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的医改梦想-----一个不接地气的理想主义意淫

一,

从来没有一个医疗体制能满足你所有的理想。

从来没有。

因为,高质量-快捷-低成本,这是一个绝对不可能同时满足的三角。

高质量,就意味着必须人员高素质。那对人员的入选门槛、培训要求,达标要求等等就偏高。

快捷,就这意味着必须足够多人员参与;且人员需要高速启动,高负荷工作。因为单纯的人多还不够,交接班就足以让速度偏慢。所以人多之余,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要足够长来减少交接班。

低成本;从上述可知,高质量+快捷=不可能成本低。

医疗政策,从来是在“高质量-快捷-低成本”选择一个平衡点,从而满足我们的需求。

现在的中国医疗,首选的是快捷,其次是低成本,最不看重质量。

二,

大家都在说美国医疗不好。网络上也有许许多多的让人瞠目结舌,让人直呼魔幻的现实例子。这是微观所见。

而宏观所见的是,美国医药费占GDP很高比例,但其人均预期寿命却甚至比中国低。

那为什么美国医疗体系如此失败?

因为,美国医疗体系是一个分工异常庞大的体系。分工越发庞大,这分食医疗费用的人就越多,自然费用高。

比如,美国医生的收入的20%到30%(甚至更多)要用来购买保险。其目的是,如果发生医疗纠纷,相关诉讼费用和赔偿等等用保险来覆盖。

类似的是,病人也要购买保险。

从这个角度就可以发现,分食医药费的还包括:保险、律师。

保险和律师都不是免费服务的。无论你是否发生医疗纠纷,你们都需要为他们缴费。发生了纠纷,你就要支付更多。

类似的还有,美国是世界医药技术研发最强国,最大国。所以,医药技术研发人员也要从医药费里分食。

至于美国的枪伤多,毒品泛滥,HIV患病率高,肥胖率远高于其他国家,以及人为制造LGBT等等,这些都让美国的医疗费用高涨-------说到底,没有病人就没有医药费。而美国这些社会问题都在制造病人。

分食医药费的人太多,医疗费怎么可能不高?分食的人多,同样费用下的产出自然就低。

三,

李玲有一个说法:医药回扣的存在,就是医生为了挣10元钱就必须给病人开具40元,甚至50元的药品。而这药品还未必是必要的。

这其实就是中国式的不必要的分食者。

那为什么不让医生直接拿到这10元,而避免那不必要的40元、50元呢?

不行。

因为,我们不希望医生们合理合法的拿相对高收入。

说到底,中国的普通人把医患关系看作是零和博弈。即,病人和医生之间,你只能选一个。把医生看作是病人的敌人。

作为医生,我从来不否认医患之间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即,在医药费用方面,必然是病人失去则医生得到。

毕竟,没有哪个医生不会是病人。虽然,只有很少数病人会成为医生。所以,我能坦然的去面对医患之间的必然矛盾。

但是,医生和患者还存在共同的敌人,即疾病。病人不应该一棍子打死医生,然而独自去面对疾病。

实际上,医生必然是病人的现实就注定了“医生可以体谅病人”;而病人却很难体谅医生。因为没有设身处地的体验过,就是没法感同身受。

而中国的社会体制就是一个少数人的声音和权益不易被尊重和理解的体系。所以,你能看到公众的声音,却不容易看到医生们的声音。

李玲之所以被反对,其根本在于她试图让医生们得到体面的收入。她是反对医药回扣等灰色现实,但她居然试图让医生们获得相对体面的收入,那怎么行呢?必须打倒。

四,

还是那句话,我们不可能同时实现医疗的“高质量-快捷-低成本”。

英国、欧洲、中国香港的近乎免费的公立医疗体系,的确相对性的保障了高质量+低成本,但对快捷就放弃了很多。

中国大陆现实是,“低成本+快捷”相对得到保障,但高质量就别想了。

这是每个国家,社会的侧重点不同。

但这种侧重点就导致了中国公众对医生的不满意。因为,我们是希望有高质量医疗的。在呼喊高质量的时候,面对低质量医疗的医护人员时,我们就必然有医患矛盾。

而且,我们还可以站在道德高地就指责医生护士。毕竟,医生的本职工作都没做好,凭什么不能指责你?

但为什么医生们的本职工作没做好?是因为:医学生的入学门槛低,是医生培训的质量低下,是医师的入职门槛不高,乃至行政垄断下,医生们都在一个体系里而缺乏学术民主、学术争鸣等等所致。

而上述的这一切,不恰恰是保证医生们的收入足够低吗?不恰恰是压低了我们的医疗成本吗?是我们要求中国医生的低水平的-----不如此,如何保障医生们的低收入呢?

但是,一旦到真正的医疗实践时,我们却可以回头要求医疗质量足够高。

这就是:一根筋两头堵!

五,

李玲所设想的,近乎免费的公立医疗体系,其实是对最底层老百姓有益。

因为他们真的一无所有。哪怕现在的每年380元的农村合作医疗参保都相对困难-----有些是真没钱,有些是认知缺陷而拒绝。

但学习英国、中国香港的近乎免费的公立医疗可以让他们很低成本的得到医疗看护。在确保一定医疗质量前提下,则显然会导致长时间排队。

那么,有钱人可以选择走快捷的私立医疗,而且质量也是很好的。

所以,英国和中国香港的医疗,是一个只有中产受损的医疗体系。中产们花钱走私立,钱不够。走免费的公立医疗,又要等很久时间。

而中国则是中产受益的医疗体系。公立医疗快捷,相对便宜,质量凑合过。

而中国高收入人群不满意医疗质量,他们愿意高付费去私立。但私立医疗在中国还不够好。

说到底,一个医疗体系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只可能满足特定人群的偏好。

补充阅读:

1,《如何看待李玲设想的免费医疗?(1)

2,《医患矛盾真的是被煽动出来的吗?

3,《美国大学生的饥寒交迫,是“中国人对内宣传”吗?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