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一日,地上十年,分享我的买车用车感受
为何说“天上一日,地上十年”,因为短短十年多的时间,我先后买了三辆车,分别是汽油车、电动车、智驾车,实现了三个世代的跨越,切身感受即是如此。
第一辆——汽油车
第一辆车是当时的大众神车,买车加价、提车排队。4S店鼻孔朝天,车险必须店里买,上牌必须代办。如果认识销售总监或者更大的领导,可以适当给点优惠,一切看缘分。总而言之,明规则、潜规则横行,让人置身套路之中,防不胜防。
说完服务说产品,车子是好车,动力充沛,油耗低,驾驶感很棒,可以说是人车合一,可靠性也还行,这么多年下来,三大件都兢兢业业没出过问题。但德国车容易坏,提车第一个月修了2次,分别是因为底盘异响和天窗漏水,也不知道一汽大众是怎么造车的。
说个题外话,今年去车管所给第三辆车上牌时,旁边几个人一直坐着不动,一问,原来在等4S店代办员,代办费600元!当时仿佛时空交错,不禁感叹万千:朗朗乾坤下,陋规延续至今,4S店真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啊!
第二辆——电动车
第二辆车是电动车新势力,选了当时最靠谱的一家—威马。订车前已经在网上将信息了然于胸,还专门去北京车展将展车拍了个遍,车展上看到许多闻所未闻的品牌:拜腾汽车、前途汽车、高合汽车、博郡汽车、长江EV、正道汽车……,无一例外,被点到的都倒闭了。
新势力的技术其实一点不新,纯电车十几年前就看到在西安满街跑了,比亚迪E6出租车,与它同场竞技的是后备箱不能装货的天然气动力出租车。增程式则出现得更早,虎P重型坦克二战时就出现了,保时捷出品。
威马这一批新势力的登台亮相其实是国内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涌现,2018-2019年间,在聚光灯下得到了投资界、产业界和政府的集中追捧,形成火山爆发之势。站在国产巨头的肩膀上,威马车首发即巅峰,开幕即谢幕。
威马汽车本身平淡无奇,仅仅因为驱动方式的变革,相比于油车,则相当于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的区别。电动机带来的功率、扭矩、响应优势极大,纵然面对电池成本、续航等短板,但在各方持续投资下,在广阔天地的物竞天择中,短板很快就能弥补,长处则继续不断放大。油车根本不是对手。
就汽车本身而言,新势力电车质量过关,造型美观大方,配置相当慷慨,选配异常丰富,性价比爆棚。电动化是其本质特征,另一个特征是网联化,一是汽车网联化,汽车普遍预装4G网络,赠送终身流量,车载导航、影音娱乐都实时在线,远程控制让人眼前一亮。去年开始,威马车的远程控制功能已经失效,当初有多潇洒,今天就有多尴尬;二是营销网络化,借助发布会、网络推介、短视频等大造声势,我就是受害者之一orz;三是购车在线化,买车再也不用去4S店,我当初没有试驾就直接大定了,而且,就算去车店购车,还是必须在线下单,在线选配;四是注重运营APP,鼓励车主交流,经常组织线下活动,提高用户粘性。
第三辆——智驾车
第三辆车是目前的当红炸子鸡—问界,近年来汽车行业在比亚迪、吉利、蔚来、小鹏等众多新旧势力推波助澜下,卷技术、卷营销、卷价格,用数倍的效率打得合资品牌无还手之力。问界就是当今剧烈竞争环境中的产物,我选问界是因为它是华为干儿子,华为在国内口碑褒贬不一,但说他最卷肯定谁也不敢反对,不信问问他众多供应商,是谁的驻厂团队放着五星级长包房不住,偏要在厂里打地铺,不但自己卷,还要拽着供应商一起卷。问界的故事,说不定有一天内部人会出书,细细诉说,当年赛力斯到底是怎样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
问界车不便宜,它最大的卖点是智驾,下面我基于切身体会重点评价一下。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期望、底气和狂想。
期望就是不要报太大期望
