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的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与“国”血脉相连,唇齿相依。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种爱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份责任担当,家国情怀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
家国情怀家风始。几十年来,琼瑶一家三代虽然身居两岸,但家国情怀已经镌刻在她们的脑海,融入她们的血脉,她们一直秉承着爱国爱乡、淡泊名利、为人低调的家风。
陈墨西:爱国忧民,淡泊名利
1944年10月,日寇在衡阳渣江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75岁的陈墨西目睹日寇暴行义愤填膺,命其长孙陈继佛在其居处堂屋上画一巨幅中国地图,长约四米,宽三米,并亲书“此乃中国之大好河山,凡我黄胄须誓死保卫之。”陈墨西的浩然正气和爱国之心由此可见。
数日后,日军数人闯入其宅,并用刺刀洞穿其大门数处。陈墨西又和墨濡笔大书:“此扉可作巴黎油画观”九字于其上,众皆瞠目结舌,而陈墨西仍泰然自若。1945年,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举国同庆,有人要陈墨西将损坏的门扉加以修整,陈墨西婉言拒绝,并解释说:“此门页要永远保存下来,告诫后世,勿忘国耻。”
民国元年胡锦澜先生撰写的《陈贞瑞事略》
陈墨西淡泊名利,“功成不必在我”。陈墨西与黄铖等人一起领导秦州起义,成立甘肃临时军政府(亦称秦州军政府),史称“陇右光复”。陈墨西在起义前周密谋划,运筹帷幄,劝旧友秦州道台向燊反正,使起义得以成功;起义后,陈墨西任军政府秘书长兼教育司司长,军政府大部文牍都出自他手,如《甘肃临时军政府、甘肃军政府和平解决条约》、《呈复大总统文》、《陈贞瑞上国务院请愿书》等,传檄安民颁布新政,文责袁世凯之“十罪”,这些情况当时都鲜为人知。民国元年11月,同郡胡锦澜在《陈贞瑞事略》一文中写道:“君不至秦州,则秦州未易独立。既独立后,非君谋划之周详、文牍之剀切,必无完善之结果。甘境或因糜烂亦未可知,民国于君之功亦不可没也。故急录之,以告世之不知君者”。
上个世纪的三年困难时期,陈墨西带几个树叶粑粑到省城参加人大会议,反映农民的疾苦和心声,揭露“浮夸风”,要求拆食堂。他的忧民之举得到当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陈致平:抗战时期夫妻双双捐献结婚戒指
丰子恺先生说:宁做流浪汉,不当亡国奴。陈致平当年宁做流浪汉,不甘异族迫害,不愿生活在沦陷区,从衡阳逃难到四川重庆。
陈致平写的《重修陈公墨西墓记》
陈致平的逃难历程可谓惊心动魄,险象环生。他在自己风餐露宿、朝不保夕、衣衫褴褛的情况下,遇到抗战时的“献金运动”,他与妻子袁行恕双双脱下结婚戒指,毫不犹猭地投进了献金箱。
琼瑶、平鑫涛寄给黄祖同先生的贺年明信片
思乡也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1949年陈致平离开大陆后,虽然只在1993年回大陆南京、北京旧地重游,但是他与大陆亲人一直有联系,笔者了解的有两个人。一个是陈家世交黄祖同,他父亲黄铖与陈墨西一起领导秦州起义。1992年,黄祖同编辑出版《黄铖与秦州起义》一书,他请陈致平写了《前言》,但陈致平只同意作文,不同意署名。另一个是陈致平的堂弟陈稹。2018年2月8日,笔者与陈稹的儿子陈立新教授一起清理他父亲的遗物时,发现有几十封琼瑶和她父亲寄给陈稹的书信。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琼瑶:告我亲人,未曾相忘
琼瑶的国家民族观念,是在枪口下建立起来的。1944年,6岁的琼瑶随着祖父、父亲、母亲和两个弟弟开始了逃难的历程。逃难中,琼瑶第一次目睹了死亡,一个平凡的农人被日寇枪杀;母亲险些被日寇掳去;父亲被日寇拦腰一棒打下山坡;祖父固执地在口袋中藏着一首忧国哀民,咒骂日军的长诗,宁可被枪毙也不让汉奸搜身……
