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远必诛很解气,但你知道吗:10万大军需要多少后勤支撑?

王正兴    这才是战争   2024年07月25日 15:37 重庆 

在提及中国古代的远征史时汉代对于漠北匈奴的远征总是无法绕开的话题,其中以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最为人所熟知,这一战不仅重创了草原上的天骄而且还留下了封狼居胥的美谈。而在漠北之战犹如电击雷震的十万骑兵背后则围绕着数量更为庞大的辎重部队。

500大将军卫青(网络资料图)

有关漠北之战辎重部队的情况在原始史料的记载不多,这里逐一列举: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去病骑兵车重与大将军军等,而亡裨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大将军卫青将四将军出定襄,将军去病出代,各将五万骑。步兵踵军后数十万人。——《汉书·武帝纪》这里可以看到十万骑兵部队的背后是存在着数十万的辎重人员的,并且他们的任务是“踵军后”也就是字面上跟随着大军骑兵部队的后方提供物资。但是可能因为他们并非战斗人员,现存史料并没有记录他们的具体数量,所以这里笔者就通过其他资料推测一下这些辎重人员的数量,以便可以更完善的复盘漠北之战。作为运输部队,在现代战争中主要运输物资是弹药、石油与重型装备。而古代战争就相对比较简单,军队运输的主要物资必然是粮食。所以这里笔者先对漠北之战汉军骑兵部队所需粮食进行一个推测。

史书中骑兵的数量是很具体的10万人,按照居延汉简的记载汉军边境戍卒的口粮标准为3.33小石。 在考虑到作为运输方便统计的情况下汉代多采取大石单位,这里的3.33石也应该换成大石,根据汉简原文“出糜小石三石为大石一石八斗以食卒”这条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来大小石的换算比例为10:6,3.33小石就是2大石。这里先假设骑士们的每个月口粮标准和戍卒们基本等同,那么10万名骑士他们每个月所需的口粮为20万石左右。除此之外汉军骑兵部队中还有大量的马匹需要消耗粮食,这里史料中均有提及: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后入塞者不满三万匹。——《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乃粟马发十万骑,私从马凡十四万匹,粮重不与焉。——《史记·匈奴列传》这里可以得知汉军马匹数量为14万匹马,那么一匹马又消耗多少粮食呢?西汉时另一名将赵充国平西羌时有过论述: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罢骑兵以省大费。——《汉书·赵充国传》也就是说军马一个月的粮食消耗是骑兵的一年消耗量,即12倍于骑兵。既一匹马如果纯粹吃粮食的话每个月消耗24大石粮食。那么14万匹军马所需粮食则为14×24=336万石,将这336万石的马匹粮食与汉军骑士所需粮食相加可知汉军的骑兵部队至少需要336+20=356万石粮食。  

(后世模拟制造的木流牛马)

但是无论是汉代还是后世的各个朝代,乃至于现代养马业都不会只给战马吃粮食,而是混合着草料进行供应。作为在蒙古高原行军的汉军部队来说是可以通过让战马在草原吃草减少掉相当多的粮食消耗,根据汉简反应的信息来看在汉代马匹月消耗粮食在3到6石,由于漠北之战属于超高强度的行军,所以必须保证战马的肥壮,所以笔者这里选取月食6石粮食作为战马的口粮标准。那么14万匹军马一个月所需粮食大概在84万石左右。

500

这里根据上面考证10万骑士与14万匹军马总计消耗粮食104万石左右。而又根据上面“车重与大将军军等”的记载来看,汉军的辎重必然是配套了车辆进行运输,否则靠人力拉运104万石的物资那只能惊呼一声大汉超人了。

那么万石需要多少车辆呢?这里笔者是知道汉简中提及的大车每车载重25石的,但是根据王子今先生《诸葛亮“流马”“方囊”考议》一文的考据在汉代存在着载重量远超25石的大型车辆。因此我们就需要考证一下在漠北之战中是否可能存在大车载重量的情况。这里笔者选择参考东汉燕然山铭的记载: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封燕然山铭》这里3万骑兵配备了1.3万辆大车按照上面的计算方法,一名骑兵连人带马每个月消耗8石粮食,那么3万东汉骑兵则需要至少连人带马24万石粮食。那么即便是不考虑其他武器与盐、辅食的情况下,1.3万辆车平均每车载重约18石上下。考虑到孤证不立,这再参考一下东汉时期段颎平羌时的配备情况:今若以骑五千,步万人,车三千两,三冬二夏,足以破定,无虑用费为钱五十四亿。5000骑兵,一个骑兵连人带马一个月需要8石粮食,一个月总计需要4万石,10000步兵,一个月需要2万石,4+2=6万石。而段颎请求3000辆车,那么平均每车载重大概是20石左右。 由于上面两个案例都没有考虑到军队作战所需要的其他物资如盐、肉类、蔬菜等副食品还有武器等情况,所以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上浮,那么汉简里大车25石的载重量就非常的合适,也就不用采取远超过这个数字的超大车的情况了。这里多说一嘴,很多人会觉得王子今先生上面动辄载重三四十石会有些夸张,但是笔者有一位朋友在翻阅资料的时候找到了北朝时的载重情况:又有刁雍“奉诏高平、安定、统万及臣所守四镇,出车五千乘,运屯谷五十万斛付沃野镇以供军粮。——《北史·刁雍传》按照这份记载每车载重约100斛(石),这也说明在特殊情况下确实是会采用某种超大型的车辆,这里笔者让我可能是类似于宋明时期画作上的那种四轮车,由于与本文内容并不相符,所以暂且按下不表。

