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埔军校百年诞辰说起

从黄埔军校百年诞辰说起

——读史随记3: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真正密码在哪里?

2024-06-16

 

今年的6月16号是黄埔军校建立100周年纪念日。

位于长洲岛上的军校旧址应该格外热闹,想必当年的黄埔军人,那些时代风云人物的后裔一定是会到此缅怀先人功勋的。

毕竟百年沧桑巨变,必然引发太多的感慨!

尽管当年建在现广州市长洲岛上的军校旧址已在抗战中被日军飞机炸毁,现在的纪念园区是在原地恢复性重建起来的。不过今天广州有阵雨,不知是否会对纪念活动带来诸多的不便。

黄埔军校建立初始的正式名称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担任第一任党代表。当时军校正门张贴的对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孙逸仙夫妇出席了首届开学典型并发表了以“不怕死”为主题的演讲。

随后黄埔军校曾先后使用过中央政治军事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的校名。包括自第六期起开始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分校,军校在大陆共办了23期。后迁往台湾,曰“凤山军校”。

校歌的歌词是: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

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

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提到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必然就会涉及到黄埔军校的历史。

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

第一,1921年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尤其是长江以南的我国南方地区真正形成重大政治影响是在大革命时期,即在国共合作背景下,这场国民革命的高潮时期,也就是在北伐战争开始的前后。

中国南方也成为十年土地革命的主要发源地和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地。新生的中国工农红军在此经历了从初创最终发展成为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开展中国苏维埃运动的核心力量。创建红军的三大主力,即第一、第二、第四三个方面军的源头,即当时称之为“三大暴动”的秋收起义,湘鄂西起义、黄麻起义都发生在这个历史时期。

第二,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输送了大量重要军政干部。

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即1924年5月至1926年11月开学的前五期的毕业生分别是645、449、1233、1654、2418人,共4745人,这批军事人才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除早期在两次东征中牺牲的五百多人军校生外,幸存的一期生和四期生在随后的中国历史上展露头脚的最多。

军校在1924年举办了三期,其中第一期共录取了470人(正取生350人,备取生120人),包括在校入党的中共党员有120多人1)。从第五期起按兵种从单一的步科建全为步炮工缁和政治五科。

500

(一)毕业于黄埔军校、在革命胜利之前就已牺牲的中共著名军事将领有:北伐时期,叶挺独立曹渊营长、“黄埔三杰”蒋先云团长。土地革命时期,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井冈山红四军参谋长王尔琢、红军军长伍中豪、黄公略、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陈毅安、朱云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周逸群、红三军军长段德昌,红四方面军重要将领曾中生、许继慎、蔡申熙、徐彦刚、周维炯,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陕北红军创始人刘志丹等。抗战时期,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中将参议宣侠父等。

(二)新中国建立后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授勋时

曾在黄埔军校任教和学习过的将帅,包括十位元帅中的四位,其中聂荣臻、叶剑英担任过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和战术教官,林彪、徐向前分别是第四期与第一期毕业生。在十位大将中有陈赓(一期)、罗瑞卿(武汉分校)、许光达(五期炮兵科);“第一上将”萧克(宪兵教练所)和张宗逊、周士第、宋时轮、郭化若、陈伯钧、杨至成、陈奇涵、郭天民、唐天际和起义将领陈明仁等上将;还有阎揆要、王诤、彭明治等中将。

(三)经过抗日战争到了内战时期,当时国民党军的主要职务大都由中央军系统黄埔军校师生担任。

如南京国民政府第二任国防部长何应钦(总教官)、国防部首任参谋总长陈诚(特别官佐)、顾祝同(战术教官兼管理部代主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刘峙(战术教官/校本部参谋处科长),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主任胡宗南(一期),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长官、徐州“剿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一期),山东省主席兼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三期),陆军总司令关麟征(一期)、海军总司令桂永清(一期),蒋的侍卫长俞济时(一期)和郝柏村(十五期)。

还有国防部厅长蔡文治(作战)、郑介民(情报),特业局长邓文仪(政工)、毛人凤(保密)、唐纵(警政总局)。

战区副职:郑洞国、范汉杰、宋希濂、李延年、李仙洲、李默庵,小蒋时期的王升(总政战主任)、彭孟缉(台湾警备总司令);

