏20.9度,最高月均温是八月28.2度,最低月均温是一月12.8度。
每日有潮汐涨落变化。
五、历史沿革
金门古称“浯洲”、“仙洲”等,自古属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所辖。1915年(民国四年)正式设县,隶属福建省泉州市,实际由台湾当局管辖,是台澎金马地区所谓“福建省政府”、“福建高等法院金门分院”所在地。
根据清代《金门志》的记载,东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年间。当时因五胡乱华,有苏、陈、吴、蔡、吕、颜等六姓家族因躲避战乱移居金门。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朝廷在泉州设“万安牧马监”,浯洲为五个牧马场之一。陈渊任牧马监,此为金门岛上设置行政机构之始。蔡、许、翁、李、张、黄、王、吕、刘、洪、林、萧十二姓随陈渊屯居金门。在金门庵前村丰莲山一带牧马,广兴水利,人口因之日渐繁盛,后代金门子民遂尊称陈渊为“开浯恩主”。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宋代大儒朱熹任同安县主簿,在燕南山设燕南书院,金门乡里之间一时争相向学。于是金门文风鼎盛,而雅称为“海滨邹鲁”。金门以一小岛,却出过四十三名进士,其中文进士四十人,武进士三人,实属不易。
元朝统治时(1343年-1368年),中央为求实质统治,遂于浯洲凤翔里十七都后学村(今沙美),设置浯洲盐场司(今金沙国中至东埔及荣光新村一带)及浯洲书院(今之沙美菜市场)。
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沿海,共设五卫十二所。金门守御千户所为十二所之一,因金门固守福建东南海口,取“固若金汤,雄镇海门”之意而得名金门。下辖峰上、管澳、田浦、陈坑四个巡检司,后又增设烈屿巡检司。
南明时期,金门由郑成功政权实际控制。南明隆武元年,郑成功自烈屿湖井头登陆,奉明太祖灵位,大会明朝文武群臣于巡检司城(城址旧名吴山,今称城仔顶),自此以金门为后勤基地,展开北伐南京、东征台湾的事业。永历十五年,郑军由金门料罗湾码头出发,从台南鹿耳门登陆,历时十一个月,将据台的荷兰人驱逐出台湾。
1664年清军攻占金门后,曾采取迁界措施,强制居民迁至海岸线30华里外,岛上人烟无存。1674年--1679年,郑氏复占金门,并以此作为对中国内陆进行军事行动的前进基地。1680年清军二度攻占金门后,沿袭旧制隶属于福建省同安县(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后实施复界,因迁界离开的居民陆续返回原籍。
1912年4月18日(民国元年),厦门军政府参事会派代表向福建都督府请愿获准,厦门与金门一同从同安县独立设置为思明县,同年9月18日思明县升格为思明府,1913年(民国二年)3月30日又废府改为思明县。
1914年(民国三年),正式独立分置思明县,厦门、金门划归思明县管辖。
1914年7月(民国三年),经北洋政府内政部批准,将金门地区(大、小金门与大、小嶝等岛)从思明县独立出来设置金门县,归厦门道管辖,乃二等县治。
1915年4月9日(民国四年),正式成立金门县。辖境包括大、小金门,大、小嶝岛及周边岛屿。
1937年,日军攻占金门,直到1945年战败。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收回金门。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金门县的大嶝乡大嶝岛、小嶝岛及附近岛屿,成立大嶝区,委托由南安县(今南安市)代管。任命陈亦东为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门县县长。金门县其余主体部分则仍由台湾当局控制并持续至今。自此金门县出现两个县长并存的局面。
1949年11月,金门战役(古宁头战役)后,台湾当局暂停县治,撤销金门县政府,改设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金门进入“军管时期”。
1953年2月,台湾当局结束军管制度,改实施军政一元化的“战地政务体制”,恢复县治,重新成立金门县政府。原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各行政区改为乡镇,成立三镇三乡,但地方行政的决策与指挥监督由金门防卫司令部下设的“政务委员会”负责,以军领政。
1953年12月,中共晋江专区委员会决定,由梁新民任金门县长兼南安县副县长,为中国大陆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任金门县县长,刘基固任中共金门县工作委员会书记。
