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是商店,学生不是顾客!高等教育要警惕

来源:中国科学报

文 | 郭英剑(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近日,美国《高等教育纪事》发表了一篇题为《教室里的顾客》的文章。该文是“Z世代教育”系列报道的一部分。所谓“Z世代”,指大约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初期的人群。他们正是目前接受高等教育(包括本硕博阶段学习)的一代人。

该文探讨了当前学生将大学教育视为一种交易的现象,分析了该趋势的起源、表现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在简要介绍该文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我将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大学教育正在成为一种交易

该文首先描述了学生将大学教育视为一种消费交易的现象。随着高等教育成本的增加和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和家长越发将大学教育视为一种投资。他们关注的重点从传统的学术成长转向教育的直接回报,包括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这种转变使学生对大学的期望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仅关注课程内容和学术质量,还要求大学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和设施。

其次,该文章探讨了这种市场化趋势对大学的影响。学生越发重视自己作为“顾客”的角色,使教育服务更注重市场需求和服务质量。同时,为吸引学生和提高竞争力,许多大学调整了自身的运营模式和课程设置,包括降低学术标准、增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善校园设施等。虽然这些措施可能有助于提高学生满意度,但也引发了公众对教育质量和学术严谨性的担忧。

该文指出,过度市场化可能导致教育目标偏离,使大学更加关注服务质量而忽视学术深度。

最后,该文讨论了这一现象的责任归属问题,并指出这种趋势可能不仅是学生和家长期望的结果,也可能与高等教育本身的市场化压力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商业化态度有关。该文认为,高校在应对市场需求时,必须在提供优质服务和保持教育质量间找到平衡。社会、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大学自身都要为此变化负一定责任,并寻找解决方案。

该文的意义在于揭示了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深层次问题。将大学教育视为一种交易,不仅改变了学生对教育的态度,也影响了大学的运营模式和教育目标。

市场化的过度追求可能导致人们忽视教育的核心价值,如学术的严谨性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和教育政策制定者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在市场需求和教育质量之间找到平衡。

从“教育”到“交易”转变的背后

在我看来,当前大学从“教育”变为“交易”的原因很复杂。

第一,学生角色发生了变化,即从过去的“学习者”已经或正在转变为“消费者”。这意味着从表面上看,学生对教育服务有了更高期望,大学被要求提供类似于市场化的服务质量,但核心则在于学生将自己视为客户,期待大学在服务上满足其需求,包括课程质量、教师水平、学术支持、校园设施等。

传统上,学生被认为是学习的参与者,主要关注知识的获取和个人的学术成长,但市场化的趋势使学生越发关注教育的实际回报,如能否就业、未来薪资水平如何等。这种转变使大学运作模式和教育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

目前,大学中很常见的做法是为了迎合学生需求而降低学术标准,甚至要求教师为学生不合格的成绩开绿灯;大学偏重提供短期的职业培训而忽视基础的学术研究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二,教育市场化的深刻影响。现在是消费主义时代,正是消费主义与市场化的大趋势推动了大学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甚至因此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标准,以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为标准。

这种调整虽然可能提高了某些服务质量,让学生及其家长某种程度上感到满意,但也会因此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当下最常见的无疑是大学开设了很多受学生欢迎但学术含量低的课程,或为了吸引学生而降低入学要求以及课堂教学门槛。这种市场化压力终将导致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学术研究大受影响。

无可否认,教育市场化确实会带来资源和创新,但同时也可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为此,大学在适应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学术尊严、学术严谨性以及教育的内在质量。当然,这并非完全否定教育的市场化,而是说高等教育要在提供优质服务和保持教育核心价值之间找到平衡。

第三,大学应对有失误之处。当前,大学采取了一些措施应对学生消费主义的挑战,包括提高服务质量、调整课程设置以及重新审视教育目标,这在情理之中,也有积极意义。但教育者不能忘记的是大学必须保持其学术深度;即便是重新审视教育目标,也是要确保教育不仅关注职业技能,更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术成长。

