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的很多东西像极了1980年代初

【本文由“中国人的上帝就是自己”推荐,来自《从一线消费增长失速看,经济增长转向二三四线城市,均衡发展》评论区,标题为中国人的上帝就是自己添加】

我从一个冷门视角切入,中国的城乡统筹发展由原来的“城市化”改成“城镇化”已经12年,此文梳理的内容表明了我们的经济结构已经在发生改变:

1.过度的城市化和大中心化造成资源的集中与虹吸,进而形成过去一线城市“衣食住行教医娱”的超市场价值泡沫,而如今非一线城市的投资和消费占比提升意味着这些问题正在因经济结构的变化而有所向好。

2.在地方土地财政路径依赖的大幅度降低、以及房地产业低迷的背景下,国内消费还能维持正增长,说明国内经济在宏观层面扛住了经济转型的阵痛。

3.微观层面,富人不愿消费是因为过往暴利投资/投机的很多路子现在有大量不确定性;而普通工薪族不愿消费则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导致就业岗位减少,而新兴产业大多稳定性不够,加之很多媒体每天都在传递和放大焦虑,于是通过积蓄以应变似乎就成为了最佳选择。

4.小结:我跟很多朋友说过,2020年初的很多东西像极了1980年代初,只不过这一次经济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不会像彼时那样激烈、快速和极端。横跨40年光阴的国人,不敢冒险不愿痛苦自强的会是绝大多数,40年前这些大多数没有随便就家破人亡、40年后的今天就更不会了;而那些愿意痛苦自强又抓住了转型机遇的少数人,或许无法像彼时那样暴富,但逐渐获得大量财富与名利却会是必然的。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21
最热 最早 最新

  • 全部楼层
    祭风凌 作者
    你说的我基本认可,如此补充下:
    1.自2018年开启的改革地税并国税,已经在组织架构上由分税制改回了。
    2.穷地方和主粮区是靠大量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来进行平衡的,这是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当下的欧美学不来。
    3.当下的问题在于传统产业通过工业4.0升级迭代会减少用工需求,但是传统产业市场是红海期的疯狂内卷现状并未改变。所以新质生产力用于传统产业市场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却会加剧民生负担,只有开辟新业态的蓝海市场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我再补充几点:一定要建立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分配机制。这么多年下来我们光有中央对地方的纵向转移支付而没有地方政府之间横向分配。导致转移支付已然变成了一个成本高效率低下的事。一个地方过于依赖转移支付那它在上级眼里就是路边的乞丐。本来穷县保护好当地的耕地和生态,并保证粮食产量那就是大功一件。可因为税收与税源的背离及粮食补贴问题,种粮食的反而成了依赖转移支付的乞丐了。穷地方要发展是人之常情,干部要晋升更是人之常情。于是会出现越穷的地方越是会瞎折腾的情况。
    重要的事再说一次,一定一定要建立地方政府之间税收的横向分配机制。这个其实在老大的第一任就该改的,已经晚了十年,再晚十年后果不敢想。
  • 祭风凌 海游方知咸苦味,江湖不过无字碑。 作者
    guan_16437944401819
    八十年代初并没有什么触及百姓的改革转型,那时的中国人是朝气蓬勃的,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剧烈变革是九零年前后开始的
    谁说1980年代没有的?你能理解拿粮票购物与拿纸币购物的背后,是何等的工商业剧烈变化么?多少矿老板、大企业家在1990年代的崛起,所需的原始资本积累就靠这波?
