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中最暖心的一幕:愿你的善良,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文 | 雾满拦江

(01)

奥运赛场,最暖心一幕:

肯尼亚选手阿贝尔,素质过人,发令枪一响,一骑绝尘跑在最前。

500

把所有对手,甩得无影无踪。

前方就是终点。

就差一米了。

冲刺……咦,阿贝尔停了下来。

他东张西望,满脸茫然,好像刚刚睡醒,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在这里。

犯迷糊了。

西班牙选手伊万冲上来了。

眼看阿贝尔就要痛失奖牌。

然而奇怪的是,伊万也停下来。

伊万不仅停下来,还引导犯迷糊的阿贝尔,让阿贝尔往前跑:

阿贝尔更迷糊了。

伊万索性推着阿贝尔跑:

500

阿贝尔被伊万推到终点。

记者问伊万:“你为什么这么做?”

伊万回答:“我有一个梦,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互相帮助,互相成就,然后一起赢得胜利。”

记者:“可现在赢家是阿贝尔。”

伊万:“胜利原本属于他,难道不是吗?”

记者:“阿贝尔犯迷糊了,不在状态,你难道不该抓住这个机会吗?”

伊万:“可那有什么意义?就算我赢了,我妈妈又会怎么想?”

这个故事好暧。

但我小时候,就听过这个故事了。

(02)

余幼时读小学,学到一篇课文:

运动赛场,小明小强,正向终点疾奔。

突然咣叽一声,小强同学脸朝下,摔了个狗吃屎,爬也爬不起来。

正在前面奔跑的小明停下,转身扶起小强。

小强说:不要管我,你会失去奖牌的。

小明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让我们一起向着目标努力吧。

小明搀扶小强,两人向终点跑去。

500

观众席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解说员宏亮的声音响起:同志们,我们要向小明小强学习,发挥革命互助精神,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让锦标主义见鬼去吧,团结一致,取得革命事业胜利。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红色旋律响起,伴随着小明小强的节奏,向前推进。

课文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为了加深理解,老师叫起同学来回答问题。

前面几个同学,都回答得不错。

但是叫到一个同学,这厮站起来,问了个问题:老稀,啥是锦标主义?

啥是锦标主义……老师那略带惆怅的眼神,转向虚空。

迷离的目光,有浓得化不开的愁。

还有万古的寂寞。

就好像老师的爱人,飞离地球已经一百万年了。

就在这死一般的寂静中,老师走向门,推门出去了。

到下课,老师也没回来。

时光荏苒,过去好多年。

有一天我恍然大悟——我的小学老师,那天他之所以离开课堂,是因为他也不知道啥是锦标主义。

锦标主义这个词,以前并不存在。

但当时有位大哥,睡毛愣了,突然一拍脑壳,憋出这么个并不存在的词儿。

然后大哥强制把他憋出来的怪词,写入小学课本,还让大家一起来批。

你敢不批锦标主义?

那就来批你。

大家都怕被批,争先恐后批锦标主义。

但谁也不清楚锦标主义到底是什么意思。

也没人敢问。

问你就惨了。

只有未成年的孩子,敢站起来问一句:老师,到底啥是锦标主义?

老师又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走开就对了。

(03)

到我读初中,终于弄清啥是锦标主义。

就是在运动赛场上,不择手段只想赢。

比如有人为了赢,不惜摧残身体,服用亢奋药物。

回到奥运赛场,西班牙选手伊万,放弃唾手可得的奖牌,帮助肯尼亚的阿贝尔赢,由此可以断定,伊万绝对没有服用兴奋剂。

服用兴奋剂,一心只想赢的人,会踩着别人脑袋冲过去,才不理会别人死活。

趁你病,要你命。这难道不是某些人信奉的人生哲学吗?

伊万是真正明白为什么要举办奥运的人:

赢并不是目标。

努力和友爱才是一切。

500

(04)

反对锦标主义,选入小学课本并没错。

有错的,是这篇课文应该由家长带孩子一起学。

因为这篇课文,蕴含的人文哲思非常深刻,远不是一个小学老师能讲清楚的。

但我们的多数家长,只习惯给孩子讲解数学课,很难意识到,给孩子讲解语文,更有价值与意义。

给孩子讲数学,只会让你火冒三丈。

给孩子讲语文,才会让你全家人,跟孩子的认知一起成长。

就比如反对锦标主义的这堂课,如果当时要求家长给孩子讲解,那么现在社会上许多成年人就会知道:一个选手到了奥运赛场,他赢了,固是欣然,但如果他没赢,甚至输了,但只要他努力过,拼过,也一样会赢得我们的尊重与喜爱。

如果当年那堂课,孩子们能学懂,现在的奥运报道,一定不会是这样。

如果当年的课讲懂了,那些尊重运动员的记者们,会采访我们的运动选手吃什么,喝什么,怎么玩,打什么游戏,唱什么歌,为这些选手的家人报平安。

会报道选手队伍中,那些从不被提起的小人物。

比如一个队医,每届奥运会都有队医狂奔,但从未有人报道过他们。

500

选手到巴黎,能赢固然好。

但如果能如西班牙的伊万一样,以平和的心境,雍容的风度,帮助队友或对手,那才是更有意义的。

西班牙选手伊万把奖牌拱手相让,让世人对西班牙肃然起敬。

伊万固然没拿到奖牌。

但西班牙却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荣誉。

伊万之举,才是真正为国争光。

这才是当年那篇文章,选入小学课本的原因。

只可惜,我们至今才读懂。

点击「雾满拦江」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