1955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成立金门县人民政府,但事实上是个空架子,由于时任县长梁新民兼任南安县副县长,故办公地点就设在南安县人民政府大院内。实际仅控制金门县的大嶝岛、小嶝岛及附近岛屿,设大嶝区。自此一度出现了国共双方两个“金门县政府”对峙的局面。
1958年底,中国大陆将大嶝区改为大嶝人民公社。
1971年1月,中国大陆将实际控制的金门县大嶝人民公社正式划归晋江地区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和翔安区)管辖。
1980年1月,中国大陆将金门县划归晋江地区行政公署管辖,1986年1月后划归泉州市管辖,实际并未真正控制管辖。
2004年2月3日,海峡两岸启动金门—厦门航线,开始“小三通”。
2006年6月8日,开通“小三通”泉州--金门航线。
2015年1月1日起,大陆游客到金门进行观光旅游正式开放“落地签”。只要是开放了赴台个人游城市的大陆居民都可以通过“小三通”的方式,赴金门旅游,入境后申请“临时停留许可”,即所谓“落地签证”,每人次新台币600元(约合人民币120元),“落地签”入境停留时间为15日。
2015年7月20日,金门县自来水厂与福建省供水公司在金门金湖大饭店举行了购(供)水契约签约仪式。大陆正式向金门供水。契约签订期限为30年,总经费13.5亿元新台币,由台当局补助85%,地方支付15%。未来金门县自来水厂向大陆购水量为前3年每日1.5万吨、第4至6年每日2万吨、第7至9年每日2.5万吨、第10年以后每日3.4万吨。
六、居民人口
居民人口约13.1万人(2015年)。
金门岛因幅员狭窄,地力贫脊,居民乃远渡重洋,谋生海外,或移居台澎,或远渡南洋。金门华侨足迹遍布东南亚,人口总数达二十余万之众,自古就有“侨乡”之称。
七、民俗风情
金门县志中记载,金门现有居民的组成,概分为五种,一是乱世遗民,二是泉州的世家大族,三是邻近都邑的商贾渔民,四是历代戍守金门的军人,五是赘婿谪配而来到金门的。金门现住居民的社会型态,大都是聚落型式,且多是举族前来垦拓的单一姓氏聚落,家族观念十分浓厚。
金门话属于闽南语泉州话,还保有汉晋时期的古韵和唐宋时代的古语。
金门缺乏深湾港澳,土地贫瘠干旱,因生活不易,居民多从事小规模的农耕渔捞,或从戎征戍。因此当地居民,除了官宦门第外,绝大多数是农、工群众及少数交易买卖的商贩。在这种的社会背景下,所衍生的文化特质,有高尚尊贵和粗俗简略两个极端。但真正的金门人的生活文化,应该还是以平民大众为主的民生百态。
金门的民俗风情,既保持闽南特征,又独特迷人。民间传统节日与大陆的习俗,特别是和漳州、泉州完全一样。每年例行的祭祀赛会,以“迎城隍”的规模最大。岛上乡民视石狮为保护神,各村落路口,随处可见身穿盔甲或外围披风的立姿石狮,狮前常见香火,为金门独有的景观。位于金沙北端的山后中堡18栋闽南式古屋,燕尾高扬,既代表着金门民俗,也是中华绚丽多姿的体现,已被辟为“民俗文化村”。
金门人的住屋四周多有避邪物,像八卦镜、屋墙有风狮爷等等,不一而足。风狮爷有肩负着捍卫村境平安的神圣任务。在小金门的辟邪物中,则是以专治白蚁的风鸡来挡风。
八、名胜古迹
金门历史悠久,古称“仙洲”或“浯洲”,自古有“海上仙洲”、“桃源胜景”之美称。金门岛上古有珠江夜月、丰莲积翠、啸卧云楼和仙阴瀑布等八景;今有太武雄峰、玉柱擎天、汉影云根和金汤剑气、榕园绿阴、龙山瑞霭等24景。而登临太武山颠或伫立于马山之顶,又可远眺祖国河山,令人神往。
主要景点有:邱良功母节孝坊、莒光楼、太武山、金门国家公园、古宁头战史馆等。
金城地方的古迹有:旧金城、牧马侯祠、浯江书院、延平郡王祠、琼林古村落、鲁王墓、邱良功墓、西村吕氏宗祠。
金宁地方的古迹:古宁头北山村威振第、水尾塔。
金沙地方的古迹:西园盐场、陈桢恩荣坊、陈桢墓、山后民俗文化村。
随着两岸关系的和缓,金门岛已成为旅游观光的好地方。这里有洁白的海滩,有清甜的水源,还有醉人的海风和古朴的民俗,使得来岛上观光的游客留连忘返。以往,满岛军人的草绿色服装,如今逐步为色彩斑斓的时装所替代。
九、经济收入
金门为海岛,四面环海,幅员狭窄,地力贫脊,降雨量少,农产不丰。岛上土壤概以砂土及裸露红壤土为代表。前者沙层厚、保水保肥力均差;后者表土薄、酸性重,腐植质少,皆不宜耕作。只有少量价值较低之耐旱性杂粮:如高粱、玉米、花生、蕃薯等。环岛虽有浅滩深澳,鱼虾贝介类滋生,然渔业资源、产值均有限。
金门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约占54.51%,第二产业约占43.22%,其中以制酒业及陶瓷制造业为主,第一产业约为2.86%。
