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鹏:一定要治理好中国股市
中国股市正处在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首先是今年4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新国九条”)明确了进一步完善基础制度、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鼓励各主体依法竞争的一系列措施,廓清了模糊认识,坚定了发展信心;其次是全球经济历经疫情后的低潮,稳定复苏势头有所增强,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股市发展需要外部环境与内部机制协同、互动,我们应当抓住当前有利的时间窗口,加快调整和改革,努力实现最佳效果。
我们要正视股市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近期主要矛盾。一是前期大量集中发行新股导致“消化不良”。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新增上市公司约1800家(含北交所)。由于每家新上市公司上市时的流通股只占总股份的不到三分之一,按1年小解禁、3年大解禁的流通模式,随后三四年市场面临大规模抛压。由于IPO价格整体偏高,限售股持有者的套现冲动是很强烈的,即便有严格的限售约束,他们也会采取各种措施套利。这就形成了市场供需不平衡局面。
二是投融资失衡导致财富效应受损。市场增量资金缺乏导致换手空间不足,IPO价格偏高透支了买方未来,与接下来的减持需求形成向下共振趋势。二级市场主要依赖消息和题材刺激,内生动力弱,行情疲软。
据最新统计,2023年公募基金亏损4351.18亿元,而2022年亏损1.46万亿元,两年合计亏损1.9万亿元。机构投资者况且如此,更不要说中小个人投资者了。
对于股市低迷状况,一些人过于强调经济环境原因,不太重视股市内部机制问题,这需要矫正。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实现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良性循环。
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0%。一季度GDP增速快于美国、欧元区、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结合二季度国内外形势,预计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仍将保持领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其中二季度上涨0.3%;核心CPI基本稳定,同比上涨0.7%。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21.2万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5.2%,货运量、营业性客运量分别增长4.2%、13.2%。
当然,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CPI增幅较小,投资增长整体放缓、存在结构性矛盾,这都是事实。但国家针对这些情况,已经出台一系列政策,并且稳住了大局,经济在持续稳定向好,投资、生产、消费、出口都在改善,并且,新型消费、科技创新产业呈现更为突出的成效。无论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都要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获取利润,都在经风沐雨中前行。换个角度说,其他国家就没有遭遇需求下降、经济放缓的压力吗?除了美国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调节利润,世界大多数企业不都是接受这个基本现实吗?
经济增速放缓并不是中国股市如此低迷、如此肌无力的全部理由。股市治理本身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无论企业、中介机构、地方政府还是有关部门,任何一方损害资本市场正常机制,让这个市场失去社会信任,其损失都比经济增长慢一点要严重。
需要指出的是,监管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枢纽,有社会信用稳定器的作用。个别监管干部忘却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作种种虚假陈述,损害了资本市场的公信力,损害了资本市场公共利益。
所谓资本市场公共利益,主要是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秩序。由于资本市场是信息市场、信心市场,任何不公平不公正行为都具有放大效应、传导效应。如,有的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合谋推高IPO定价,有的地方政府帮助上市公司造假包装,有的企业大股东、实控人把上市公司作为套钱的平台,个别监管干部乱作为、谋求浮夸政绩,这都对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交易秩序造成损害,严重损伤市场信心。应当清除这些现象。
建设好中国股市,需要借鉴外部经验,但一定要认真研究本土市场实际,实现外部经验和本土实际的有机融合。比如,新股发行价格参照二级市场价格,但一定要参照经过沉淀的二级市场价格;限售股减持实行“慢走原则”,但一定要先解决IPO环节过度透支未来的问题;高频量化交易可以搞,但一定要广大中小投资者的信息对称问题。
治理好中国股市,须内外统筹,首先应当抓好内部机制,堵上制度漏洞,消除合成谬误弊端;同时,要塑造有利于完善股市治理的良好外部环境。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落实“新国九条”各项要求,实现市场有序好转,夯实长期稳定运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