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亲述: 从诺贝尔奖看亚裔学者的学术地位 | 文化纵横

李政道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导读】美国当地时间8月4日,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去世,享年98岁。李先生1926年生于上海,1957年因发现“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与杨振宁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他十分关心祖国的发展。1974年,李政道基于回国参访的经验,撰写了一份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建议书,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赞同,这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办“少年班”的重要理论依据。改革开放之初,李政道在邓小平、严济慈等中央和中科院领导的支持下,发起“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开辟了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深造的通道。

本刊选择了李先生在千禧年间写就的两篇文章,文中详细论证了亚裔学者获得诺贝尔奖以及培养青年学者的困难。他指出,在他和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世界上流行的看法是,华人用方块字影响了思维方式,因而不太适合搞科学研究。然而此后的60多年,中国涌现了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屠呦呦等众多自然科学领域的获奖者,打破了“中国文化只是精神文明”的刻板印象。对于邻国日本在超导新材料方面取得了大部分进展,却在基础研究方面没有大贡献的情况,他认为日本过分强调经济,影响了日本青年努力的方向和创造性发展。

李先生始终心系中国物理学的发展。为了让国内科研人员尽快接轨国际前沿,1979年他亲自回国授课潜心教学,本应1-2年讲授的课程内容被他集中在2个月讲完。李先生的无私奉献和坚毅执着,值得我们永久怀念。

本文原载《科学》刊物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从诺贝尔奖看亚裔学者的学术地位

(本文原载《科学》2000年第1期)

我们很高兴请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爱克斯朋(Goesta Ekspong)教授来作关于诺贝尔奖金历史的报告。爱克斯朋教授是著名高能物理学家,1971-1985年曾担任诺贝尔奖委员会委员。

诺贝尔奖把人类文明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关于诺贝尔奖金历史报告会开始之前,我想讲几句关于亚洲人获诺贝尔奖的情况。

大家知道,诺贝尔奖的授予是不考虑得奖人国籍的,但是有关得奖人的正式记录上记录着他的国籍。

在诺贝尔奖记录上有两位中国人获得物理奖,那就是我和杨振宁1957年获奖。我记得在1991年诺贝尔奖90周年庆祝会上,由中国大使代表驻瑞典的外国使团致词祝贺。这是因为中国人得过诺贝尔奖,而且正好中国大使在各国大使中资历、年龄最长,按惯例由他代表祝贺。

华人得奖的还有丁肇中,1976年获物理奖,他是美籍,并出生在美国。李远哲,1986年获化学奖,他出生在台湾,当时是美籍。朱棣文,1997年获物理奖,美籍。崔琦,1998年获物理奖,美籍。

华人一共有六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充分显示了炎黄子孙的才华,是有能力登上国际科学高峰的。在我和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之前,流传着一种看法,我也在报纸上看到过。这种看法认为,因为华人用方块字,可能影响了思维方式,因而怀疑华人不太适合于搞科学研究。这种看法当时不光在国外有,在国内也存在。那时候,也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精神文明,而西洋文化有科学、技术。

从华人得诺贝尔奖情况看,上述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今天华人在科学方面可以跟别人做得一样好。方块字对于华人是非常重要的,它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古埃及文化、两河文化当时曾非常辉煌,但后来都消失了。而中华文化却一直延续至今,今后还要更加辉煌,也许文字是其原因之一。方块字还对中国的统一非常重要。

500

日本一共有五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中除了利根川进(Tonegawa)外,我都认识。有一点应特别指出,就是他们五位都是日本籍。江崎(Esaki)在美国居住了很多年,但他仍是日本籍。还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获物理奖的汤川秀树(Yukawa)和朝永振一郎(Tomonaga),他们两位接受的培养和训练,以及工作都是在日本完成的。我和杨振宁受到的训练虽大部分是在中国,但研究工作是在美国做的,跟汤川秀树和朝永振一郎的情况不一样。这是因为明治维新后日本已成立了理研所(RIKEN),进行世界级的物理和化学研究。

日本理研所建于20世纪初,是由日本皇室以其皇室经费建立的。19世纪末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第一步的方针着重两方面的发展,一是大量生产便宜的劣质商品,在我小时候大家称之为“东洋货”,倾销中国及东亚,以积累资本、发展经济;另一方面是着重基础研究,以发展科学技术。

在物理方面,1973年江崎获奖之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没有一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虽然近年来日本在科学技术方面投入了极大量的资金。这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而华裔的朱棣文、崔琦在1997、1998年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我们可以看一下世界上超导方面的进展,大部分超导新材料方面的进展是日本科学家取得的,但是日本在基础研究方面却没有大的贡献。我认为,日本过分片面强调经济,影响了日本青年努力的方向,影响了他们创造性的发展。在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虽然日本在固体物理、超导体物理、高能物理、超级计算机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日本的科学家、工程师是世界一流的,但是由于过分强调经济,近20 多年没有出像汤川秀树,朝永振-郎那样的科学家。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个教训。

印度有三位科学家得诺贝尔奖。1930年拉曼(C.Raman)得物理奖,他是印度籍。1968年考拉纳(H.G.Khorana)得生理或医学奖,1983年钱德拉塞卡(S.Chandrasekhar)得物理奖,后两位都是美籍印度人。

巴基斯坦有一位科学家得诺贝尔奖。1979年萨拉姆(A.Salam)得物理奖,他是巴基斯坦籍,但长期在英国工作。他得诺贝尔奖的研究也是在美国做的。

从诺贝尔奖获奖者的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到亚裔科学家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

热门评论 1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27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