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车运豆油“事件背后的媒体和网络舆论场

互联网舆论场,情绪还是最容易传播的

 

1

关于“罐车运豆油”这件事,我之前写了两篇文章:

如何治理罐车运输乱象?

这次油罐车未清洗直接运送大豆油,简单先写几句话。

之前,我自己特别奇怪的事情就是,新京报做了这么详细的调查,为啥就是完全没提到这些豆油买家的信息。毕竟按照新京报的报道,买豆油是到场自提模式,罐车是买家雇佣的。现在技术这么发达,买家的信息不可能调查不出来。当时只是很奇怪,不知道为啥不去查买家。

后来,网络上看到新京报调查的视频截图,里面的运输单据里面是有买家的信息的:

收货单位是河北物流集团金属XX有限公司。

500

查询了一下,公司全名应该是河北物流集团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一家金属材料公司买几十吨大豆油干嘛?员工食堂也用不了几十吨大豆油呀。

又查了一下,大豆油虽然是食用油,但也有工业用途,比如可以做金属切削的切削液,也有一些其他用途:

500

500

500

一家金属材料公司,买大豆油,应该也存在一点用于工业用途的可能吧。

这下子更麻烦了。本来我觉得学习FDA,明确卖家有义务检查车辆,必须是食用油运输专用罐车才给装货,如果装错了,就惩罚卖家,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但现在大豆油的买家,不仅仅包括食物油用途,还包括用做润滑油的.......

如果一个买家说是工业用油,要用工业罐车装,卖家给不给装车呢?卖家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买家的说法是否属实。要是买家说是工业用油,然后买到手,又偷偷的当成食物油转售,这咋办呢?监管只管中储粮这样的卖家,肯定是不够的。

事情比想象的还复杂。

现在,我理解新京报为啥不提买家了,如果把河北物流集团金属材料公司这个名字点出来,会削弱文章的效果。那么,其他的买家又是什么样的公司呢?

B站有一位up主,用卡车轨迹app 找到了其中一辆车的轨迹来源,梳理了可能的接货方。

500

我没下载这个app,没有验证数据准确性。假设这个信息是准确的,里面涉及到的卸货企业,最知名的是一家著名的粮油外资企业。

问题油的买家并不难查,但为啥新京报不提呢?没有中储粮这样的知名国企央企,就不提了吗?为啥报道中不提?这我就不知道了。可能是国企央企好欺负,外企会起诉比较狠吧。

现在国务院直接组建调查组调查,希望后面的调查能有一个说法。

我对媒体的要求和期待很低。为了达到目的,对素材选择性陈述是媒体的基本操作,也不算造谣,也不想批评什么。

2

新京报的报道有瑕疵,但总体上,只是素材选择性陈述,整体文章还是事实为主,没造谣,没有夸大煽情,文章本身还可以的。

500

问题是,这篇文章是7月2日早上7点发的,没大火。几天后,7月6日中午12点中储粮发布大检查公告,才引发舆论关注,这个事件才火起来。

500

网络舆论场上,国企央企有原罪,出点事儿就是集火攻击对象。7月7日开始,网络上出现大量情绪化的言论,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有些文章,连中储粮是问题油的买家还是卖家都搞不清楚,有问题的是散油还是包装油都搞不清楚,罐车不是中储粮的都搞不清楚,直接把问题油扣到中储粮的食用油品牌金鼎上。

这些文章的作者,有些是心里比谁都清楚,只是装糊涂而已。

网络舆论场的规律,只有情绪才能火,只有谣言才能得到广泛传播。《新京报》是个传统媒体,还是有很多约束的。传统媒体还不太敢造谣,就不容易火。需要自媒体来找准情绪点,煽动情绪。

程苓峰最近有一篇文章。《俞敏洪走不出这场时代的追尾》写得很好:

大清的文字狱,今天借尸还魂,裁判权落到吃饱饭没事干的一帮闲人手里。

......只有这样,战斗才有正义性,因为战斗必须要有假想敌。只有一场接一场的战斗,才能把忧虑填满,你看,我没放弃......他们都有着同样的运作方式,就是组织起来,各自分工,有流程,有各种角色,敢花钱,树立假想敌,去斗争。

扮演受害者,激发保护欲,是今天互联网上一个非常有效的人设,变现能力也很强。反体制是另一个有效的情绪煽动点。

所以这次,最先火起来的文章,就是关于记者的: 新京报记者危险了,我有点担心新京报记者,新京报一次得罪五个大佬。

其实,火不火也是偶然。也许中储粮不发那个大检查的公告,这件事说不定也就过去了。

现在,里面又出现了一家外资企业,还是责任更大的问题油的买方(可能的分销商)。于是,网友们分成两派,一派喷国企,一派喷外企,吵的不亦乐乎。

其实外企国企关我屁事,我关心的是到底该买谁的油。

3

这件事情引发如此大的舆情,总体上还是件好事。谁的责任最大。在监管规则没划清责任的情况下,我的观点是:罐车的雇主(可能是买家也可能是卖家)大于 承运方(罐车)大于 卖家 大于 买家。(如果罐车是买家雇佣的,就是买家主责)

不管卖家,承运人,分销商(买家)责任如何划分,目前的监管规定,确实是有漏洞的。责任划分是不清晰的。改进空间是有的。所以,新京报的报道,舆情爆发,并不是坏事。

至于有很多发谣言煽情绪带节奏的,网络上啥时候少带节奏的人了?带就带呗,能怎样?又不是第一次了。有些人推墙,推了这么多年不也没推动,也不用杞人忧天。

这次事件,新京报的调查也有瑕疵,监管和企业都也有问题。所以,和很多事件一样,现在变成了两边互喷,一边喷无良妓者,揭露《新京报》的“历史劣迹”,喷外企;另一边集火中储粮央企原罪,要求刑事追责中储粮。啥事都变成两派互喷的战争,每一边都义愤填膺,每一边都正义感满满。

有些无奈,但也已经习惯了。这就是舆论场吧。全世界其他国家,也差不多,左派右派喷得不亦乐乎。过几天,又会有新的热点,新的战场。

舆情闹得怎么大,按中国体制的一贯做法,会有更高层级的调查,会有更多的披露。现在,国务院组建调查组彻查。很好,我们就拭目以待等结果吧。这件事情,需要彻查一下。

不管结果如何,食品安全总会变进步一些。也算是件好事。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很多人也认为中国的奶业会彻底崩盘,结果不是崩盘,而是凤凰涅槃。能不能买油?我还会继续买大品牌的油,但调查结果出来前,我自己会先排除金龙鱼。倒不是因为金龙鱼的油有多大风险,而是比较一下金龙鱼的三个声明,很明显,金龙鱼的声明明显说谎了。

至于那些觉得天崩地裂,国将不国,所有的食用油都没法吃了。说什么要自己买榨油机榨油,买猪肥肉炸油。没问题,我举双手支持他们的行为。不过,还是肉身出国,不再吃任何中国食品,更加彻底。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