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北京城中轴线偏西2.14度?桑干水神,才是正解

热烈祝贺“北京中轴线“通过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审议!

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印度新德里举行)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其中,文化遗产40项,自然遗产15项,双重遗产4项),超过了意大利的58项,成为世界第一多国家。

北京中轴线大致情况

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到永定门。今天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

有15个标记点:1钟鼓楼、2万宁桥、3景山、4故宫、5端门、6天安门、7外金水桥、8太庙、9社稷坛、10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11正阳门、12南段道路遗存、13天坛、14先农坛、15永定门。

北京中轴线,是现代的一种叫法,正式出自于建筑学家梁思成1951 年 4 月 15 日《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之前的1932年,叫过”南北中线“。

古代,不这么叫,叫做堪舆(阴阳二宅)定山立向的360分金的子午线。

500

而且,这条子午线的最初长度,若按最早的元大都设计:

实际是,北起中心台(今鼓楼北),经万宁桥(又称海子桥, 即今地安门桥),厚载红门(皇城萧墙北门),宫城北门(厚载门),宫城南门(崇天门)、灵星门(皇城萧墙南门),丽正门(今天安门广场国旗处),总长约 3. 75 公里。

北京中轴线,实际是歪的,北偏西2.14度

500

北京中轴线的卫星图(目视明显偏西)实测偏西2.14度

北京中轴线偏西2.14度的原因

关于北京中轴线偏西2.14度的原因,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现代主要解说如下:

(1)磁偏角测量误差说:即罗盘指南针等指示的子午线,和北极星指示的子午线的夹角。

认为,古人计算磁偏角有误,所以导致北京中轴线偏西了。

500

在中国东部中部大部分地区,磁偏角为负,即磁针北极指向真北极之西;在中国西部新疆西藏南沙等少数地区,磁偏角为正,即磁针北极指向真北极之东。

但,现代测量,北京磁偏角在偏西5度50秒;哈尔滨磁偏角在偏西9度39秒;山西太原磁偏角在偏西4度11秒;南沙群岛磁偏角在偏东0度35秒;新疆乌鲁木齐磁偏角在偏东2度44秒。

即北京现在磁偏角偏西5度50秒大于偏西2.14度,要大过不少,而元代磁偏角如何呢?考虑到磁偏角在不断变化,元代北京磁偏角倒是可能确在偏西2度左右。

那么,难道当时忽必烈帝师——精通术数玄学的刘秉忠测定山向,干脆以磁针北极南极,确定子午线了事?水平如此之差? 这很难说服大家!

因为,同时代的如大同、朔州这些二三线级别的城市,确定城市中轴线,基本都是正确的!正南正北,真子午线,有遗留古城为证。

刘秉忠,再不济,也是国家级水平,怎能会水平不如一个当时的地市级水平。

500

大同城市中轴线

500

朔州城市中轴线

(2)将就元上都开平,同一轴线说:

现代,也有人解释说,元大都中轴线,“实际上”是指向开平元上都。

500

初一看,乍似有理,实际不然!元上都、大都,均出自于刘秉忠手笔。

蒙哥汗六年(1256年),忽必烈(1215-1294)即命刘秉忠在抚州之东、滦水之北的龙岗,建开平城,三年而成。

当哥哥蒙哥汗在四川前线去世后,45岁忽必烈即汗位于新城——开平,建元中统(1260年)。中统四年(1263年)五月,忽必烈升开平为上都。中统五年(1264年)八月,又下诏燕京(原金中都)改名为中都,作建都准备,且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

至元三年(1266年),刘秉忠即带一班人马至旧金中都东北隅规划兴建新都。至元四年(1267年),52岁忽必烈下诏迁都大都,暂住金代离宫——大宁宫内(今北海琼华岛)。

至元八年(1267年),56岁忽必烈建国号为“大元”。至元九年(1272年)二月,忽必烈改中都为大都。至元十年(1273年)底,元大都宫阙告成。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旦,忽必烈在正殿接受群臣朝贺;三月,59岁忽必烈遣将大举伐宋,两年后的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十八日攻陷宋都临安。

在元代,想让大都宫城中轴线的延长线,与上都开平中轴线,基本重合一致,那也是很困难而无必要的事情。这仅仅是后人的猜想。

现代实测,大都宫城中轴线的延长线,在开平中都东城墙再偏东5公里多,并不真正重合,硬说大致重合,也很勉强。

北京中轴线偏西2.14度的正解--水德立国!