首先,当前的智驾水平非常有限,不要报太大的期望。由于车路网协同、车际通讯等基础设施迟迟无法落地,目前基于车载设备和云端算力实现的智驾是“独行侠”,更是“坡脚鸭”。不得不承认,问界这种水平的智驾确实各种道路都能开,但“能开”不代表“好开”。如果执意要在高峰期全程智驾,可能只有自私自利、厚脸皮、眼瞎耳聋的“马路三大妈”一族才做得出。一句话评价问界的智驾:不成熟,不聪明,驾驶风格相当pussy,除了封闭道路,不建议在城市地面交通中使用。
第一个是慢。L2级别的智驾其实是辅助驾驶,厂家出于免责原因,驾驶策略偏保守,导致智驾车起步慢、加速慢、跟车远、速度跟不上车流,行驶在路上,基本是一个“移动路障”,让后方来车一个个被迫变道,徒增风险。有几个现象极为反感:一是高速智驾时频繁刹车。高速开车的安全来源于合理间距和相对零速度,老司机一般通过预判减少刹车,减速主要靠松油门,在滑行中依靠发动机或电机减速。但问界车预判很差,经常是接近慢车后方时一脚刹车,之后再慢吞吞变道超车。二是谨守“一看二慢三通过”原则。在乡下道路上按照80公里限速智驾,每次遇到交叉路口,不管交通有多稀疏,目视环境有多良好,我的问界车都主动减速到60,通过后再慢慢提速到80,一路晃晃悠悠,自驾旅行,目的地没到,一车乘客已经头晕目眩。
第二个是笨。智驾车这种规规矩矩,见车就让的存在,在高速、高架等封闭道路上问题不大,但到了城市地面上,由于道路参与者众多,情况复杂,驾驶风格相当笨拙。问界车的致命缺陷是“近视”,汽车采集的激光雷达、微波雷达、超声波雷达以及高清视频信息量巨大,极度依赖处理能力,尤其是激光雷达,看的越远,消耗的算力越大,问界车最远只能看到200来米,城市道路问题不大,而高速上这段距离短短6秒就能走完。试想,高速上如果驾驶者戴着瓶底厚的眼镜,只能看眼前200米,会发生什么?举个例子,一次高速上智驾行驶在中间车道,远远看见前面快车道上有施工车辆,前方车流开始减速避让,但智驾车果断变道至空无一人的快车道,走近到200米看清前方了,再一脚刹车慢吞吞找机会变回原来车道。所以智驾时其实我挺紧张,有时候要和汽车抢方向盘,汽车明明打灯想要变道,但我死死抓住方向盘不让,好像是在牵住哈士奇的狗绳。在后车看来,肯定觉得前面这个车是个疯子,恨不得一脚油门尽快远离。
第三个是胆小。胆小是拟人化的说法,智驾车连人格都没有,当然没资格胆小。目前人工智能没有实现真正的智慧,可能硅基智慧终有一天会产生,但目前这种算力堆砌、算法升级、语料投喂的方式和“智慧”两字差了一个银河系。没有智慧,智驾车就只能基于规则或者简单模仿,很难参与到交通博弈当中。而道路交通,驾驶者各自坐在封闭铁盒中,地位更平等,博弈更充分。智驾车放弃博弈就只能让行,而一味的让行反而降低了道路通行效率。讲2个例子:一是被超车必减速。一次在高速快车道上智驾,慢车道一辆货车堵着,所以老有车超车变道到我前方,然后问界车试图保持安全间距,频繁刹车减速,后车更加不爽,一个个来超车,问界车再一次次刹车,最后一个车基本擦着我车头挤进来的,吓出一身冷汗。
二是让行让到地老天荒。一次在路口等待左转弯,因为直行和左转弯是同一个红绿灯,这种情况下,懂事的电车司机都是一脚油门抢先左转,但问界车就是让、让、让,让到绿灯转红灯,最后车子成功堵住交叉方向的通行!谦让是美德,但持续的谦让潜移默化中鼓励了他人,最后引发事故(战争),这到底是谁的锅?
慢、笨、胆小的智驾车是道路交通中的干扰因素,目前智驾车不多,问题还不明显,但以后路上越来越多了,难免成为众矢之的。
底气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第一个是可电可油,说走就走。增程汽车区别于比亚迪之类的混动,是纯电车带个发电机,下图可能是最早的原型机“prototype zero”。
我的问界车纯电续航200多公里,市内交通完全够用,油箱容量56升,长途旅行绰绰有余,这就是说走就走的底气。
许多人高估了长续航纯电车,以为可以为所欲为,其实大电池并不能解决一切。设身处地想象用车场景,除了计划中的长途用车可以提前充满电,还有其他场景:比如接了个电话必须马上出发,比如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汽车一周没充电,电量还剩30%,怎么办?如果是手机,你出门可以带个充电宝。至于汽车,难道拖个发电机?
