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烹饪种类单调,原因很简单,他们文明史短,食物一直不太充裕

【本文由“西方朔”推荐,来自《中国饮食的独特性让我们保持了文化的根》评论区,标题为西方朔添加】

  • 观察者网用户_2244
  • 我觉得作者意识到了问题存在,但并没有解释的很清楚。

    小麦的种植的普及对于中华文明的快速崛起确实非常重要,当然这不是说稻谷的种植不重要,因为它们是分不同历史阶段兴盛的。大家现在都知道我们中国是多中心文明形态的,夏朝之前中华大地上已经有数个地方的文明形态形成了。而从商周到宋元之间,从西安到洛阳一线则快速形成了当时世界上人口最集聚的地方,没有之一。这也是诸葛亮至死都要北伐中原的根本原因。那么同样的文明发育期,为什么中原先形成人口优势呢?我个人觉得跟小麦大规模种植技术率先普及、发酵工艺以及石碾的发明密切相关。大家都知道我国北方多平原南方多丘陵,从石器向玉器乃至青铜器的过度之后,首先对于大平原的种植技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得小麦的产量能够迅速提高。在华夏大地到处可见的石碾技术和发酵技术在欧洲的大平原上并不常见。所以这就能解释了欧洲的文明之根为什么在希腊而不是德波平原。希腊本身的农业种植技术并不发达,能种的只有葡萄和橄榄之类的,所以希腊发达的是航海业,而古希腊的粮食应该很多都是通过海上贸易从埃及和中东进口的。由于欧洲北部大平原温度较低,所以发酵技术应该也是外来的。这就导致历史上的欧洲没能够在农耕时代聚集大规模的人口,所以农业技术和烹饪技术也非常的匮乏。欧洲这些技术很可能都是从希腊和中东传来的。而历史上的欧洲人的主粮之所以只有面包这一种比较单调的方式,也很可能原因就在于发源地是埃及中东,在埃及中东这种相对比较单一的地方发源的小麦做法最终影响了欧洲人的饮食,而反过来中国北方由于土地广袤,小麦种植广泛,烹饪技术也非常的丰富多样。

    中国在宋元之后,随着船运技术的发达,南方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开始大量繁衍,文明的中心开始南移,所以稻谷技术和相关的烹饪品种也开始繁盛,同时蔬菜的种植品种也同样开始丰富多样,所以炒菜变成了中国人几乎独有的文化基因,想想看土地贫瘠的希腊和气候干燥的中东,怎么可能发展出丰富多样的炒菜类烹饪技术呢?!

    所以面包再好吃,对于农耕技术和烹饪技术如此发达的中国人来说,不可能变成唯一的选择的。

小麦和水稻最大的区别就是用水量,甚至远比温度更重要。比如我国东北很冷,但水源够,仍然盛产大米。再往南的华北和中原,则是以小麦为主。长江以南则是以水稻为主。

再说说历史沿革,我国自古就是水稻原产地,这已经通过考古证明了。但是古代水稻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而汉唐以及之前的朝代,陕西一带是政治中心,当时的主粮是黍,即谷子,那时候还没有小麦,小麦是汉唐与西域交流通商,从西域传过来的。小麦和谷子一样都是耐旱作物,所以在西北地区普遍种植。

至于说西方烹饪种类单调,原因很简单,他们文明史短,食物一直不太充裕,也就没心思研究那么多吃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