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逆行人生》让观众难以共情?

此前在抖音看过很多《逆行人生》的小视频,特别是对中年被辞退、怒砸玻璃的桥段印象很深,所以今天特意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

很多人谈起《逆行人生》,会自觉不自觉地与《我不是药神》进行对比。同样都是小人物的苦难、小人物的奋斗,为啥《药神》叫好又叫座,而《逆行》却遭遇到票房和口碑的双重压力,特别是有骑手公开讲“我不去看富人表演我”呢?500公允地说,《逆行》还算讲了一个不错的故事,作为中年男人不少地方我也很有同感,包括职场上的欺压,年迈多病的父母、未就业在家的妻子、想要给予更好教育条件的孩子,等等,这些都让人看完不由得发出一声感叹,人到中年确实太难了!加之现在经济上的压力大家都有体会,中年失业也是人生的一道坎。

包括徐峥在片中说,原来以为当个骑手很容易,只要是个人都能干,但实际干起来才知道,原来每行每业都有很多门道,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他向老师傅学习,怎么才能更快地从商家拿到餐,怎么才能找到近道,怎么和保安打交道,怎么才能让客户满意,等等。

联想到近期一则“外卖员给保安下跪”的新闻,以及现实中各种逆行、闯红灯的事故,这部片子还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也让人、特别是人到中年的人,会有更多的同感。500那么,为啥《逆行》让人难以共情,难以赢得票房呢?或者说,为啥徐峥这一次票房失灵了呢?

和《药神》不一样,《逆行》讲的是一个中年精英、家庭幸福的男人,遭遇到失业之后的困境,而他的最大目的是——保住大城市的大房子。就这样的人设,就很难动员很多人走进电影院。因为现实中的外卖员,大部分住的是片中“老抠”那种价格低廉的住房,挣钱的目的更重要的是维持温饱,维持生活,而不是为了守住一个窗明几净的房子。

就像片中所说,如果他们断供,即使是把房子卖了,损失也在300万元。那么可以想见,这个房子的购买价格有多高。每个月贷款1.5万元,说明首付金额也在几百万元了。既然生活遭遇变故,为啥非要守住这样的房子呢?他能每个月都跑到单王、每个月都拿到最高工资吗?下个月“黑哥”复出了,他跑不到单王了咋办?

哪怕是老抠那样努力赚钱、为了给孩子治病的人设,虽然说俗套了一些,也比徐峥扮演的角色可能会更打动人一些。

毕竟生活中,大厂裁员、沦为底层的人是有,但并不是大部分的、主流的群体。中产阶级很难愿意去看这部电影,总不能让他们提前生发出“我要被裁员、混不下去、保不住房子”的危机感吧?草根外卖员也不太会愿意去看这部电影,因为那么多外卖员,真正能跑到单王的也就一个,大部分人是住在廉价出租屋、勉强维持生活,他们去看一个落魄精英跑成单王、守住大房子的故事,会感动自己吗?

虽然片中说,“脱下了孔乙己的长衫”,但是影片表现出来的,恰恰是没有脱下。最典型的故事,就是徐峥看到媳妇当了修脚师傅,巨大的自责让他分心分神,最后一单没有跑好,反而扣了钱。社会上跑外卖的,大部分家属也是在干着家政、保洁之类的工作,他们也不会因为家属干这样的活,而生出“愧疚感”出来。因为这就是生活嘛,哪有那么多的中层跌落的落差?就算修脚,也比饿肚子强吧?!500所以说,片子定位在中年精英落魄跑外卖、靠拼搏逆行人生的设定,就决定了是个里外不讨好的故事。

还有,片中也有不少不合常理的情节设定。比如说老抠和徐峥都是被车撞了,那么大的冲击力,脸上全是血,东西撒了一地,居然餐都没破,还能继续送下去。还有就是,发生事故了不叫警察、不守在现场,老抠是让对方赔偿,说是赔了一万五;徐峥干脆不让对方赔钱,说“没事,我有保险”。我不太明白,就算保险愿意理赔,也得问个清楚吧,怎么受伤的,怎么治疗的吧,那个肇事司机一万五的赔偿是自己出的、还是车险赔的?老抠都有成功案例了,徐峥不是同样找对方赔偿钱,反而去努力冲刺单王、最后成功了一共也就拿到一万五吧?

另外,片子对外卖员展现得比较充分,恰恰欠了一些对平台、对资本的批判。比如说,差评罚款制度,电影中一个差评罚款才100,实际上一些大的平台差评罚款是300元,而且申诉无门。

比如说,平台把时间压榨到了极限,加剧了外卖员与保安、宿管阿姨等人员发生冲突的概率,需要反思的是如何不让资本再极限压榨人、加剧社会矛盾。

比如说,外卖员的年龄问题,大量年轻人的涌入,让平台可以更充分地挑拣从业人员、压低工资,外卖不再是工作的保底手段,年龄越大失业的风险也就越高。

还有,就是片中所展示的外卖员受伤甚至残疾的问题,外卖员的安全和健康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或许,在这些现实问题上深挖几铲子,才能更加引起讨论,甚至推动改变。但是这些外卖平台家大业大,拍电影本身也要资本的投入,所以也能想见,对平台的揭露和批判也就只能浮皮潦草了。

所以,这个问题必然是个无解的回答。《逆行》还在上映,而更大的外卖员群体还在路上争分夺秒地奔波,为了生活——或者说是生存而拼尽所有的力气。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