金门的GDP约为51亿元新台币(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329656元(2004年),人均收入308202元(2004年),居民储蓄余额为32.19亿元(2004年)。(新台币与人民币兑换率约为4.5∶1)
金门岛远离台湾,物资供应较为困难,物价比台湾高。居民生活消费品以进口为主,其中以食品饮料烟酒类等消费品居第一,农工原料及纺织品第二。
未来金门统一后,通过融入厦门经济圈(金厦经济圈),利用金门的地理优势,打造自贸区、保税港、旅游岛,金门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必将迈上快车道,再造一个新金门。
十、地方特产
金门高梁酒、金门高粱醋、金门贡糖、金门菜刀、金门高坑牛肉。
十一、行政区划
台湾当局在金门群岛设置金门县,台湾当局的福建省政府亦驻金门岛。金门群岛设有3镇2乡,分别是金城镇、金湖镇、金沙镇、金宁乡、烈屿乡。
在大陆,1986年1月后金门县划归泉州市管辖,实际并未实际管辖,故形成了一岛两县的现象。
1971年1月后,中国大陆已将实际控制的金门县大嶝人民公社正式划归晋江地区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和翔安区)管辖。所以,金门岛统一后,行政上应划归厦门市管辖为宜。个别岛屿归属亦须作调整。
十二、高等院校
十三、机场港口
1、金门尚义机场,位于金门岛的中部偏南,跑道方向是东西向,跑道长度约3000米,可容250座喷射客机起降,但因需求不大,多数航班以100座双涡轮螺旋桨客机执行。
2、港口有料罗湾码头、水头码头、九宫码头等。
2004年2月3日,开始“小三通”,开通了厦金航线,由金门料罗港直航厦门五通码头。2006年泉金航线开通,泉州石井码头--金门。
3、2022年10月30日,连接烈屿乡(小金门)与大金门的金门大桥正式通车。
十四、驻军兵力
金门岛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曾是台湾当局的一座前沿军事岛屿,一直扮演着“反共桥头堡”的角色,过去国民党在金门布有重兵,有人称金门是台湾的一座兵岛。两岸关系紧张时,金门驻军最多时达10万多兵力。
金门在未开禁之前,是个戒备森严的地方。每天晚上10点以后,老百姓不准点灯,岛上一片漆黑。为了防止驻军官兵与老百姓偷听大陆广播,岛上不准使用收音机。居民不准聚众,不准养鸽子,渔民出海捕鱼,必须去乡公所开具证明,所有的渔船必须统一编号,在指定的时间、海域作业。80年代末台湾解除戒严令后,这些清规戒律随之取消。金门驻军已减少到4万多人,与岛上居民基本保持着1:1的比例。
在金门岛上布置如此大的兵力,据说这在台湾军方还有一些争论。一部分人认为,要是大陆有军事行动,捷足先登,首先会拿下金门。还有一部分人士则认为,大陆军队现有高杀伤力的远程导弹,完全有能力直接攻击台湾本岛,不必对金门先行攻击。
虽然金门的驻军大大减少,但台湾军方却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并且把它当作监视大陆的前哨阵地。台军在岛上建有早期预警网,设有情报信号站和雷达探测设施,专门用来观察大陆渔船与其他船只的活动情况,监视大陆动静。
金门用来作战的重要武器有哪些,这一直是个军事秘密。据了解,金门炮兵部署有4--5门威力很大的240毫米火炮,此外还设有多门155毫米的火炮。一旦用于作战,可以很容易地对大陆的厦门及泉州地区进行攻击。
金门部队主要由金门防御司令部组成。该司令部共有4个师,其中3个师在金门,另1个师在小金门岛。在大金门岛上,每个师包括5个步兵营,1个后勤营和1个炮兵营。金门岛上还驻扎着一支海军小分队,大约有200人左右。此外,还部署着一支空军小分队,主要进行后勤支援和维修。
金门还驻扎有两栖精锐营,精锐营里有蛙人,他们配备有巡逻艇,防止大陆军队渗透。
台湾陆军防空导弹司令部还给金门防御司令部配备了2--3个导弹连,主要防空导弹是“天弓”和“奈基”型号的导弹。
金门防御司令部位于金门中部的一座山包下。据说,金门炮战后,蒋介石下令修建了这座地下设施,经过几十年的完善,这座地下设施已很具规模。在这个地下设施里,有一条大道,足以让一辆汽车行驶,其长度达4公里。里面还建有一个大礼堂,可以容纳好几百人。中国台湾军方称,这座地下军事司令部能够抵御核武器的攻击。
在距大陆海防最近的古宁头上,排列着48个直径1米多的巨型喇叭,那是当年国民党军向大陆喊话用的工具,48个大喇叭仍在滩头一字排开,似乎还在向人们讲述着那段过去了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