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湾,油轮再遇袭: 谁是暗中点火等着渔利的黑手?

500

阿曼湾,油轮再遇袭:

谁是暗中点火等着渔利的黑手?

作者:方敏

 

2019年6月13日,两艘满载石油的油轮在阿曼湾海域的国际航道上遭遇水下武器袭击,邮轮燃起大火,事发地附近国家伊朗出动救援力量,将两艘油轮共计44名船员营救至伊朗南部的贾斯克港。

500

而事发第一时间,美国就指责,是伊朗制造了这次袭击;而伊朗则反驳称,这是美国惯用的破坏外交伎俩!

500

针对油轮遇袭事件,6月13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闭门会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袭击事件发表强烈谴责,同时表示,世界无法承受强烈对抗,呼吁查明事件真相。

而世界也许还没来得及淡忘,一个月之前的5月12日,在阿联酋领海附近的阿曼湾、富查伊拉港以东,4艘商船(包括2艘油轮)遭遇来自水下的攻击。

这件事,同样引发美国对伊朗的激烈舆论攻击。

当时,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著名“鹰派”博尔顿跳出来说:“几乎”可以肯定,袭击事件就是伊朗所为!

500

而伊朗外长扎里夫在接受美媒(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作出的回应是这样:

美媒:你们不怕美国拿出证据吗?

扎里夫:不怕!让他们拿,让他们拿证据!

美媒:如果美国真的拿出证据呢?

扎里夫:那一定是P图!

500

那么,在同一海域,极其相似的两场袭击事件,背后黑手的目的是什么?能够借此收获什么?

而且,世界的目光能否透过重重迷雾看见事件的真相?

 

阿曼湾的“火星”,植根于美伊博弈的大背景!

基本上,从2018年5月8日美国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核全面协议》开始,美国就单方面发起对伊朗“史上最严厉”的经济制裁。

美国意图用残酷绞杀的经济压力,引发伊朗社会对政府的反弹,从而颠覆伊朗既有政权。

但是,一个越来越清晰的事实表明,美国几乎用尽了吃奶的力气之后,伊朗的社会却日渐趋于平静,也就是整个伊朗的选择是直面压力,拒绝按照美国的意图行事!

于是,局面在美国的操纵下开始升级,有消息称,继美国海军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战斗群于4月开进波斯湾之后,另一支航母战斗群亚伯拉罕·林肯号也穿过红海开往波斯湾,目前停留在阿曼湾附近。

美国向卡塔尔美军乌代德空军基地派驻B-52战略轰炸机值班,而且还向乌代德空军基地派驻爱国者防空反导系统。

500

2019年5月23日,美国五角大楼传出向中东增兵10000人的计划,意在抑制伊朗的威胁,这让整个中东局势进入烈火烹油的状态。

而与美国对抗的另一方,伊朗也全面进入防御态势,不断展示自己众多基于防御的武器装备实力。

世界能够清晰判定:对伊朗的经济绞杀战未能取得预定的效果之后,美国开始对伊朗凸显军事威胁!

这就是当下中东紧张局势的大背景。

将阿曼湾油轮遇袭事件放到这样的背景之下审视,避不开一个问题:

居于绝对防御态势的伊朗,有没有可能执行惹火烧身的自杀性选项?

面对美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以及美国政客甚嚣尘上的各种威胁,和伊朗国内因美国制裁产生的现实困难,应该相信伊朗没有“找死”的足够理由。

那么,试图通过两次袭击事件陷中东于进一步混乱的黑手究竟是谁?

 

基于“异常”,能否抓住蛛丝马迹!

有媒体分析称,“恐怖组织”是比较适合的“背锅侠”,因为他们的行为普遍地偏于非理性。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展示实力,他们不介意制造血流成河的恐怖人道灾难。

也有分析认定,制造地区局势的混乱符合“恐怖组织”的生存利益。

更何况,在叙利亚、伊拉克被打败的“基地组织”有存在于也门的阿拉伯半岛分支。但是,这样的判断,客观上显得牵强,原则上,也门的恐怖分子不太方便到达事发海域,因为也门与事发海域之间隔着个叫做阿曼的国家。

当然,客观来说,也确实不能排除“恐怖组织”制造事端的可能。

说到了蛛丝马迹,于可见的线索中,我们就无法忽视阿曼湾袭击事件的种种“异常”。

其一,阿曼湾国际航道,作为国际能源通道的必经之路之一,长久以来一直都相当安全和平静。而2019年5月5日起,美国升高中东对抗局面之后,5月12日就发生了第一起袭击事件,紧接着6月13日同一海域的二起袭击事件接踵而至。

其二,两起袭击事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事件发生之后无人“认领”,也就是没有人站出来声称对事件负责。这样的情形就很不“恐怖组织”啊!恐怖分子通常不是争着抢着为某事件负责的吗?

