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石油会战
1959年,我国地质勘探队伍在松辽盆地中部发现了油田,即著名的大庆油田。
1960年2月,石油工业部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决定把大庆石油勘探作为解决我国石油资源问题的突破口。
2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一报告,决定“集中石油系统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用打歼灭战的办法,来一个声势浩大的大会战。”
大庆石油会战由此开始。
(一)石油工业部为什么要组织石油会战?
为什么要采用会战的方式开发大庆油田?
就一个目的——快!
会战的目的是为了调集所有的力量,尽快完成大庆油田的勘探和开发工作,尽快生产石油以解决国民经济燃料供应短缺的问题。
1960年国家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国内石油供应严重短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国防用油处于危机的边缘。
由于中苏关系持续恶化,中国石油进口的渠道也在不断缩窄,如何解决石油问题是当时中央领导人特别是石油工业部领导人的首要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开发大庆油田,尽早产油以解决经济发展的燃眉之急?
松辽石油局只有20部钻机,不足5000名职工,如果只依靠松辽石油局的力量是远远不够。但是全国石油工业有17万职工,10多亿元投资预算和100多台钻机,如果把石油工业的全部力量集中起来,就能解决开放大庆油田需要的投资、人力和物质要求,达到尽快开发大庆油田的目的。
要尽快勘探清楚大庆油田的资源情况,尽快开发大庆油田,在当时中国石油工业勘探和建设的力量都还很薄弱的情况下,就必须集中石油工业部所有的力量。
石油工业部的领导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集中石油部绝大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打歼灭战的形式,组织大庆石油大会战。
石油工业部给中央的会战请示报告上说:“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我们打算集中石油系统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用打歼灭战办法,来一个声势浩大的大会战。从玉门、新疆、青海、四川等石油管理局和其他的有关石油厂、矿、院、校抽调几十个优秀的钻井队和必要的采油、地质及其他工种队伍,加上两千多名科技人员,参加这个大会战。抽调的人员都要精兵强将,在现场大搞比武竞赛,掀起一个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一鼓作气地拿下这个地区。”
中共中央于1960年2月20日批准了石油部党组的这个报告。
石油工业部集中了石油系统可以集中的力量,头等的设备,头等的技术,头等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开到大庆,一场轰轰烈烈石油会战正式打响。
会战在石油部党组的直接领导下进行,余秋里部长和康世恩、孙敬文副部长直接到一线指挥会战;李人俊、周文龙、刘放副部长等人在二线主持日常工作,并做好大庆会战的后勤支援。
(二)大庆石油会战面临的困难?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会战面临的困难有多少呢?
举个最直接的例子:参加会战的职工连吃饭都成问题!
当时正好是“大跃进”之后的经济困难时期,国内粮食供应十分紧张,在大庆参加会战的石油职工也不能幸免。
1961年初是大庆会战最艰苦的时期,由于粮食供应定量下降,油田近十分之一的职工出现浮肿病。
大庆油田的建设地区位于以畜牧为主的嫩江草原,远离大中城市,农民村落也很稀疏。
这里没有公路网,气候酷寒,冬季温度可下降至零下三四十度。
这里是荒原一片,只有几处民房和少许牧场住房。
来参加会战的职工们一无房屋,二无床铺,有的住在牛棚、马厩、地窖或临时支起的帐篷里,有的干脆就在大草原上过夜。
除了吃和住的问题之外,恶劣的自然环境、物资的匮乏、道路问题、水源问题都是挡在大庆石油会战前面的拦路虎。
物质条件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要取得石油会战的胜利,唯一能够发挥的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余秋里将军为首的会战指挥部,充分认识到在困难的条件和艰巨的任务前,唯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解决困难,才能夺取最后的胜利。
会战指挥部组织所有参加会战的职工学习毛主席的《矛盾论》和《实践论》,使所有人都清楚面临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法,统一了所有参加会战人员的思想。
粮食不够吃怎么办?
油田职工自己开荒种地,不管是干部、工人,每天都利用业余时间工作两小时以上种地。
会战指挥部组织打鱼队和打猎队,最远到达黑龙江,增加职工的肉食供应。
没有房屋过冬怎么办?
