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未来市场格局将如何改变?
走出去智库(CGGT)观察
近日美媒报道称,由于拜登政府对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将征收100%的关税,使美国无人驾驶技术公司Waymo 扩大其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计划面临新的障碍,也导致Waymo和极氪的合作面临新的阻力。
牛津经济研究院认为,随着中国低成本电动汽车渗透率的不断上升,美国和欧盟都宣布大幅提高对中国制造电动汽车的关税。关税提高了中国制造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降低了电动汽车的成本竞争力,进而拉低了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这与欧盟和美国的气候目标背道而驰。
提升关税对中国汽车企业有哪些影响?如何应对?今天,走出去智库(CGGT)刊发牛津经济研究院的文章,供关注电动汽车全球化发展的读者参阅。
要点
1、由于目前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进口的依赖程度较低,征收100%的关税尚不会对美国电动汽车的销售产生较大的短期影响。然而,过高的关税率将阻碍未来具有成本竞争力的中国电动汽车流入市场。
2、虽然欧盟提议的关税比美国的要轻得多,但对中国电动汽车销售的直接威胁却更大。到目前为止,欧盟是中国电动汽车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占总出口量的近40%。
3、中国对关税的反应将相对克制,并侧重于防御性战略,如温和的定向关税和货币抵消。
正文
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的生产和出口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图1),中国的电动汽车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上取得了多项重大技术、生产率和降本增效方面的突破。目前,中国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尤其是比亚迪,已经能够以明显低于欧洲和北美同行的成本生产电动汽车。鉴于中国企业不断扩大产能,在海外投入巨额广告费用,并大力投资运载汽车的船只,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在未来五年内将大幅增长。
图1
随着中国低成本电动汽车渗透率的不断上升,美国和欧盟都宣布大幅提高对中国制造电动汽车的关税。长期以来,美国和欧盟都声称中国电动汽车生产商享受了不公平的补贴。此外,由于能源转型对电动汽车需求亦大幅增加,欧盟和美国的政策制定者都希望在这个具有重要经济和政治意义的行业中进一步获利。
表1
在拜登退选前,其政府原定于今年8月起把关税从25%提高到100%,这是对中国能源转型相关行业征收一揽子关税的一部分。欧盟已宣布对进口电动汽车征收17.4%至38.1%的关税,这些关税将在现有的10%关税基础上针对具体企业征收(表1)。在欧盟调查期间合作的企业(如比亚迪)将获得更优惠的关税率,而不合作的企业将被征收 48.1%的最高关税。
如果欧盟和美国都全面实施关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或许有限——但在电动汽车领域,关税既会影响电动汽车的价格和销售,也会影响企业决定在哪里生产和组装汽车。
美国将中国电动汽车拒之门外
美国是中国电动汽车尚未开发的市场。2023 年,中国将价值 3.68 亿美元的电池电动汽车(BEV)运往美国,仅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也仅占美国进口电池电动汽车的 2%(图 2)。
图2
由于目前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进口的依赖程度较低,征收100%的关税尚不会对美国电动汽车的销售产生较大的短期影响。然而,过高的关税率将阻碍未来具有成本竞争力的中国电动汽车流入市场,而这本可以有助于降低整体电动车价格、提升需求。
美国政府还表示了将利用非关税壁垒将中国电动汽车拒之门外的意向,例如以安全为由限制在汽车中使用某些零部件。这或将降低中国制造商通过美国-墨西哥-加拿大自由贸易协定(USMCA)将墨西哥作为进入美国市场的后门来规避关税的可行性。如果特朗普在即将到来的11月美国大选中获胜,他将对中国电动汽车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呼吁征收200%的关税。
电动汽车在欧盟市场的销量下滑
在欧盟,关税将提高价格,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国制造电动汽车的销售增长前景。
虽然欧盟提议的关税比美国的要轻得多,但对中国电动汽车销售的直接威胁却更大。到目前为止,欧盟是中国电动汽车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占总出口量的近 40%。此外,到 2023 年,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将占欧盟电池电动车(BEV)销量的近 20%。
图3
欧盟是中国以外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其相对激进的气候政策——包括从 2035 年起禁止销售内燃机汽车的计划——是未来需求状况的一个积极信号,亦使其成为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中国市场的价格竞争激烈,加上需求前景疲软,进一步凸显了欧盟将成为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实现未来增长的关键目的地。
关税将如何影响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在欧盟的销售,部分取决于关税对利润的侵蚀程度以及对定价的影响。比亚迪和吉利等中国电动汽车生产商仍将获得向欧盟市场出口的巨大商业激励,因此可能只会小幅提价。另一方面,对于面临最高关税的中国电动车企业,如上汽集团(表1),出口欧盟的利润率可能会大幅下降。
除中国本土企业外,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还来自在中国拥有生产基地的外国企业。这些外资电动车制造商在中国的出口销售利润水平不及本土品牌,而拟议的关税可能会使某些品牌(如宝马)的中国出口业务无利可图。因此,对于在华的外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来说,电动汽车价格上涨的幅度可能会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国本土制造商相比,外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在欧盟出口中所占份额更大。2023 年,中国出口到欧盟的纯电动汽车中约有 60% 来自外国企业。
关税压力刺激本地化生产
除了对定价和销售的直接影响,关税还将影响电动汽车的生产地分布。我们预计,关税将刺激企业加快或扩大本地化生产计划,从而增加中国以外的电动汽车生产量,尤其是在欧盟。
对外国企业来说,欧盟的关税将削弱在中国生产并出口到欧盟的利润。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说,关税可能会加速其在征收关税地区内或附近建立本地汽车组装业务的现有计划。例如,在征收关税之前,比亚迪和上汽集团等中国企业一直在欧盟境内寻找生产基地。
在欧盟以外,巴西、摩洛哥、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已实施了对中国电池和电动汽车投资的支持政策。迄今为止,中国政府一直热衷于鼓励与电动汽车相关的对外投资。
因此,我们在关税实施前的预测显示,全球电动汽车生产将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中国之外地区(图 4)。
图4
欧盟关税的征收也会加速中国品牌电动汽车的本土化计划,尤其是像上汽集团这样的企业,它们将受到最高关税惩罚(48.1%)。例如,比亚迪刚刚宣布投资 10 亿美元在土耳其建设电动汽车工厂。
中国将如何应对?
我们认为,中国对关税的反应将相对克制,并侧重于防御性战略,如温和的定向关税和货币抵消。目前正在考虑的防御性措施超出了汽车市场的范围,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和农产品上。下行风险主要潜伏于一场规模更大、代价更高的贸易冲突。
如果中国在汽车领域采取反击行动,很可能会针对欧洲对中国的内燃机汽车出口。德国作为对华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在这种情况下面临的风险最大(图 5)。这也是一些欧洲汽车企业强烈反对欧盟征收关税的部分原因。
图5
尽管如此,一些面临风险的企业可以扩大在中国的生产业务,以减轻中国提高关税的影响。这将促进中国的汽车生产,并扭转原有关税对欧盟汽车生产的影响。
关税带来的净影响
关税提高了中国制造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并促使生产重新配置到电动汽车制造成本更高的国家,因此关税一旦实施,势必会提高电动汽车的价格。此外,关税降低了电动汽车的成本竞争力,进而拉低了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也与欧盟和美国的气候目标背道而驰。
目前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考虑到欧盟和中国之间正在进行的谈判,欧盟的关税可能会缩减,因此现阶段要量化其影响仍具挑战。
本文由牛津经济研究院版权所有,欲下载完整报告,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来源:牛津经济研究院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走出去智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