其三,这一点很有意思,美国第5舰队的亚伯拉罕·林肯号航母战斗群目前就陈兵阿曼湾,以美军航母战斗群的威慑力和大范围监听能力,谁敢在太岁的鼻子下装炸弹?

500

其四,另一个有意思的点,两次袭击发生后,为何美国总是第一时间跳出来将罪名归于伊朗,而后又拿不出任何实锤证据,这里面有没有刻意嫁祸的猫腻?

其实,如果要一一列举,应该还能够列出更多。

比如,袭击事件进一步推动地区局势持续紧张升级,伊朗面对孤立无援的高压或许宣布退出《伊核全面协议》,伊朗获得挣脱束缚、放开手脚发展核武的的机会,其结果势必触动欧洲的安全利益。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就化解了美国与欧洲的分歧,也合了美国鹰派政客之意。

“异常”是不是很多?

耐人寻味的地方是不是也很多?

一个基本的判断:对发动袭击的幕后黑手来说,隐身和不明朗态势符合其特定利益。

 

“利益原则”称量之下,事物都有其脉络!

一个假设,或者说一个问题:

袭击事件的幕后黑手,有没有可能就是美国?

不要怪世界有这样的揣测,对美国带着阴谋论的有色眼光来审视,谁叫美国曾经针对伊拉克作过指认洗衣粉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糗事。

或许,不能够据此冤枉强大的美国。

不过美国选择对伊朗经济制裁与军事施压,用“利益原则”称量一次,美国行为肯定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至少,美国所做的一切,以及所带来的收益,收支两条线美国绝对作过权衡。

当然,这种推论只是一个泛泛的脉络,而重点是美国到底有没有制造袭击的动机?

笔者的观点很肯定:美国有这样的动机,无疑!

我们来回顾一下,2019年5月份发生的一件事。

5月17日,有鉴于美国不断升高波斯湾对抗局势的温度,以及伊朗于国际社会的相对孤立态势,伊朗给出一个60天的期限,表示逾期将改变对留在《伊核全面协议》的态度,以敦促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协议签约方,正视伊朗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对伊朗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6月19日,德国外长马斯访问德黑兰,表明相对于美国对《伊核全面协议》的态度,欧洲明显有与之不同的想法。同时马斯也带来一个确切的消息,基于欧盟“特别目的机构”(SPV)诞生的转移结算机制INATEX将快速上线,此举或能缓解伊朗当下的经济压力。

500

老实说,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一种变化。美国对避免欧盟INATEX上线做过极大的努力,现在看来是完全没有效果。

其根本原因是欧洲一直反对美国退出《伊核全面协议》,同时也反对美国单方面选择对伊朗的强硬政策。

在欧洲看来,维持《伊核全面协议》,伊朗就不会发展核武器,因此能够确保欧洲安全;另一个方面美国选择对伊强硬,并不断升高美、伊对抗的烈度,单方面谋求更迭伊朗政权,是一种损害欧洲利益的行为,欧洲不愿意因为再一场中东战争,让欧洲陷入一次更大的难民危机;第三个方面,欧洲也不满美国强行拿走欧洲在伊朗的经济利益。

这就是美国与欧洲难以调和的分歧!

也许有人会说:INATEX结算机制,不过就是一个欧盟对伊朗“点对点”的单一结算通道,功能简单,环境也极其受限。

但是,美国肯定不会这么想,世界的其他国家可能也不会这么想。

因为,INATEX结算机制它是一种规避美元霸权的模式,全世界受到美元结算工具制裁威胁的所有国家,都会想到建立这样的模式来规避因美元结算而带来制裁和伤害。

客观来说,如果欧盟对伊朗的INATEX结算机制存活下来,世界各国势必加以仿效,其威力足以砍掉美国霸权中那条“金融霸权”之腿!

500

这才是INATEX结算机制真正意义。

那么问题就来了,觉得不能够说服欧洲,美国会不会转而“说服”INATEX结算机制的另一个连接点——伊朗?

事关美国霸权延续的头等大事,美国会不会选择武力“说服”伊朗?

因为事情的关联脉络很简单,美国强行推动伊朗政权更迭,毁掉伊朗就意味着INATEX结算机制没有了伊朗这个对应方。

无疑,机制缺掉一半之后,INATEX结算就算是“自然死亡”了,欧洲也没了坚持的理由。

这样做,对美国来说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向全世界深刻展示出美国杀鸡儆猴的坚强决心!

在没有足够实力支撑之前,所有的仿效也就成了空谈。

到此,谁还敢说美国没有暗中点火的动机?

或许,这本就是美国“鹰派”政府的战略选项也不一定!

 

*坚持原创,如果觉得不错,请随手转发一次,谢谢!*

(以上,作者只是基于有限信息对时事的观察,仅代表个人观点,特此声明!)

2019年06月15日于重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