  • 八十年代初并没有什么触及百姓的改革转型,那时的中国人是朝气蓬勃的,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剧烈变革是九零年前后开始的
  • 祭风凌 海游方知咸苦味,江湖不过无字碑。 作者
    全部楼层
    guan_17220507131616
    现在抵扣项能抵还是可以抵,只要是经济往来是真实的,区别是开票这块卡的越来越严,我亲身经历过代开增值税的变迁,如船运这块,大量的船东属于个体,游击属性强,要他去开票几乎不可能,于是就有了专门给这些船东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公司,你只要提供提供百分之6左右的手续费就行。早期几乎是不用提供什么资料,到现在各种证书及身份证照片,并且每条船现在在运输过程中必须开GPRS。没有轨迹的船一律不能开票。
    而大城市对比小地方经济体量大,业务往来多。就是现在还存在我说的问题。税收这块,大城市涝的涝死,小地方旱的旱死。
    至于你说的农产品收不税的问题,这个我要觉得,生产富集地自己粮食自给率低的吓人,如广东省才25%,按道理就该集体吃贵米,物价就该直追新加坡和香港,可我们国家的制度就注定粮食卖不上价。生产富集地用高附加值的工业品换走了平价的粮食,可粮食产地又是穷市穷县,每年光粮食补贴这块支出就比巨款,于是出粮食补贴反而越补越穷。曾经的省长洪虎就吐槽过。“凡是粮食大县都是财政穷县,本来财政就困难,还要他自己掏钱为国家的安全承担责任去存多余的粮食”。
    洪虎说,现在把大量粮食存在主产区而不是主销区,“一旦发生粮食安全或者粮食风险问题,你得长途调运,从主产区把粮食调到主销区”。
    洪虎在演讲中透露,主产区的粮食损耗利息也是由其承担,“本来财政就困难,还要自己掏钱为国家的安全承担责任去存多余的粮食,像这样的责任应该转到粮食主销区,我觉得这是维护粮食安全责任的不公平。”
    税源与税收的背离说到底还是各地方消费者日常消费商品负担的税收并没有留在当地,没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拿一个普通的小县来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合计数与契税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及耕地占用税的合计数的比例大概在1.3-1.4:1左右。前者按比例上缴中央后就所剩无几了,所以怎么会不依赖土地财政。
    而日常消费的大量工业品以及烟酒所产生的税收,按照生产地征税原则,消费地一点都留不下来。这是94年分税制改革造成的问题。现在不改不行了。
    本着优先发展沿海的理念狂飙了这么多年,中西部省份长时间得不到发展就上强省会战略,这又导致一个省内富的地方富,穷的地方又一堆,穷又是真的穷。穷的市县也渴望发展,于是跑去接受了落后产业。已牺牲生态和耕地为代价换来那么点税收。
    总结起来就是不改不行了
    jpg
    你说的我基本认可,如此补充下:
    1.自2018年开启的改革地税并国税,已经在组织架构上由分税制改回了。
    2.穷地方和主粮区是靠大量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来进行平衡的,这是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当下的欧美学不来。
    3.当下的问题在于传统产业通过工业4.0升级迭代会减少用工需求,但是传统产业市场是红海期的疯狂内卷现状并未改变。所以新质生产力用于传统产业市场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却会加剧民生负担,只有开辟新业态的蓝海市场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 祭风凌 海游方知咸苦味,江湖不过无字碑。 作者
    全部楼层
    guan_17220507131616
    现在抵扣项能抵还是可以抵,只要是经济往来是真实的,区别是开票这块卡的越来越严,我亲身经历过代开增值税的变迁,如船运这块,大量的船东属于个体,游击属性强,要他去开票几乎不可能,于是就有了专门给这些船东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公司,你只要提供提供百分之6左右的手续费就行。早期几乎是不用提供什么资料,到现在各种证书及身份证照片,并且每条船现在在运输过程中必须开GPRS。没有轨迹的船一律不能开票。
    而大城市对比小地方经济体量大,业务往来多。就是现在还存在我说的问题。税收这块,大城市涝的涝死,小地方旱的旱死。