组织职工自己动手建设干打垒房屋。
会战指挥部动员全油田各单位从6月份开始建筑干打垒房屋,从6月到9月底仅用120天左右,全油田完成了几十万平米干打垒房屋建筑,解决了住宿问题。
缺少吊车和运输车辆怎么办?
组织职工手拉肩扛自己搬运。
1960年3月25日,王进喜率玉门油田1205钻井队刚到萨尔图火车站,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
——我们的钻机到了没有?
——我们的井位在哪里?
——这里最高钻井纪录是多少?
“铁人三问”的回答者就是王进喜自己。
从下车起,他一刻不等,带着队伍,“人拉肩扛运钻机”“端水破冰保开钻”,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第一口生产井,创造出当时世界石油钻井速度的最快纪录。
通过组织职工联系实际学习“两论”,让所有参加会战的人员都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只有把大油田快速拿下来,其他困难才能得到解决。
正是由于统一了思想,在会战过程中涌现出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工作者,并喊出了大庆石油工人的豪言壮语: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钻机运来了没有机械帮助装卸就自己动手,运输设备缺少车辆就靠人肩挑手扛,不等不靠,尽快投入到石油会战中。
当然,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各部门的支持也是大庆石油会战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
中央军委抽调了3万多名复转官兵参加会战。
全国有5000多家工厂企业为大庆生产机电产品和设备,200个科研设计单位在技术上支援会战。
大庆油田地处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都给大庆勘探开发提供了最大的支持和援助。
黑龙江省政府不仅抽调上千名各类工种的工人为油田服务,而且在口粮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支援了一批黄豆,帮助油田职工恢复身体。
(三)大庆石油会战过程
石油工业部从1960年2月就开始了紧张的会战准备,仅用2个月时间就陆续从玉门、新疆、青海、四川和辽宁等地的油田、炼厂和全国其它石油企业、院校、设计科研单位,成建制地调集了油田勘探开发建设的职工队伍,各自带设备、器材和生活用品,紧急开赴大庆。
到1960年3月底,到达大庆的石油职工、复业和转业军人以及从地方调来的干部已经达到了4万多人。规模最大的是3万名退伍军人,以后中央军委又给大庆分配了3000名转业军官,成为大庆石油会战的主力。
除了人员之外还有大量的物资,特别是各种钻探设备。从玉门、新疆等地方石油局到大庆的队伍都是自带设备前来的,到达大庆的各种机械设备车辆有上万台。
石油工业部对会战的部署是:
第一,进行大规模的钻探。
在大庆长垣的构造范围内部署钻探,以求迅速探明长垣内油田的面积和储量。
第二,在已经探明储量的区域内,选择一两块地区打出一批生产试验井,进行油田开采试验。
第三,在大庆构造带的外围继续寻找新油田。
大庆石油会战头两年的核心任务是勘探,迅速探明油田的储量和油田的特性。
会战开始后,45台钻机分布在近5000平方公里的草原上,几万名职工克服了雨季、严寒、材料缺乏、粮食定量不够等等困难,靠着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士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全面完成了大庆油田的勘探工作。
在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的参战职工共完成探井91口,证实了大庆长垣各构造连片大面积含油,确实是个大油田和高产油田。
几万名职工仅用一年零三个月就探明了大庆长垣的储量,又用两年的时间,全面完成了大庆油田的勘探工作。
在重点勘探大庆长垣的同时,从1960年到1963年还对大庆长垣外围进行了普查和钻探。在三年的时间里,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的勘探队伍除了详细勘察大庆长垣,重点详查萨尔图、喇叭甸、杏树岗三个油田的高产区外,还在长垣外围发现了不少新油区,其中包括松花江以南的吉林扶余油田。
大庆石油会战摸索出了一套符合中国特点的勘探方法,在油田勘探的速度与质量上的水平极高。与国外同类油田相比,美国拿下东得克萨斯油田用了9年,苏联拿下罗马什金油田用了3年,而大庆油田从第一口井喷油到探明长垣面积只用了一年零三个月。
从1961年开始根据在勘探中获得的大量、准确的资料数据,进行油田地质储量计算工作,最后正式上报党中央、国务院的地质储量是22.6亿吨。
依靠科学技术开发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的主要特性是:
油层多、油层厚、油层埋藏不深;
油层物理性质好,孔隙度和滲透率都比较理想;
油井产量较高,生产井平均日产在30吨左右。
大庆会战一开始,石油部党组就制定了“边勘探、边开发、边建设”的方针,在全面勘探的同时又开展了油田开发试验工作。
石油开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使石油能够持续从地下涌出需要注水维持油层的压力。但是油田地下的油层多且分布复杂,选择什么样的开发方案既能保持油田高产同时又能回收最多的石油是一个难题。
1960年5月会战领导小组选定萨尔图地区一块22平方公里的油田为生产试验区,开始探索石油开采的方案。
6月扩大试验范围,在东、西过渡带开展不同井网、不同油层、不同开采方式的试验。
