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足球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为什么要搞足球?

足球是一种基础体育项目,更是中国相对开展较少的团队和强对抗性运动。

基础体育项目:足球是一项全面的运动:爆发,速度,耐力,灵活,平衡等基本身体素质都可以得到锻炼,并适合几乎所有人。通过推广足球,可以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增强国民的健康水平。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足球是一项团队运动,需要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和相互支持。在比赛中,队员们必须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良性地竞争领导权,共同面对挑战。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而这正是中国教育中相对缺乏的部分。

增强对抗精神:足球比赛中充满了竞争和对抗,是微缩的战争,需要队员们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通过足球训练和比赛,青少年可以学会如何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勇敢面对敌意和挑战,这也是中国教育中相对缺乏的部分。

中国能不能搞足球?

答案是肯定的。

群众基础:足球在中国有着相对广泛的群众基础,哪怕按最严格的标准,足球人口也超过欧洲中等国家。

国企传统:许多国有企业都有自己的足球队,这些球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领导重视:近年来,中国政府对足球运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足球的发展。

设施积累:在大跃进期间,中国建设了大量的足球场地和设施,这些资源为足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中国足球的问题

国家队水平:国家队的水平未能达到人民的期望,尤其是与日韩相比,差距明显。

职业联赛体系:拔苗助长的中国的职业联赛体系是扭曲和基本失败的,影响了足球事业的健康发展。

从业人员素质:从反腐披露的"行规“看,专业/职业足球近亲繁殖的这个小圈子已经烂掉了,需要大换血

足球改革的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实现中国足球的崛起,同时不过多的占用社会和国家资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依托校园:在10%-20%的小学中普及足球,提供补贴培养体育教师成为青训教练,以日本和南美为师,技术优先,提高12岁以下的青训水平并扩大选材面,同时培养小球迷。

回归传统:从职业化退回到半职业化(类似50年代后期的制度),用稳定的前途而不是高收入保证参加足球专业训练的人口数量,依托几百所足球特色中学(如人大附中,但主要是普通高中)和体校,上百所高校(如北理工,但主要是普通公立大学和大专/高职)和几十个垄断性国企(如鲁能)重建青少年和成人联赛体系,降低球员收入,最高收入不超过垄断性国企的基层干部,逼潜力球员出国。

强化青训:引进包括欧洲大陆,阿根廷,日本在内多个国外成套青训体系和人员,建立多个青训中心/学院,先学习再研发符合中国人群的青训理论和实践体系。以培养青训教练为主要任务,并为出国球员和教练提供培训。学员来自于各体校和足球特色中学的适龄球员轮训,每年一选拔。

引进来走出去:大量输送球员(16-18岁以上)和教练出国踢球和学习,建立保障体系帮助他们适应环境,克服语言关和人际关系关。同时坚持在国家队各年龄段和青训中心引进高水平外国教练组。

鼓励社区业余联赛:足协放手并鼓励社区业余联赛(如回龙观超级联赛),让更多人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稳定成年人球迷群体,顺其自然地产生的半职业乃至职业联赛。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