而根据《中国养马史》给出的资料来看,蒙古马的运力很强,可以拉载500-1000㎏的货物日行30-40㎞。25石按照汉代的情况换算下来大概是500㎏,运输物资的马匹是可以拉得动的。既然此时粮食总量还有单车载力已经清晰,那么我们很轻松就能得到漠北之战时汉军运粮时所需要的车辆总数。也就是104÷25=4.16也就是大概4.16万辆车。按照一辆车配备一名车夫驾车,一名民夫主要装卸,还有一名民夫负责人力拉运及喂马等杂役工作,那么4.16万辆车所需配备大概12.5万名辎重人员。 但是真的就只有这样吗?要知道汉军士马还需要进食盐、蔬菜、肉类,由于史料缺乏副食品的详细供给情况这里笔者不做探讨,但是盐毫无疑问是汉军骑兵与民夫们必须食用的,这里不能忽略。按照赵充国所说在一支万人部队的情况下需要用“盐三百八斛”若以此推算,则每月人均用盐亦为三升左右。”也就是0.03石。按照上面的情况10万骑兵与12.5万民夫共约22.5万人,那么一个月需要消耗22.5×0.03=0.6750万石的盐。又需要车270辆,民夫810人。而马匹每个月也是需要吃盐的,这里我没有查到汉代给军民供给的盐分具体数字,根据互联网上查阅的情况来看,根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建议在炎热环境下或大量出汗条件下可以提高到每日4-6盎司(113-170g),考虑到汉军的远征对于马匹也是极大的挑战,所以这里采取马匹每天吃0.17㎏的盐。一个月需要大约5.1㎏。14万匹马一个月就需要消耗大概71.4万㎏的盐,而根据单车载重500㎏来看,需要车1428辆,4284名民夫。

500

(图片来自网络)接下来还要需要考虑汉军装备的武器情况,这里主要是箭矢与甲胄。这里假定汉军十万骑兵中披甲的突骑与不披甲的骑射手是一半一半的比例。在常彧《李陵浚稽山之战与汉代战术后勤》一文来看汉军远征需要携带100支箭矢也就是2个基数的箭矢储备,以及根据汉长安武库出土的残余箭镞推算汉代箭镞均重17克。而按照箭镞往往占箭矢总重量的三分之一来推算,在汉代一支箭矢重量在56克上下。那么5万人的骑兵部队需要配备至少500万支箭矢,总重28万㎏,需要大车560辆,民夫1680人。其实5万披甲骑兵,因为需要长期行军,在古代战争中为了保障骑兵与马匹的体力处于充沛的状态,往往大部分骑兵是不披甲行军的。而仅仅保留部分人着甲行军,其它人员是把甲胄存放在辎重车辆上。这里卫青漠北之战似乎也可以给予我们一点点提示: 而适直青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青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万骑。——《汉书·卫青传》

500

在汉军深入漠北师老兵疲并遭遇匈奴单于主力的时候,卫青选择利用大车构建临时营地,主力在大车营地修正,仅仅派出五千骑兵作为先锋与单于部队厮杀。这里的五千汉军骑士可能就是在行军过程中保持披甲的部队,所以他们可以快速投入战斗。而这些披甲行军的骑兵的比例,笔者估计约为卫青部的八分之一。因为此时卫青部并不是五万骑兵满员,究其原因则为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的失道。这里笔者认为卫青部大概还有4万人的部队面对单于主力。那么5000先锋披甲骑兵大概就是卫青部此时兵力的八分之一。那么5万骑兵中应当有43750人把甲胄存放在辎重车上,根据内蒙古二十家子出土的西汉铁甲来看,西汉时一身铁甲大概重约11㎏上下。

500

那么43750套甲胄应该总重481250㎏,需要963辆大车,2888名民夫。如此来看除却汉军粮食的运输人员,这些闲杂物资又需要810+4284+1680+2888=9662名民夫。也就是仅仅运输供军队所需要物资的民夫就约为125000+9662=134662人,大概13.5万民夫。他们又需要消耗粮食27万石,配套1.08万辆大车,额外增添至少32400名民夫。以此类推这些民夫又需要消耗6.48万石粮食,2592辆大车,又需要配置7776名民夫。作为一个简单的考证,笔者认为可以到这里了,再算下去就有点儿俄罗斯套娃的意思了。那么根据上面的考证和计算,在基本满足漠北之战的物资消耗情况下,至少需要134662+32400+7776=174838,也就是大概17.5万人,作为浮动可以适当上浮至18万人的民夫情况。当然,这仅仅是理论上的一次性派出辎重队的情况,如果汉军采取分段式运输,可能人员不会高出18万的数字太多,甚至可能会低于这个数字,但是使用人次上就可能会高出18万不少。由于不确定汉军采取哪种运输方式,所以这里就只能作为发散式的想法浅尝辄止。 但是如此说来18万人左右的数字与“数十万人”的记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应该作何解释呢?这里笔者认为应该跟粮食补给周期有关系。上面笔者的粮食计算都是以一个月为周期,引入一个现代军事学上的概念叫做“基数”。但是漠北之战从史料上来看并不是像东汉燕然山之战那样一个来月就解决的战役。首先关于漠北之战的开战时间现有的资料笔者所能查询到的均为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集体上哪一个月没有明说。而结束的时间同样也没说。不过从《汉书·功臣表》中可以有一定的线索。

