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政府该如何与中国打交道?
Club提要:英国工党执政,将对华采取什么样的政策?7月24日,北京对话韩桦、李泽西,在香港南华早报发表题为"Britain can deliver on its domestic goals by working with China"(《英国新政府可以通过与中国合作,实现其国内发展目标》)的评论,向斯塔默政府建言。
作者认为,工党在选举期间强调国内民生发展议题,但无论是基建、医疗、还是应对气候变化,都需要与中国合作。英国应借此换届机会,重拾其外交优良传统。加强与中国合作符合工党倡导的“进步现实主义”理念,有利其实现国内发展目标。
(图源:《南华早报》截图)
本月初,英国工党领袖斯塔默爵士(Sir Keir Starmer)因提出“近水楼台”式(Yes in My Backyard)的发展计划,获得了选举的历史性胜利。该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民生、基建等)对中国人来说很耳熟,但蓝图里似乎少了一块:前首相特雷莎·梅提出的“全球英国”外交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工党竞选重点关注国内民生问题,如高昂的能源价格、岌岌可危的国民健康服务(NHS)、移民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这完全可以理解。与此同时,“全球英国”似乎已被淡忘。然而,内政和外交总是相互交织的。在英国强调发展与中国的多层面关系之际,尤为重要。
眼下,英国正努力提高制造业产能,而中国面临国内外压力正在调整产能。考虑到中国在构建以发展为导向的国家机制方面的经验,中英两国经济似乎有着历史性的互补机遇。
英国外交大臣拉米(David Lammy)曾表示,气候变化、健康和人工智能(AI)是中英应该合作的领域。可再生能源是中国工业的关键发展领域。英国的任何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都需要通过与中国的合作实现。为达到这一目标,中国企业应该在向英国出售太阳能电池板之上,在英国建立生产工厂。
英国外交大臣拉米(图源:互联网)
在医疗保健领域,中英两国的合作不受英政府更替影响,持续发展;迄今为止,两国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学术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随着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以及英国寻求改善国民医疗保健系统,医疗保健服务可能会成为一个需要加强合作的领域。
与气候变化一样,面对人工智能相关的风险,解决之道必须是全球性的。中国去年参加人工智能安全峰会,可能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但时任英国首相苏纳克(Rishi Sunak)对此表示了欢迎,认为这是采取全球行动应对人工智能所必需的。其他西方国家也表达了对人工智能安全风险的担忧。与此同时,中国希望各方持续和规范地进行数据共享。随着各方不断完善自己的立场,人工智能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各国都能达成妥协方案的领域之一。
在这些领域以及基建等其他方面,斯塔默当然可以考虑以安全或其他理由把中国排除在外。但如果没有中国,基建实施成本可能会比原来更加昂贵,从而使斯塔默的内政议程更加难以实现。
斯塔默的目标之一是建设一个更具竞争力的英国,并与中国竞争。从短期和长期影响来看,中国政府或应该表态支持这一目标。在过去十余年间,英国经济事实上没有净增长;这意味着如果中国扩大与英国的经济交往,就必然有其他方利益受损。而如果英国要重新回到持续增长的轨道上,那么即使英国领导人将英国的贸易网络多元化,英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也可能相应增加。这也许就是中国外交强调的“合作共赢”的含义。
中国认识到,英国作为北约组织的核心成员,在安全问题上将与美国保持一致。同时,英国也必须认识到,南海不应成为英国国防安全的优先事项。英国当然不是一个太平洋国家,其途径南海的贸易量仅占10%。如果英国全球贸易网络持续多元化,可能就更加不会倾向于将中国视为安全挑战。这可以成为中国政府支持英国贸易多元化目标的动力之一。
过去几年的经验表明,中国与西方之间任何富有成效的接触都在尽力避免“嘴炮”,同时超越以象征意义为主的姿态。例如,中国不会强推英国采用华为的5G网络。这对双边关系没有多少实际好处,反而会增加外交分析人士和决策者的疑虑和关注,而最终可能损害中英关系。
2020年7月14日,时任英国文化大臣奥利弗·道登向议会公布关于华为的最终决定
中国明晰英国在人权问题和网络安全上的立场,因为这些很有可能继续作为双边讨论的话题,但双方会在私下场合讨论这些话题。
拉米所倡导的“进步现实主义”意味着英国将推动其认为正确的议题,并将以结果为导向。斯塔默在胜选演讲中表示,他的政府将摆脱英国国内政治“喧闹表演”的时代;这也应适用于英国的外交政策。大声抨击中国不会帮助英国实现任何“非政治”目标,反而可能导致中国对英态度更坚定。历史证明,持续、有原则的对华接触才是富有成效的。
英国曾经是外交强国。国际对话的许多惯例,如“查塔姆宫守则”,都是在这里诞生的。在过去这个世纪里,随着其全球影响力和利益的下降,英国的这一“强外交”传统日渐衰落。目前,只有英国的智库和研究机构还在努力延续这一传统。
一个“全球英国”不能仅靠经济和军事力量来支撑,这些也都不再是英国的强项。长期以来,英国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软实力以及与世界各国的历史联系。英国外交部应该支持智库和学术机构的努力,但也应该自己重登舞台,继承卡斯尔雷勋爵、乔治·坎宁和帕默斯顿勋爵等前外交大臣的衣钵,再次证明英国在全球舞台上可以发挥宝贵而独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