好多人没有纯电车,无法想象纯电车的苦。今年年初的湖北大雪,汽车堵在高速上,纯电车怎一个惨字了得。这种极端情况先不论,节假日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除了女厕所排队,还有哪里也排队?又是哪里在打架?电车存量占比超过20%后,各种配套设施必定捉襟见肘。
平日里,纯电车作为一个工具,也会因为续航问题成为旅程规划的干扰项,沿路要规划补电节点,目的地酒店和景点要优先选择带充电站的,最好还有备份选项和应急预案。以前开威马车的时候,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家人安顿好,深夜里外出找充电桩,一处不行换下一处,最后越走越远;外面吃饭的时候,“你们先吃,我去充个电”;外地游玩的时候,“车子充电结束,你们再玩一会儿,我去挪个车,114催我了”。这些小细节是不是很有生活气息?
第二个是安全第一,如有神佑。问界的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是什么东西,我从未关心过,但它始终在默默守护,直到前不久才意识到它的存在。暑假开始前的一次早高峰,车水马龙的路上,突然人行横道上窜出来一台电瓶车,我赶紧刹车,看到电瓶车也在减速,与此同时,明显感觉到汽车在自动刹车,类似应激性的,动静很大,直接给刹停了。虽然就算没有AEB也不一定会撞上,但人总有打瞌睡时候,只要救一次,就是功德无量。
另外,问界车各种传感器武装到牙齿,车道偏离、猛踩油门、疲劳驾驶、方向盘离手,盲区来车、危险靠近等各种情况都会报警提醒。难免会觉得婆婆妈妈,但各路眼睛帮你盯着,仿佛一个老司机坐在旁边,真的感觉底气十足。
第三个是持续迭代,永远进步。只要放低要求,生活总能惊喜不断。就比如养育婴儿,会翻身、会走路、会说话了,家长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对待智驾也要如此,大规模应用不过数年,已经像模像样,虽有各种不如意,但数百万汽车在持续积累数据,数以万计的聪明脑袋在苦苦钻研,基于目前产业竞争环境,大家对智驾的迭代速度大可以乐观一点。前面吐槽的问题,说不定下次更新就优化好,这篇文章也就“速朽”了。
就算我的问界车有一些无解的问题,比如电耗高、充电慢、近视等,最终还可以通过换车来解决嘛。这是消费者的主动迭代,消费升级,人人有责!
狂想就是不负责任的瞎想八想。
畅想未来,说不定30万人民币可以买一辆dream car:1000马力,总重1.5吨以内,全自动驾驶,续航1000公里,10分钟充满电,空闲下来可以自动接单赚钱。
这个未来遥远吗,我猜可能很快,下面一一分析:
1,动力。电动机是传统落后产业,没啥噱头,1个电机不行2个,2个不行4个,肯定可以实现。
2,轻量化。现在新能源汽车越做越重,比如我的问界车2.3吨,太重了!宝马7系才2吨,奔驰S400L也就2.1吨。相当于2辆日本车的重量,消耗大量能源和造成额外磨损,不减重真的不行。怎么减重,我看需要市场激励和政策引导,一方面引入固态电池、开发新型底盘、应用先进材料,比如钛合金、铝锂合金、碳纤复材等,另一方面,有形之手要动起来,车辆税费按照细分吨位实收,高速公路对乘用车按照重量收费,中央部委每年下达汽车减重目标任务或者设置汽车轻量化引导资金……
3,长续航。固态电池已经在路上,高容量既可以堆续航到上千公里,也可以压缩电池体积重量实现减重。前期高额成本可以通过IT产业和新兴的低空航空器产业快速消化,让固态电池从高端向中低端扩散,很快在电动汽车上广泛应用。
4,快充。现有技术继续发展升级即可,只是变电站容量很难快速提升,分布式储能是一个发展方向,且这个技术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契合度高,适合大量出口,为中国电车和新能源的推广铺路搭桥。
5,全自动驾驶。真正全自动肯定做不到,但自动驾驶作为一种工具,算法升级,算力提升后肯定会跨过“好开”这个门槛,最终像个老司机一样,在车流中泯然众人,这算是某种图灵测试吧。而且,在要客出行、危化运输等重点领域,AI、5G/6G加持下,一个人类驾驶员看管3-5辆车,用人力补足自动驾驶的最后一根短板,既能解决就业,还可以收订阅费呢。
6,政策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研发和突破,职能部门要克服保守化倾向,主动牵引生产力革命和社会变革。我能想到的场景:在社会舆论对L3、L4等级的智驾应用疑惑不前的关键时期,监管部门明确:“无人驾驶状态的汽车,不承担酒驾责任”;某市人大代表提出:“对年均平均行驶里程低于10000公里,或平均行驶时间低于200小时的汽车征收闲置费”;保监会提出行业指导意见:“鼓励自动驾驶,商业保险费率建议按照投保人上年度自动驾驶时长占比最多下调50%”……
一眼千年,前后三辆车,其实是三个世代的缩影,让我切身感受到技术变革和社会发展,更对未来充满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