500

从《功臣表》中可以看到路博德等几人因漠北之战军功而封侯的将领都是在当年的六月丁卯日获封。以此可以作为汉军漠北之战结束战斗的下限。而结束的时间上限则需要参考一下其他的将领,这里笔者选取贰师将军李广利。《前汉纪》记载“四年春正月。贰师将军李广利斩大宛王首。”也就是当年的正月还军,而同样根据《功臣表》记载“太初四年四月丁巳封,十一年,延和三年,击匈奴兵败,降。”也就是四月份受封,中间间隔三个月。这里姑且认为这三个月是汉朝中央清点战绩核校首级、俘虏分配军功而消耗的时间。那么理论上漠北之战作为就战绩而言比大宛之战更大的战役,同样也应该消耗三个月左右,所以从这里来看似乎汉军应该是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三月份结束战斗返回汉朝边境。

500

至于开始的时间最早可能是当年的春正月,理论上从出师到班师大概有三个月。但是根据新莽时严尤的上疏所提及“前世伐胡,不过百日”,也就是大概三个月左右的记载来看,三个月已经是在汉朝国力的补给极限。并且不是所有战役都有漠北之战规模那么巨大,所以笔者认为三个月的作战时长和补给周期在这里是不太合适的。此时就需要参考一下汉军的行军总里程,先看卫青部,在《汉书》中提及卫青部的行军距离有两处分别是:“而适直青军出塞千余里”“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青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散走。会明,行二百余里”,两者相加至少1200汉里,多出来100汉里的浮动并不过分,取1300汉里约合540㎞,往返总里程1080㎞。

500

再来看霍去病部,史书里对他的行军里程《汉书》记载的很清晰:“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直左方兵”,同样浮动100汉里,也就是单程2100汉里,往返4200汉里,约合1740㎞。虽然汉代有“兵轻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的说法,但是这是来自于陈汤评价以步兵为主的部队的行军情况,作为骑兵部队速度显然是不能采用的。这里根据《战术作业之参考:应用数字表》来参考,近代20世纪的骑兵大部队能做到日行军40-60㎞以上,由于时代的差异与漠北环境的恶劣,笔者认为应该将汉军骑兵部队的单日行军速度选择在35㎞为宜。

以此来看,卫青部行军所需要约31天,霍去病部因为路途更加遥远,需要的时间更长需要大概50天,也就是说补给周期最长大概需要两个月的时间。那么汉军的运粮民夫是不是应该直接翻倍变成25万人呢?笔者认为返程的民夫人数应该适当减少,因为汉军在作战和行军过程中非战斗与战斗减员两万人左右,还有更多数量的马匹减员(回到边境是减员11万以上),这些人畜的减员也减少了物资消耗和民夫配套情况,所以笔者认为回程运粮民夫应该适当减少,保守一些大概10万人左右为宜。

加上回程的民夫数量,汉军民夫总计数量可能会达到大约28万,勉强能吻合数十万的数字。 这里再简要的谈谈为什么史料中能统计军马的数量,而对于民夫的数量就含糊其辞。对此笔者认为史料中出现这种含糊不清的记载应该是因为民夫群体作为国家各地派来的力役人员,他们的资料是由各郡县掌握,在边境的军吏们是无法像核查军马那样统计他们的情况,毕竟他们是人并且是被组织好之后前往边境的人。

所以对于他们的统计工作就显得极为粗糙。当然其实关于“数十万”这种记载还有一种可以使民夫数量上浮的可能性,就是在汉军需要至少数万辆左右的大车情况下,拉车的牲畜仍然会消耗掉不少物资,同样的也会配备相应的人员,只不过史书里没有提及这些牲畜的种类究竟是马还是牛,甚至骆驼骡子都是有可能的,更有可能是以上四种皆有之,所以无法计算它们的消耗情况,这里只能说在数万头牲口拉车的情况下一定会增添更多的民夫,只不过这个数字也已经不可考了,因此这里咱不深究。

500

写在本文的最后,还是需要对这至少28万名民夫表示敬意,在卫霍十万骑兵雷击漠野的情况下,是他们用自己的汗水与辛劳构建出了完整的运输线,他们同样也是封狼居胥的缔造者!了解这些冷知识,大家更能够体会陈毅元帅的那句话:“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