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女圆桌会:“关系”不是只有性关系
文:阿水,慧敏,玉崽,阿想
(本文为多人合作产品,赞赏及一切相关收入由四位作者平分。)
慧敏:
前两天我把《三女圆桌会:关于多人关系的内外探索》分享给一些朋友,结果好几个人光看标题就想到了“多人间的开放式性关系”,这让我略感惊讶,经过仔细问询才发现,产生这样联想的人都是对当下的情感与身体生活都感到不够满意的人。
更具体地,一个朋友说,她的伴侣其实是不够爱她,却想用“开放式关系”、“人需要互相尊重”来为自己事实上的不忠开脱。想同时享有两个女人的好处,却连介绍两个女孩互相认识都不愿意(这两个女孩都并不是很“铁”的直女,互相认识之后互相看对眼,把那个人挤出去倒是挺有可能)。
更要命的是,那个人对她讲“你要尊重我”的时候,竟然还引用了我的某个观点!这导致女孩更加自我怀疑,以为自己是“占有欲太强”、“不够大度”、“不够开放”、“不够自由/独立”……
但最大的问题明明是不信任与刻意欺骗:男方出轨在先,被发现了出轨的痕迹,才搬出这套说辞来。
我回应她说,首先我对“出轨”本身是零容忍,在“多人身体关系”这个事情上,我的观念是“理论上可行”,但实践上是非常谨慎的。如果有人明示暗示要与我发生什么,我会直白地说:“那你与我的伴侣也要发展起来非常好的二人关系,如果我们三人之间两两都有了足够强的情感基础,建立了非常牢靠的信任,同时在生活细节诸多方面都进行了足够多的讨论,那么,我可以接受身体上的坦诚相待”。(事实上我确实曾经用这样的说法吓退过一些人。)
如果未来我的生活发生了那样的变化,我想,上述依然会是“三人复杂关系”的重要前提。我的伴侣也很认同我的说法。
推荐阅读: 写给“占有欲”的赞歌
阿水:
想要实践开放式关系起码要搞明白爱是什么吧,可能说不上“大部分”,但至少有50%的情侣关系都是在稀里糊涂地交往,稀里糊涂地结婚,我把这种情侣关系称为“可以发生性关系的吃饭搭子”。在很多很多人都搞不清爱是什么、如何去爱、什么是被爱的状况下,提倡多人的开放式性关系(尤其是男性),只是冠冕堂皇地为自己的不爱和不负责找一个借口,顶着开放式关系的名义乱搞。
开放式关系指代什么呢?是多人坦诚地开展性行为,还是彼此相互了解相互爱,超越了二人关系达成了多人关系?如果是前者的话很简单,找不反对多人性关系的炮友就行了,甚至比认真谈一段恋爱更简单。如果是后者的话,我很难想象这种关系真的存在,如果有了解相关情况的朋友,欢迎写出来一起交流。
我又百度了一下,它把开放式关系定义为双方坦诚相待,任一方都有在对方知情并许可的前提下与第三者发生亲密关系的自由。谷歌的定义则是表示伴侣之间存在主要情感和亲密关系的关系,伴侣至少同意与他人发生性或情感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这两种定义还是非常不一样的,很明显在后者的开放式关系中是分主次关系的,始终有两个人是“主要亲密”。如果是这样的话,open relationship好像很难达到和谐,这是一段不平等的关系,哪怕彼此都心知肚明是什么情况,也无法避免必定有一个人被忽视。
我把谷歌的定义理解为:首先要保证彼此双方是最主要的,其次允许有次要关系的存在,这些次要关系也许是因为意外,也许是因为爱有千万种可能性。但我还是无法接受如果有一天伴侣对我说:“我想和某某女生发生性关系,因为她有一些你没有的性吸引力,我想要尝试一下,但我还是爱你的。”,我不相信男性能实现什么单纯地“身体出轨”,他总不能在和另一个女性做爱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是自己老婆吧,如果他想的是自己老婆,这个和非自己老婆的性关系怎么能进行下去呢?我也没法接受伴侣说:“除了你我没和别人谈过恋爱,我想和别人短暂地恋爱一下看看是什么感觉。”,如果是这样的话,只能说明他不够爱我呀!
