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香港,做乜?

作者:張志剛,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

500

移居香港,一是过去就可以更好,一是有个期待,过去挨下拼下可能可以更好。反过来说,香港要留下人,也得提供更多这样的机会。

500

香港發展論壇在今年四月舉辦了一個以《拼經濟,如何拼》為題的研討會,反應非常熱烈,所以在六月二十八日再主辦一場,個人也有參與其中。

其實過去一年多,個人在本欄也曾從不同角度去探討香港人口的結構問題,個人也一再指出,香港的人口總數停滯不前,如果集中在和香港經濟活動有直接關係的常住人口,基本上增長非常輕微,而勞動人口和高峰時比較,也下跌了約二十萬。

因為當時已經有深入分析,在此不再重複。

而在兩場研討會出席的講者嘉賓,幾乎都是眾口一詞,認為香港的人口結構,尤其是人口老化是嚴重威脅香港發展,要解決這個問題,香港的經濟才有出路。

個人的觀點,是認為人口結構和人口老化都是問題,但卻不是問題的核心,最多只是核心問題的一些表象或者結果。

影響香港人口構成的因素,基本上都是教科書上的知識,不必一一詳細分析。

500

香港的出生率低,是人盡皆知,和新加坡相比,在長時間的趨勢而言,其實都是難兄難弟,但新加坡人口突飛猛進,香港卻是停滯不前,其分別在於移入人口的大幅差距。

個人在人事聘用顧問機構工作有年,對回歸前的工作簽證有一定認識,港英政府的基本政策,是集中保護勞工,尤其是非技術勞工,商業專才,基本上是來者不拒。

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尤其是跨國企業,為員工申請工作簽證,通過一定程序,之後都是順利放行。

至於對勞工的保障,相信是基於政治和社會穩定的考慮,但也有一定的彈性和例外,不受保護的就是本地「嫲姐」。

在香港工作的外籍家庭傭工高達三十多萬。

以及在特殊的情況下,例如興建新機場的玫瑰園計劃,都可以特別輸入該項目所需要的工人。

而回歸之後,除了英國國民失去在香港工作的當然權利之外,其他變化不大,而近年甚至越變越鬆。

大家參考一下附表,就可以理解到,目前有多少個輸入人才的計劃,而最近推出的「高才通」計劃,其申請的快捷簡便,有人形容和「網購」差不多。

500

從那些輸入人才計劃的安排來看,其門檻已經很低很低,用一個水壩來形容。

進水的洞口已經開了很多,就算不計算「高才通」,也有相當多的計劃,個人甚至認為,那些參加「高才通」來港的人士,就算不以這個計劃申請,以他們的條件,其它幾項計劃,都應該可以符合資格。

分別主要在一點,其他原有計劃,都是以就業為基礎,申請人先找到工作,再向入境處申請。

而在香港攻讀大學的內地生,也需要找到工作,因為是剛剛畢業,就給予一個兩年找工作的時間,但最後還是要以在港取得的就業機會,才有機會成為香港永久居民。

以這樣「多種類,低要求」的輸入人才計劃,為何仍是無法吸引大量人才移入,這才是我們必須深思的問題。

個人請教過一位長期關注內地生留港情況的「港漂」,他在經長時間觀察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內地學生在畢業之後,留在香港發展的人數越來越少。

近年的情況,大概只有一半畢業生留下,求學和工作年數達到申請永久居民的七年門檻的數目,大概只有兩成。

500

但就算有大約兩成,這些畢業生也不一定馬上申請永久居民,因為他們是華籍人士,只須居住滿七年,他們可以在往後任何時間申請永居,這就等於一份永不過期失效的「期權」,他們可以在取得這個「期權」之後回到原居地工作生活,申請永居之決定,可以謀定而後動。

就算一些內地生取得永久居留權,之後也可以選擇回內地工作生活,所以留港工作生活的內地畢業生人數,一定不足兩成。

個人用內地畢業生這個例子,其實是想說明一個問題,就是這些和香港已經有一定聯繫的畢業生,為什麼只有兩成左右留在香港?

這批畢業生的選擇,其實某程度反映了其他內地人才在選擇是否來港時面對的問題:他們來港留港,為乜?做乜?

這些內地人士來港留港,基本上是要發展事業,也就是要尋找工作。

香港的生活水準,長期居於全球前三名,如果沒有一份合適的工作,他們實在不能留在香港。

唐朝詩人白居易曾形容「長安居,大不易」,香港居,更不易!

一個畢業生,如果沒有一份月薪兩萬以上的工作,那根本無法生活。

如果建議一年輸入十萬個三個成員的小家庭來港,維持一家三口中產小家庭的生活,起碼也要十萬元收入,月薪十萬的荀工,去邊度搵?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