兵团司令(整编军长)陈明仁、廖耀湘、侯镜如,李文,邱清泉、胡琏、黄维、李弥、孙元良、王敬久,刘戡、董钊、李铁军,黄杰、钟彬等;军长(整编师长)郑庭笈、阙汉骞、曾泽生,陈大庆、黄翔、林伟俦、罗奇,张灵甫、杨伯涛、高魁元、刘安祺、陈颐鼎,张耀明、廖昂,赵子立、覃异之等等。

还有在抗战时期牺牲的民族英雄戴安澜(师长)、黄梅兴(旅长)、谢晋元(团附)、姚子青(营长)等。

在护法战争失败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的新起点就是在新三民主义基础上,通过建立黄埔军校而建立国民党的党军,从而以武力统一中国,由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国民党是先建军而后建国的,尽管孙中山在此之前已经在建立广东根据地时开设了大元帅府。他“奔波一世,而中国还是如此者,最大的原因还在于他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2)。从历史角度上讲,国民党的“党军”是由苏联援建的黄埔军校师生编成的学生军,随后创立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对军事人才的培养与争夺自然也就成为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自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随后两年间从二次北伐,经1929年张学良东北“易帜”事件,到蒋冯阎桂中原大战而在形式上统一了全中国。

当然,在此前后的蒋介石也是言必称革命的,小蒋也是要建设新中国的。但是他的“国民革命”最终却演变成为“四大家族”盘剥中国人民的反对独裁政权。这与我们所说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人民革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可以讲,这是蒋中正个人的“龙兴之地”。通过对这三千黄埔学生的培养、运用和控制,他建立了一支真正属于国民党的正规军和全国政权,并由此改写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

因此,黄埔军校对蒋介石具有特殊的意义。建都南京后,蒋住在黄浦路甚至其官邸就设在中央军校内。校长,也因此变成了后进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对之表示亲近的一种特殊尊称,从解放后公开发表的大量照片上就能充分证明这一点。

中国历史上大办军校起于清末民国之初。

其中最著名的是保定军官学校。现在所说的保定军官学校培养的是部队初级带兵官,正式名称是陆军军官学校。

也许,大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北洋政府在位于当时中国首都北京附近的保定地区建立的军事学校,不仅只有保定军官学校这一所而是同时建有多达十余所,其中包括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北洋陆军参谋学堂、北洋陆军测绘学堂、北洋陆军师范学堂、北洋陆军马医学堂、北洋陆军军械学堂、北洋陆军经理学堂、北洋陆军宪兵学堂等,只是随后将学堂改称学校(3)。

如吴佩孚就毕业于北洋测绘学堂、李济深毕业于军知府军官学堂、陈调元毕业于保定参谋学堂、……而白崇禧、傅作义、包括陈诚和何基沣、张克侠却是保定军校的正牌毕业生,分别毕业于三期、五期和九期(4)。因此,蒋某人也是保定军官学校肄业生的说法这是不对的,事实上蒋就读的是保定速成学堂,其前身是通国陆军速成学堂。

事实上,在孙中山的“五权宪法”中对于国家的治理,就需要经过军政、训政和宪政三个阶段。事实上,在北洋军阀时期(1911~1927),谁控制了军队,谁就能够打下地盘并在当地拥有最大的发言权,这就是其间不断发生军阀混战的根源。而其源头就出在清末编练并创建新建陆军六镇的袁项城“驾崩”之后,其建立的北洋军队失去能够控制全国军队和国家全局的最高统帅之际。

因此,要武力统一中国,结束军阀混战建立新中国,就必须有一支完全不同于旧军队而属于中国国民党的党军,这就是孙中山之所以建立黄埔军校的初衷!

在随后的两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而在中国人民革命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样一个主基调。在这场关系到中国命运的历史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工农红军、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四军人民解放军最终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最终打败了蒋介石领导下名曰国民革命军的国民党军队,建立了崭新社会制度基础上的新中国。

大陆黄埔同学会副会长陈知庶少将(陈赓之子)说,黄埔军校的建立,对两党都意义重大。他希望两岸青年都要以史为鉴,珍爱和平,面向未来,致力于祖国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

今天,我们纪念黄埔军校建立100周年的基本原因,就在于此!

                                    初稿写于2024年6月16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