琼瑶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爱国爱乡。1989年两岸开放影视交流,她就带队到大陆,在湖南电视台协拍下,以大陆为背景,把故国河山都拍进她的连续剧里。琼瑶的作品中,如《六个梦》、《还珠格格》、《梅花三弄》、《水云间》、《又见一帘幽梦》、《情深深雨濛濛》、《花非花雾非雾》等400集电视剧,都是与湖南经视和湖南卫视合作,这是琼瑶个人感情的投入,也是她爱国爱乡的具体表现。毫不夸张地说,湖南电视湘军的繁荣与发展,琼瑶功不可没。
琼瑶在兰芝堂禾坪上设宴款待亲人
利刀难断东流水,天涯难隔故乡情。1989年5月7日,琼瑶怀着“剪不断的乡愁”(这是琼瑶1988年回故乡时写的一本书的名字)回到阔别四十年的故乡——湖南省衡阳县渣江镇兰芝堂(现属三湖镇)探亲祭祖。乡亲们奔走相告:“琼瑶回来哒,琼瑶回来哒……,整个兰芝堂都沸腾了,比过年还热闹。
这些年,祖国大陆日新月异的变化,故乡的一草一木时刻牵动着琼瑶的神经末梢。2012年,琼瑶的堂弟陈再勋、陈晓伟等人捐资重建临武迁衡始祖陈朝知的祖堂后,她委托友人从北京专程到衡阳县毓秀村拍了很多照片,带到台湾。
琼瑶一直秉承淡泊名利、为人低调的家风。1989年琼瑶回故乡时,她巳经是蜚声海峡两岸的著名作家,当家乡人夸她是衡阳的著名作家时,她谦虚地摇摇头说,“我没有什么,真的没有什么,”“我只是衡阳的女作者,不是女作家……”
“瓊瑤是在一九四九年初夏,隨著大批人潮到達台灣,那年她只有十一歲,最小的妹妹才三歲。大多數那時期來台的人,都懷抱著短暫停留的想法,但一年一年過去,回鄉夢斷,漸漸的落地生根,在這塊土地上成長、教育、成家立業,時代改變了這群人的命運,這群人也改變了這塊土地的生態。人與人之間的悲歡離合,換了些角度,繼續輪轉,只是平添了不少鄉愁的牽絆。瓊瑤在這段生長的過程中,很早熟的體驗著周遭人物的故事,也默默的觀察著父母那一代的適應與轉變。寫完《煙雨濛濛》,她接受最大的挑戰──寫一部跨越兩代,從抗戰寫到遷台十幾年,知交聚散、牽涉兩岸的故事。”
这是平鑫涛的一段话,其实,我读琼瑶也能隐隐约感到琼瑶笔下似乎也有类似侯孝贤的《童年往事》。
《窗外》中,康南有首诗:沉沉暮霭隔重洋,能不忆潇湘? 天涯一线浮萍,卒莫辨,是何乡? 临剩水,对寒山,最凄凉, 今生休矣,再世无凭,枉费思量!这便是类似余光中的《乡愁》
随着雨季,寒流也跟着而来。我和奶奶,是家里最怕冷的两个人,从年前起,就在屋里生了个炭钵子。奶奶口口声声怀念她在大陆的火盆。在台湾长大的我,可怎么样也闹不明白那火盆的样子:“外面是木头的,里面是铁的,外面是方的,里面是圆的。”我给奶奶下了结论,她永远无法当画家或作家,因为她毫无形容及描绘的天才。——《在水一方》
晓晴是民国二十五年的春天走的,到现在刚好整整十年。十年,人世的变化已经有多大!一次惊天动地的战争已发生而又结束了,在这战争中,许多人死了,又有许多人生了。死于战争的,例如广楠的父母,就在民国廿九年的重庆大轰炸中丧生。而广楠的三个孩子,却在这段时期中陆续出世。——《归人记》
桌子的另一边,有五六个学生开始谈起时局来,许鹤龄也加入了关于时局的讨论。这一谈就勾起了许多人的愁怀和愤怒,骂日本鬼子的,摩拳擦掌的,越谈越激烈。一个半醉的同学开始唱起流亡三部曲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儿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一唱,大家都感染了那份兴奋和伤感。因为大部份的学生,都是流亡学生,人人都有一番国仇家恨,也都饱尝离家背井和颠沛流浪的滋味。于是,一部份人加入了合唱,还有些埋头喝酒。桌上的气氛由欢乐一转而为沉重感伤。一个戴眼镜的学生,也就是外号叫特宝的,握着酒杯,摇头晃脑了半天,嘴里念念有辞:“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然后,突然间冒出了两句诗来:“遍地烽烟家万里,锦江数见菊花开……”——《几度夕阳红》
仿佛间,又回到了战乱中。彷佛间,又回到全家老老小小都挤在火车车厢里的日子。火车中没有座位,一个车厢里挤满了人,许多陌生人混在一起,谁也照顾不了谁。车子越过原野,缓缓的、辘辘的辗过劫后的战场,车厢外的景色诡异,燃烧过的小村庄,枯芜的田垄,没有人烟的旷野,流浪觅食的野狗……"——《失火的天堂》
此外还有很多,我不再列举。
又,11月18日补遗,琼瑶1989年回湖南时,李谷一为她在湖南电视台演唱琼瑶作词、王立平作曲的歌曲《念我故乡》:
回首衡阳,遥望湘江;白云深处,是我故乡。 寄语白云,归我故乡;告我亲人,未曾相忘。浪迹天涯,怀我故乡;眉间心上,皆我故乡。我欲归去,山高水长。我不归去,最断人肠。
综合企鹅的山小胖、左文韬等文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