    至于你说的农产品收不税的问题,这个我要觉得,生产富集地自己粮食自给率低的吓人,如广东省才25%,按道理就该集体吃贵米,物价就该直追新加坡和香港,可我们国家的制度就注定粮食卖不上价。生产富集地用高附加值的工业品换走了平价的粮食,可粮食产地又是穷市穷县,每年光粮食补贴这块支出就比巨款,于是出粮食补贴反而越补越穷。曾经的省长洪虎就吐槽过。“凡是粮食大县都是财政穷县,本来财政就困难,还要他自己掏钱为国家的安全承担责任去存多余的粮食”。
    洪虎说,现在把大量粮食存在主产区而不是主销区,“一旦发生粮食安全或者粮食风险问题,你得长途调运,从主产区把粮食调到主销区”。
    洪虎在演讲中透露,主产区的粮食损耗利息也是由其承担,“本来财政就困难,还要自己掏钱为国家的安全承担责任去存多余的粮食,像这样的责任应该转到粮食主销区,我觉得这是维护粮食安全责任的不公平。”
    税源与税收的背离说到底还是各地方消费者日常消费商品负担的税收并没有留在当地,没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拿一个普通的小县来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合计数与契税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及耕地占用税的合计数的比例大概在1.3-1.4:1左右。前者按比例上缴中央后就所剩无几了,所以怎么会不依赖土地财政。
    而日常消费的大量工业品以及烟酒所产生的税收,按照生产地征税原则,消费地一点都留不下来。这是94年分税制改革造成的问题。现在不改不行了。
    本着优先发展沿海的理念狂飙了这么多年,中西部省份长时间得不到发展就上强省会战略,这又导致一个省内富的地方富,穷的地方又一堆,穷又是真的穷。穷的市县也渴望发展,于是跑去接受了落后产业。已牺牲生态和耕地为代价换来那么点税收。
    总结起来就是不改不行了
    jpg
    你说的我基本认可,如此补充吧:
    1.自2018年开始
  • 全部楼层
    祭风凌 作者
    你所说的弊端,比如任务完成反而通知企业不用缴了,这是在去年启用金税四期系统以前的普遍现象,即大量的应缴增值税和所得税通过关联交易、及代开发票抵扣等“合规避税”了。但现在你可以问问周围干企业的朋友是否还容易抵扣?
    为何我会认为是税制问题?一产初级农产品免税,于是从各种种养植大户到企业直接放弃对自身产业营销服务提质增效(农产品品牌化要开始上税、物流走高速公路没法绿通免费等等,将会导致产业成本直线飙升,同时还得承担投入风险),此外三产也有大量避税空间不再赘述。于是在目前税制下地方税收支柱只能靠二产,进而导致各地无视很多客观因素和统筹需求扩张二产、进而造成不同层级、不同程度的区域性经济结构失衡。
    现在抵扣项能抵还是可以抵,只要是经济往来是真实的,区别是开票这块卡的越来越严,我亲身经历过代开增值税的变迁,如船运这块,大量的船东属于个体,游击属性强,要他去开票几乎不可能,于是就有了专门给这些船东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公司,你只要提供提供百分之6左右的手续费就行。早期几乎是不用提供什么资料,到现在各种证书及身份证照片,并且每条船现在在运输过程中必须开GPRS。没有轨迹的船一律不能开票。
    而大城市对比小地方经济体量大,业务往来多。就是现在还存在我说的问题。税收这块,大城市涝的涝死,小地方旱的旱死。
    至于你说的农产品收不税的问题,这个我要觉得,生产富集地自己粮食自给率低的吓人,如广东省才25%,按道理就该集体吃贵米,物价就该直追新加坡和香港,可我们国家的制度就注定粮食卖不上价。生产富集地用高附加值的工业品换走了平价的粮食,可粮食产地又是穷市穷县,每年光粮食补贴这块支出就比巨款,于是出粮食补贴反而越补越穷。曾经的省长洪虎就吐槽过。“凡是粮食大县都是财政穷县,本来财政就困难,还要他自己掏钱为国家的安全承担责任去存多余的粮食”。
    洪虎说,现在把大量粮食存在主产区而不是主销区,“一旦发生粮食安全或者粮食风险问题,你得长途调运,从主产区把粮食调到主销区”。
    洪虎在演讲中透露,主产区的粮食损耗利息也是由其承担,“本来财政就困难,还要自己掏钱为国家的安全承担责任去存多余的粮食,像这样的责任应该转到粮食主销区,我觉得这是维护粮食安全责任的不公平。”
    税源与税收的背离说到底还是各地方消费者日常消费商品负担的税收并没有留在当地,没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拿一个普通的小县来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合计数与契税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及耕地占用税的合计数的比例大概在1.3-1.4:1左右。前者按比例上缴中央后就所剩无几了,所以怎么会不依赖土地财政。
