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再提高质发展,香港如何再发力

作者:方舟,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

500

香港的高质生产力:科创、教育、生物医药,既适合香港,又可补内地的一些“短板”。

500

之前我談了“香港金融的前世今生”,這篇再談香港產業+的問題。這個+應該有利於香港傳統產業轉型,達至基礎配套好,成果收效快。

國際貿易及物流是香港的第二大傳統支柱,雖然過去十多年增速不及金融業,但其仍然在香港GDP中佔有重要地位,這有賴於香港多年來樹立的國際轉口港和航運中心、航空樞紐地位。

500

但是,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近年也遇到不少挑戰,包括海外市場經濟放緩、內地經濟復甦的正面影響小於預期,以及地緣政治擾動下,歐美加徵關稅等單邊措施所帶來的負面預期。

此外,這幾年貿易形式也出現了新的變化。

一方面,由過去貨物經香港轉口貿易,現在已不經香港的離岸貿易轉變。

另一方面,數字貿易成為全球貿易發展的新趨勢。

但相較於上海、深圳等內地城市,或是新加坡等國際競爭對手,香港未能在貿易數字化轉型上取得先機,跨境電商等領域明顯落後於周邊城市。

與貿易相關的物流領域主要包括海運和空運。

在海運方面,香港港口的競爭力在過去十多年持續下降,2023年的貨櫃吞吐量較2022年又少了兩百多萬個標箱,排名也從當年的世界第一跌到去年的第十或第十一位(視乎統計上把美國的洛杉磯港和長灘港視為一個港口還是兩個港口)。

在空運方面,雖然2023年內香港機場處理的貨運量達430萬公噸,位居世界第一,但較疫情前超過500萬公噸的處理量仍有差距。

同時,空運還面臨著一個與海運相似的問題:由於空運貨物主要的腹地來自大灣區內地城市,香港更多承擔的是轉運功能,所以如果香港機場不能保持足夠的競爭力,未來也會面臨與海運類似被區域內其他主要城市機場分流的情形。

所以今天香港經濟面臨的問題遠不只是一個景氣週期波動的問題,而是一個經濟結構產業轉型的問題。

未來什麼產業可以為香港經濟做出新貢獻,成為發展的新動能呢?

第一,從培育新的支柱產業來說,創新科技產業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

500

香港發展創科的核心思想其實是要承擔一個平臺功能,通過配合國家整體的科技戰略,引進龍頭科技企業到香港,發揮國際人才集聚的特殊優勢,搭建大型國際研發中心,推動重大的科技攻關。

同時,香港還可以作為內地企業「出海」的跳板,幫助內地的先進製造業企業更好地「走出去」。

為此,香港需要進一步完善包括土地在內的配套政策,優化大學與企業間的聯繫,構建更好的創科產業生態。

第二,另一個潛力巨大的新支柱是發展國際教育產業,積極建設國際教育樞紐。

這其中的關鍵是要利用好北部都會區的建設契機,提前佈局好大學以及中小學的發展規劃。具體而言:

一是可以鼓勵市區內高校在北部都會區建設第二校區,佈局理學院、工學院、商學院等,提高招收本科生、碩士及博士生的容量,獲取更大發展空間。

二是爭取海外名校在香港設立亞洲校區,吸引內地及亞洲其他國家的留學生來港就讀。

三是增加寄宿制中小學建設,提供各類國際課程。這既能更好地滿足本地家長需求,也可以惠及來港新人才的子女教育。

第三,還有一個潛在的新支柱是醫療產業。

目前香港醫療產業發展面臨的最大限制是由於內部保護,本地醫生供應量不足。

在不衝擊本地醫療市場的情況下,想要發展好醫療產業就需要謀劃一個兩全之策。

500

未來可以探索在靠近口岸區域規劃出部分土地建設「醫療特區」,在指定的特區範圍內建設特別醫療服務機構,專門服務包括內地、東南亞在內具有醫療需求外溢特徵的境外市場。

在「醫療特區」內允許從海外引進符合資質的醫生,採用香港標準的診療技術和藥品藥械,吸引境外患者到香港就醫。

通過「醫療特區」的形式,香港可以承接更多的跨境醫療需求,更好地推動醫療產業發展,形成支持經濟發展的又一新支柱。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