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看奥运会,对之前的观点有所调整
之前我觉得,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无需靠金牌来证明自己了。北京奥运金牌榜第一也拿了,现在科技经济军事也在逐步超越西方,不像80年代那样需要靠体育来证明自己。因此竞技体育这块可以适当缓一缓,没必要投入那么多了。
但这几天来,这个想法产生了一些变化。
之前很多人说的“中国已经无需靠金牌来证明自己”,实际上是建立在中国这些年来奥运会表现不错的基础上的,并不是已经真正树立了强大的四个自信。一旦奥运成绩有所下滑,“体育不行->国运不行”质疑的声音立刻就会产生。前几天游泳队连续两三天没有金牌入账的时候,中国在金牌榜上短暂排名第六的时候,各种过度反思就已经堂而皇之出现了。
究其原因,还是中国崛起的时间和深度都尚有不足,国内的信心建立了有一些,但并不稳固。金牌榜拿个第二第三还可以接受,但拿个第五第六,就不会再说“无需靠金牌来郑证明自己”了,国内肯定会有过度引申的声音。
而且别说中国了,就算是今天的美国,拿个金牌榜第五第六的,他也接受不了。你看他是很重视奖牌的,游完泳之后脸都憋紫了。
竞技体育毕竟还是和平年代的战争,体现的是国家国力的较量,而且这个较量很直观。竞技体育的综合结果对社会信心的影响还是较大的。
另外一点,过去很多年里中国经济不够发达,民众在营养摄入量、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上都不够,以至于主要在“小巧难女少”的项目上发力,这是适应当时的国家状况的。但随着90后、00后这一代真正伴随着物质丰富而成长的运动员起来,中国的竞技体育也开始更深入地向此前比较弱的田径和游泳等项目发起冲击。比如前几天潘展乐获得的金牌,对西方世界白人种族优越论的心理冲击,就是很大的。
为什么一个西方国家的白人垃圾,跑到第三世界国家,就能享受各种潜移默化的“白人优待”?被高看一等?经济原因只是其中之一,但落到人和人的交往上,白人的“种族光环”也是重要因素。竞技体育优胜的直观效果本身也是给“种族光环”的建立提供了依据。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的、以简单方式展现人类体能极限的运动。
时至今日,还是有很多白人对中国人甚至黄种人的观感是“文弱”的,因此只配被白人所领导。在经济和军事上,这样的思想钢印正在或者即将被强烈冲击。那之后呢?他们就会退守到“更基本的层面”,比如“精神文化”或者“强壮肉体”,就像老舍写的《断魂枪》所表现的那样。
而竞技体育,就是在精神上压垮对方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时也有利于从更根本的层面上树立四个自信。
当然了,竞技体育在大国竞争的诸项因素中,地位肯定不会太高,只能相当于“奇”。如果国力不强的时候,寄希望于几个运动员来为国家民族争光还可以,但于国家不会有太本质的提升。但如果国力已经足够强大了,“正”已经有了,那么竞技体育的胜利则会在此基础上获得外溢的文化效果。
而且竞技体育本身也是和群众体育密切相关的。一个体育明星会激励更多普通人投身这项运动,而运动员本身也要依靠广大群众中出现的佼佼者。我小时候根本就没游过泳,也几乎没参加过兴趣班。但是现在我们小区的邻居好几个十岁十几岁的孩子,暑假每天去游泳池游上几千米,这种参与度是明显超过上一代人的。这里面是不是就有下一个潘展乐呢?
当然了,竞技体育需要投入一些资金,但是放到整个国家的层面看,这并不是多大一笔钱。有些人总念叨金牌多贵,但恰恰是因为竞技体育做出成绩了,拿到了金牌,让他们看到了,这才能想得起去嘟囔成本。那些做不出成绩的领域,比如我们在上千所大学里养了这么多文学社科类的教授副教授硕导博导,其中60%可以说是一点用都没有的废物米虫。而这些人由于什么成绩也没有,反而不被人能想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