    而日常消费的大量工业品以及烟酒所产生的税收,按照生产地征税原则,消费地一点都留不下来。这是94年分税制改革造成的问题。现在不改不行了。
    本着优先发展沿海的理念狂飙了这么多年,中西部省份长时间得不到发展就上强省会战略,这又导致一个省内富的地方富,穷的地方又一堆,穷又是真的穷。穷的市县也渴望发展,于是跑去接受了落后产业。已牺牲生态和耕地为代价换来那么点税收。
    总结起来就是不改不行了
    jpg
  • 祭风凌 海游方知咸苦味,江湖不过无字碑。 作者
    全部楼层
    guan_16458171802771
    你是不是沙?还有四千三百万套未完工住宅无钱继续。就这人口形势,房地产没好房价没跌到位之前根本没戏。什么时候房价跌到位你知道?五十年内应该能跌到位。只要房子问题不解决根本没戏。更别提地缘政治风险引起的资本大外逃,外企大撤离,消费大降级。现在不是十年前,人民有单量银行也有能力涨价去库存。现在不敢的。更没能力做
    确认了你就是沙。姑且不论你所谓的4300万套数字是否准确,我原文第2点已经说清楚的房地产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你却要蹦跶出来被打脸🤣
  • 全部楼层
    閑棋
    你是不是沙?作者要表达的,正是接下来一段时间会像80年代一样,是经济上行期。
    你是不是沙?还有四千三百万套未完工住宅无钱继续。就这人口形势,房地产没好房价没跌到位之前根本没戏。什么时候房价跌到位你知道?五十年内应该能跌到位。只要房子问题不解决根本没戏。更别提地缘政治风险引起的资本大外逃,外企大撤离,消费大降级。现在不是十年前,人民有单量银行也有能力涨价去库存。现在不敢的。更没能力做
  • 全部楼层
    祭风凌 作者
    我们当下无论国家的经济基础,一党执政的能力、威信和国家安全能力皆与前苏联完全不同。
    但凡有点历史常识、或是愿意上网搜搜资料你都不会得出这个结论,而你能有这个认知也不奇怪,因为欧美反华媒体40年来对苏联、对中国的抹黑都是同样的配方和同样的套路。
    假大空口号谁不会喊。苏联就是集权导致逐渐僵化,僵化到一定程度就GAME OVER了。经济下行只能减税让利,放权搞活,涵养税源,现在连抵税都不存在了,还幻想放权搞活?现在地方政府就只能大抓特抓电动车来吃饭,罚款,查税,补税自然带来更大量的企也倒闭破产,税源也会持续大量减少,经济自然会继续萎缩,就是没钱再进行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吞金怪兽,只要维护费跟不上马上就房倒屋塌,路毁堤溃。这些支出就是硬货不能减少。更别提军费高速增长,收入在可预见的未来年年大幅减少,支出都是硬约束不能减少,结果怎么样还用问?苏修当年,生产效率大幅下降所以石油收入年年降低。军费支出年年增长,结果😁苏联也搞过芯片计算机大跃进,大投资,最终结果一样一地鸡毛。😁国家的存在与否的基础是财政可不可以持续、财政可持续就存在,财政不可持续就爆发主权货币危机就解体。就这么回事、没什么奇怪的。
  • 祭风凌 海游方知咸苦味,江湖不过无字碑。 作者
    全部楼层
    guan_17220507131616
    早十年前就该进行税改,土地财政已经完蛋,再不税改欠发展地区的地方政府不至于关门,可也跟死了没多大区别。本来按道理税收是负担,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其中一方不能无偿的向另一方的税源收税。
    我们现在是生产地代征税费,优点就是征收成本低效率高,问题是生产富集地通过商品的流通把他们的所得税、增值税转嫁给了全国各地,这么多年过去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距过于巨大。
    所以不论什么税制,在各地方政府按比例把税收上交给中央之前应该先做一次横向分配,上缴中央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做纵向分配。这么多年光有第二步第三步,而没有第一步导致转移支付已经变得成本高效率低。更别说在现有的税收返还制度下生产富集地交的税越多退的就越多。我是亲眼见过,大城市每年可能10月份当地的税管员就会打电话给企业“你们今年不用交税了,今年的税收任务完成了”,而欠发展的一些小县,就为了1万多人民币的税费可以留在县里可谓是绞尽脑汁,最后违规了还要安慰自己“本县的税收实在太薄弱了,就算最后上级审计查起来也能解释”
    你所说的弊端,比如任务完成反而通知企业不用缴了,这是在去年启用金税四期系统以前的普遍现象,即大量的应缴增值税和所得税通过关联交易、及代开发票抵扣等“合规避税”了。但现在你可以问问周围干企业的朋友是否还容易抵扣?