换言之,在应对消费主义与市场化的过程中,大学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是必要的,但也需谨慎实施。比如,提高服务质量是提升学生满意度的直接方式,但应避免仅仅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降低教育标准;调整课程设置可以使教育更具实用性,但必须确保课程内容的学术性和思想深度;重新审视教育目标是为了保持教育的核心价值,为此,大学应在提供优质服务和实现教育目标之间找到平衡。总之,所有改进措施都需要综合考虑学生需求、教育质量和学术标准,从而确保教育的整体效果。

捍卫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

正如前文所说,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的加剧,大学越发被视为服务提供者,学生则将自己视为顾客。正是在此意义上,大学越来越像商店,学生则越来越像顾客。这种变化给大学运营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使其面临如何在满足市场需求和保持教育核心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的严峻挑战,而市场化趋势和学生消费主义的兴起,往往会影响教育质量和大学的传统使命。

大学始终需要捍卫自己的核心价值,包括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教育、促进知识创新、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以避免市场化趋势与消费主义对这些核心价值的侵蚀。

第一,坚持学术的严谨性,并将其作为教育的核心。这意味着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上,大学不能单纯追求市场需求的短期回报,而应保持学术标准的高度。课程内容应具有深度和广度,教学方法应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即使在市场化环境中,大学也应坚持提供高水平学术教育,确保学生在知识深度和广度上获得真正成长。

第二,强化教育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是职业培训,更应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公共利益。大学应通过研究和教学,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文化传承。

第三,倡导学生作为个体的全面发展,超越单纯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提供多样化课程和实践机会,大学能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领导力、创新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同时保持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

第四,注重创新与传统相结合。大学可以在保持传统教育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引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如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和项目式学习,都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同时不失教育的严谨性和深度。创新应服务于教育的核心目标,而不只是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

第五,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并根据反馈进行合理调整。反馈机制不仅应包括学生的满意度,还应关注教育质量和学术标准。

大学生应认识到自身责任

据我观察,Z世代群体有不同于以往的独特特征和经历,深受其成长过程中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作为数字“原住民”,Z世代从小接触互联网、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对技术非常熟悉,习惯于即时获取信息和数字沟通。他们是迄今为止最具文化多样性的代际群体,重视包容性和社会公正等。

Z世代也更加关注经济和社会问题。由于经历了21世纪以来的经济动荡,无论其父母还是本人,都对财务问题持务实和谨慎的态度,同时十分关注影响国际社会的问题(如气候问题)。

同时,他们有着清醒的心理健康意识,更关心并愿意讨论心理健康问题,相比之前的代际群体,他们更愿意寻求帮助,注重心理健康和人生福祉。

在教育上,Z世代有明确的教育和职业目标。许多个体非常关注实用和创业的职业路径。他们重视教育,但对传统的成功道路(比如一定要读完四年大学才能取得学位)持怀疑态度,为此会考虑各种各样的教育和职业发展方式。

此外,抖音、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在Z世代的社交互动和自我表达中占据核心地位,其言行受到所关注流行内容和参与不同社区的影响。

基于上述认识,面对全新的一代人,今天的高等教育使命更加重大。大学应让Z世代的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核心价值,以及肩负的责任。

第一,理性看待教育。学生应将大学教育视为个体综合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培训。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获得学位和拥有职业前景,还在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生应认识到,高质量的教育不仅需要大学提供,也需要自身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第二,主动参与教育全过程。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和实践项目,以增强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主动参与不仅能提高个人学术水平,还可以培养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积极参与,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挑战,同时也有助于大学保持教育的核心价值。

第三,平衡自我的期望。学生应在个人的期望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将大学视为单纯的服务提供者。大学教育的价值在于其综合性,以及思想深度与实践高度,为此,学生应看到教育的全貌与全面价值。通过平衡期望,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并实现个人的学术和职业目标。

总之,在应对市场化趋势和学生消费主义的挑战时,高等教育需要从核心价值出发,始终保持其学术严谨性、强化社会责任感、倡导全面发展、结合创新与传统、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同时,学生也应理性看待教育,平衡期望与现实。通过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学完全可以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实现其培养全面人才的核心使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