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明白央视、体坛周报这些乒乓球专业记者为什么发言如此谨慎了”

体育博主@贺晓龙:

我终于明白央视、体坛周报这些乒乓球专业记者为什么发言如此谨慎了。他们一般是只传达信息,不发表观点,只要一评论,就被冲得一塌糊涂,说什么话,都有网友不依不饶。李武军,报道乒乓球至少二十多年了吧,都被逼得评论区不能开了。

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经常能在报刊杂志上读到乒乓球相关的评论,分析国外主要对手的技术特点、发展动态,中国运动员的应对策略、训练情况、打法改进等等。这些现在都看不到了。

现在教练员运动员接受采访也是片汤话居多,以表态度表决心为主。

我记得1996年在西安建国饭店采访刘国梁和孔令辉,他俩住一个房间,采访本来就是我的弱项,孔令辉也不是话匣子,聊着聊着就冷场了,我俩大眼瞪小眼,沉默无语,空气安静了足足几分钟。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聊到了一些相对专业话题,比如,当时大家都认为孔令辉非常全面均衡但优势不突出,孔令辉就说乒乓球运动员就是这样,技术特点过于鲜明必然不全面,发展均衡全面必然缺少突出项。

房间另一头我同事与刘国梁聊得更深,俩人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张燮林徐寅生的打法放在现在会是一种什么情况?”

再看看现在,不仅有了互联网,还有了智能手机,本来信息大爆炸,然而我想看一些相对专业一些的乒乓球分析都找不到。

可能现在的受众粉丝不需要这些,没有市场需求就没有输入产出。关键现在可怕的是,有一些粉丝自己制订出了一套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提我们家谁谁谁的时候就不能提其他人,提其他人的时候就不能提我们家谁谁谁”,要求之苛刻,令人发指,乾隆搞了半辈子文字狱,都要望尘莫及。

中国对体育方面的新闻尺度放得非常开,我这么多年收到最多的宣传指令,也不过是国足关键战役前要求新闻报道以鼓励为主,但最后基本还是以批评为主。

所以一些乒乓球粉丝让我大开眼界,居然给表扬赞美提出了种种设定要求,提起某位运动员只能夸,夸的同时还不能夸其他运动员,而且要狠狠地夸,用力地夸,夸出宇宙天际去,语气措辞必须斩钉截铁。慈禧太后的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