    为何我会认为是税制问题?一产初级农产品免税,于是从各种种养植大户到企业直接放弃对自身产业营销服务提质增效(农产品品牌化要开始上税、物流走高速公路没法绿通免费等等,将会导致产业成本直线飙升,同时还得承担投入风险),此外三产也有大量避税空间不再赘述。于是在目前税制下地方税收支柱只能靠二产,进而导致各地无视很多客观因素和统筹需求扩张二产、进而造成不同层级、不同程度的区域性经济结构失衡。
  • 祭风凌 海游方知咸苦味,江湖不过无字碑。 作者
    康泰
    文章养分很足,讲的也客观科学。中国改革开放是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切换频道和增长方式的巨变,当然都付出了重大成本,改革必定有成本的!现在人们出现信心不足是承平已久的自然现象,好日子过久了,承受力就会下降,意识方面会出现惯性。现在是近30年来最大的一次新改革,是经济发展到当今阶段的必然,是生产力全面升级的阶段,所谓新质生产力就是这个意思。未来经济增速可能不会那么高,但附加值会明显提升,企业效益和个人收入的增长会是实质性的(企业走出低利润的阶段,员工收入就会实质性增加),但模式转变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旧模式的企业和个人适应不了或者转型慢,很可能淘汰或者损失大,但现实是最能教育人的,不是你想不想改的问题。至于有人说收入低导致消费上不去,是表象不是根本!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带动不了多少经济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的消费和投资才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壮大中产阶级的规模才能带动经济增长。低收入群体,你们自己好好算一算帐,你们能够增加的消费有多少?能带来多少经济增速?富裕阶层和中产阶级多消费和投资,低收入群体才有机会赚钱和就业。把资本、富裕阶层与普通阶层对立起来,其实是同归于尽的愚蠢观点,社会中每一个阶层都是命运共同体,分配机制的改革只有在发展中调整才能普惠每一个人,靠杀富济贫那是杀鸡取卵,企业没了,你怎么就业?不要学美国红脖子,那是反智的现象。
    基本赞成你的观点,补充两点:
    1.平均工资和最低工资,或说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逐年在涨,且涨幅高于宏观CPI增幅。我所在的滇南山区前国家级贫困县,不少前贫困户,家庭储蓄能长期维持一二十万元以上的比比皆是,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同样是吐槽生意不好做、活不好干、钱不好赚的质疑经济人群中一员。
    2.长期市场化的环境与西式价值观,在有意无意规训人们去货币化衡量财富与价值,比如前久关于新能源车换代过快导致的争议(明明是购买商品提升生活品质的行为,非要用投资保值/增值的思维来添堵闹腾)。
  • 文章养分很足,讲的也客观科学。中国改革开放是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切换频道和增长方式的巨变,当然都付出了重大成本,改革必定有成本的!现在人们出现信心不足是承平已久的自然现象,好日子过久了,承受力就会下降,意识方面会出现惯性。现在是近30年来最大的一次新改革,是经济发展到当今阶段的必然,是生产力全面升级的阶段,所谓新质生产力就是这个意思。未来经济增速可能不会那么高,但附加值会明显提升,企业效益和个人收入的增长会是实质性的(企业走出低利润的阶段,员工收入就会实质性增加),但模式转变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旧模式的企业和个人适应不了或者转型慢,很可能淘汰或者损失大,但现实是最能教育人的,不是你想不想改的问题。至于有人说收入低导致消费上不去,是表象不是根本!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带动不了多少经济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的消费和投资才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壮大中产阶级的规模才能带动经济增长。低收入群体,你们自己好好算一算帐,你们能够增加的消费有多少?能带来多少经济增速?富裕阶层和中产阶级多消费和投资,低收入群体才有机会赚钱和就业。把资本、富裕阶层与普通阶层对立起来,其实是同归于尽的愚蠢观点,社会中每一个阶层都是命运共同体,分配机制的改革只有在发展中调整才能普惠每一个人,靠杀富济贫那是杀鸡取卵,企业没了,你怎么就业?不要学美国红脖子,那是反智的现象。