9月再度扩大试验区面积,开辟了北一区和南一区,使油田开采试验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
经过近两年的工作,在实践中各项科研取得显著成果的情况下,终于摸索出萨尔图146平方公里油田的开发方案。
1962年5月11日,会战指挥部在大庆召开700人的技术座谈会,对油田开采试验工作进行讨论,正式完成了《萨尔图油田“146”平方公里面积的开发方案报告》。
1963年4月,石油部党组正式批准了这个方案,按这个方案在1963年底建成了500万吨原油产能。
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首车原油外运,到1960年底生原油97万吨,缓解了国家缺油的局面,同时解决了会战资金不足的困难。
到1963年底,大庆油田生产能力达到439.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6%以上,为中国石油自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大庆石油会战的胜利
大庆石油会战自1960年5月开始,至1963年底,历时三年半。
在此期间,会战职工冒严寒、战酷暑,取百家之长,走自己的路,既认真总结我国在玉门、新疆、青海、四川油田勘探的经验,又参考苏联、美国等国勘探大油田的做法,立足大庆油田的实际,坚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闯出了一条高速度、高水平进行油田勘探、开发的道路,取得了丰硕的会战成果。
大庆工人仅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就探明了含油面积860多平方公里,地质储量达22.6亿吨的大油田。
仅用三年半的时间,就开发建设了面积146平方公里、年产油能力达600万吨的原油生产基地,并为国家累计生产原油1166.2万吨,占同期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3%,对实现石油基本自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国家对大庆油田的投资累计7.2亿元,同期大庆油田的财政上缴为10.7亿元,除回收全部投资外,还为国家积累资金达3.5亿元。
三年半的大庆石油会战,打出了中国第一个大油田,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1963年11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周恩来总理在政府报告中宣布:“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所需要的石油,过去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不管是在数量上或者在品种上,都已经基本自给了。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大庆石油会战是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涉及的人员不仅仅是石油工业部调集的几万人,还包括中央各部委、黑龙江省为油田建设提供粮食、修路、供水、供电等各项支援行动的人员。
为大庆石油会战提供钢材、木材和其它设备的企业更是遍布全国,大庆石油会战是一次全国性的大协作。
在全球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中,甚至可以说全球所有国家里,有能力组织如此大规模经济建设活动的国家就没有几个!
相比世界其它国家如印度,他们是否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
答案是否定的,印度从未组织过如此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印度的政府不具备这种组织动员能力。
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建国,但是印度的经济发展速度在任何时期都不如中国,政府无法、无力组织大规模经济建设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需要哪些条件?
印度为什么无法组织如此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
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需要一个强大的领导组织,一个被民众普遍接受的组织,一个将触角渗入社会方方面面的组织。
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需要全民的共识,需要全体人都相信利益分配的公平并愿意为这些经济建设活动贡献自身的力量。
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做到,旧中国就从未组织过如此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
印度同样也做不到,强大的基层组织和平等的利益分配机制都是印度所不具备的,因此他们也就不可能动员起如此强大的力量,因此经济的发展速度永远都无法赶上中国。
参考资料:
1、《中国石油通史-卷三》
2、《余秋里回忆录》
3、《百年石油》
4、《大庆油田建设五十年》
5、《大庆文史资料第一辑:大庆油田的发现》
6、《大庆文史资料第二辑:大庆石油会战》
7、《工业学大庆纪事》
8、《中国石化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