桑干学派认为,北京中轴线偏西2.14度,主要还是避让水德主神正位的结果,又因为桑干之水来自于西方——中书省西京路,故而偏西处理!

首先要承认,刘秉忠本身是易学大家,对易学的痴迷,直接指导其实践运用。

因《易经》中的“至哉坤元,万物资生”(见坤卦彖辞),忽必烈年号由“中统五年”改为“至元元年”。

因《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见乾卦彖辞),忽必烈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

500

后天八卦,正北为坎,为水神之位!此不可与之争位也!

还有一个王朝气运五德相生的学说,那么大蒙古国,算“金木水火土”何德呢?

元当时玄学界,已经不陷入朝代更替的五德相生相克的无休止无聊争论之中,而是直接定出本朝的基准元:水德!北方玄武之神!这是元当时玄学界的一致公认!

那么,要在北京这片地盘,搞明白水德的安排,就不得不与桑干河各支脉打好交道:

(1)清河~温榆河故道(约2万年以前):

由门头沟区三家店出,过杨庄、晋元庄,沿老山、八宝山北侧,再转向东北流,经海淀区,再沿清河向东,再与温榆河相汇。

(2)金沟河-高梁河~三海大河故道(约2万年~公元300年左右):

主河道,经老山、八宝山北东流,沿田村、紫竹院公园、动物园、西直门北积水潭、德胜门、西海、什刹海后海、王府井大街、天坛金鱼池,再经龙潭湖向东南方向,经萧太后河东流入海。

汉末改道:什刹海前海、北海、中南海,今人民大会堂西南、琉璃厂、陶然亭公园、南苑,方才转向东南,流入大海。

(3)莲花池~凉水河故道(约公元300年~公元1100年):

 约公元300年前后,桑干河有一次大改道,弃高梁河,夺蓟城南七里之清泉水为主河道!这样,桑干河由蓟城之北,移而为蓟城之南。

(4)卢沟河现道(约公元1100~至今):

辽代(916~1125)后期,桑干河又夺卢沟河河道为主河道。

也就是说,刘秉忠规划设计大都,是从金中都所在的莲花池~凉水河故道区域,转向了高梁河~三海大河故道区域。

500

桑干河水神,金世宗完颜雍时,曾封为安平侯,春秋致祭,当然后来金蒙战争,金都南迁汴梁,桑干河水神没人理了,大金朝也亡了!

元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79年)二、三月间,崖山海战大宋亡!统一中国!

消息传到今北京的元大都!

五月三十日,遂进封桑干河神——洪济公为“显应洪济公”,并让道教大宗师——张留孙(江西龙虎山上清宫人),在元大都行宫内做连续五昼夜的醮(jiào)事。洪济公,成了大元国运的保护神!

在清代,桑干河神——洪济公,又被皇家康熙雍正乾隆等讹称为惠济公,建有惠济庙。

500

北京北惠济庙清雍正御制碑的位置

500

实际在桑干河上游,一直保留有洪济之名。

而且因之的城市主轴线,偏西的夸张程度,如山阴古城达到26度之多,是北京偏西程度的10倍以上。

500

一个国都-元大都,一个是一县城,但共同点是,都没有正北门(尊重玄武之正北位),实际的中轴线也是南部一段,并不真正贯穿全城南北!

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反而是后人假想的,实际也是错误的!

所以,平原地区,因水成城,北京城中轴线偏西2度多,山阴古城更是偏西达26度多,就不是什么奇事了!

不是不会看太阳北极星,也不是只会看罗盘不懂磁偏角!

而是水患地区,因尊敬桑干水神,综合折中后,堪舆立向的结果!这才是正解!

<EN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