  • guan_16458171802771
    不对,当时经济上行期,经济增长十几二十很正常。其实现在更像80年代中后期以后的苏联。
    愚蠢的人老是拿南辕北辙的对象类比。
  • 祭风凌 海游方知咸苦味,江湖不过无字碑。 作者
    guan_15551426311932
    现在已经过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稳定性的因素愈发重要,可预期的收入,可预期的支出,可预期的保障,这些解决了,消费自然会上去。
    所谓的“已经过了快速增长期”的前提是没有出现新质生产力。一旦科研突破商用,由新质生产力引导的新兴行业出现,这个行业在市场蓝海期就必然会是高速增长的,例如过去五年以来的新能源车领域。而国家整体经济能否高速增长,也就受到高权重的新质生产力蓝海市场能够出现多少所决定。
  • 现在已经过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稳定性的因素愈发重要,可预期的收入,可预期的支出,可预期的保障,这些解决了,消费自然会上去。
  • 全部楼层
    祭风凌 作者
    所以我赞同的是尽快直接税试点,用直接税制逐渐替代增值税制。
    早十年前就该进行税改,土地财政已经完蛋,再不税改欠发展地区的地方政府不至于关门,可也跟死了没多大区别。本来按道理税收是负担,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其中一方不能无偿的向另一方的税源收税。
    我们现在是生产地代征税费,优点就是征收成本低效率高,问题是生产富集地通过商品的流通把他们的所得税、增值税转嫁给了全国各地,这么多年过去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距过于巨大。
    所以不论什么税制,在各地方政府按比例把税收上交给中央之前应该先做一次横向分配,上缴中央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做纵向分配。这么多年光有第二步第三步,而没有第一步导致转移支付已经变得成本高效率低。更别说在现有的税收返还制度下生产富集地交的税越多退的就越多。我是亲眼见过,大城市每年可能10月份当地的税管员就会打电话给企业“你们今年不用交税了,今年的税收任务完成了”,而欠发展的一些小县,就为了1万多人民币的税费可以留在县里可谓是绞尽脑汁,最后违规了还要安慰自己“本县的税收实在太薄弱了,就算最后上级审计查起来也能解释”
  • 祭风凌 海游方知咸苦味,江湖不过无字碑。 作者
    guan_16458171802771
    不对,当时经济上行期,经济增长十几二十很正常。其实现在更像80年代中后期以后的苏联。
    我们当下无论国家的经济基础,一党执政的能力、威信和国家安全能力皆与前苏联完全不同。
    但凡有点历史常识、或是愿意上网搜搜资料你都不会得出这个结论,而你能有这个认知也不奇怪,因为欧美反华媒体40年来对苏联、对中国的抹黑都是同样的配方和同样的套路。
  • 祭风凌 海游方知咸苦味,江湖不过无字碑。 作者
    guan_17220507131616
    税收与税源的背离这一问题不解决,中西部很多欠发展地区面对已有先发优势的城市也很难发展的起来,
    所以我赞同的是尽快直接税试点,用直接税制逐渐替代增值税制。
  • 閑棋 台灣紅統
    guan_16458171802771
    不对,当时经济上行期,经济增长十几二十很正常。其实现在更像80年代中后期以后的苏联。
    你是不是沙?作者要表达的,正是接下来一段时间会像80年代一样,是经济上行期。
  • 税收与税源的背离这一问题不解决,中西部很多欠发展地区面对已有先发优势的城市也很难发展的起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