阿想:
关于开放式关系这个词,我第一次听到是在电影《被光抓走的人》。里面黄渤出演一个已婚男老师,他和妻子已经有一个读中学的女儿了。忽然有一天,很多人离奇消失,据说相爱的人都不见了,但他和他老婆被剩下了。黄渤的学校里有个年轻漂亮的女老师,这个女老师很喜欢黄渤,终于有一天鼓足勇气约他去酒店,黄渤去赴约了,但最终拒绝了发生性关系。结束后他回到家,跟妻子一起在厨房做热气腾腾的饭,这个场景现在还印刻在我脑海里,是我对家庭的向往之一。好吧,影片最后提出了开放式关系,我没看懂这块儿。如果问我对开放式关系有什么向往的话,性可能是忽略不计的,我更在乎大家一起创造出来的环境,像团体咨询一样彼此之间看见,又像大家庭一样把一些小家庭粘合起来,就是一个大圈圈把更亲密的小圈圈包进来。每个人都可以互相信任,分享,表达,爱。但如果加入性,似乎就复杂太多,严重担心陷入无节制的性享乐,大家一起腐坏。
玉崽:
看到慧敏举例的那个人(指引用你的观点的那个男人),我感觉很荒缪,男人真的很会断章取义为自己辩护,非常具有欺骗性地筛选相关事实,并拿权威名词为自己论证的合法性背书,达到引导女性自我怀疑的效果,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男性表达。所以我在这方面总是和女孩说:你的感受是对的,是完全正当合理的,咱们要对自己诚实,不要欺骗自己。去相信和尊重自己的经历和感觉。告诉男性:女性是有自尊的!你绝不能践踏。
关于慧敏说的多人性关系的实践,其实我想到的多人更多的是朋友啦,我想有很多很多朋友,朋友之间互相认识啥的。但如果是性关系,我也是理论上可行,现实非常谨慎。唯一能确定的是,我的行为全遵循自己的良心尺度,我要看自己爱不爱现在的伴侣,伴侣对我的态度等等,我不允许某种东西凌驾于我的意志之上。而且不懂人为什么会产生管理别人身体,或者拥有支配别人身体的权利的这种错觉。对方在别的地方使用了自己的身体,就觉得自己有权利谴责“你竟然背叛了我”。这究竟是为什么?允许或不允许,控制别人的感情和欲望,这种契约多么不自由啊,越听越觉得无法遵守。所以我不会要求伴侣给自己报备,因为我没有权力控制别人的身体。
水水说的好对啊!天啦越看越喜欢。就是要懂爱才能更好行动嘛,不过“性不是爱”,宝宝我不是对你进行说教嗷,只是说这是个很大的议题,强行简化没有任何好处,这其中包括,性、爱、婚姻、身体、性自由、性解放等等的东西。不仅仅是那么简单的哦。白话来说是,爱一个人不一定非得跟他做爱,而跟一个人做爱也不一定非得是喜欢他才做的。没有爱也能做爱,而且可以同时爱两个人。关于身体可以理解为身体是我们从出生遇到的第一个它者,我们与身体的关系也是一个很复杂宏大的命题,比如我想起床,但是太困了起不来。这就是一种矛盾。我需要靠坚定的意志去让我的身体做出行动。关于性这方面,我推荐宝宝们看性教育的内容~
但同时,就像水水说的那样,我们不接受任何以伤害他人利益为前提的所谓的“自由”,这种“自由”是自由的反义词,是有区别的。比如,如果我的伴侣跟我讲,ta想和别人做爱/一起做爱,其表达方式使我感觉到侮辱、轻蔑、不尊重,和他对问题的逃避,那我不能接受。我无法忍受一个不善良的人为自己的恶行与恶性强行辩护。
阿想宝的也是我担心的呢,我们要的是高质量的性,而不是想和谁做就和谁做的“自由”,那种朝向腐败的关系怎么想都让人惊悚吧。
慧敏:
阿想举的例子中的夫妻像是印证了阿水水说的“吃饭搭子”了,两人本来就不相爱,没有“互相看见”,不懂得该怎样交流也不知道自己生命的出路在哪里,所以才用“开放式关系”来摆烂而已。
阿水水搜索到的“开放式关系”似乎无论如何都是以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制为前提的,如果不以这个为前提,我想到了身体关系的更多可能性:
1.有社区、无婚姻的全开放关系
我想到的一种健康的开放式关系是像摩梭部落中的男女关系:不结婚,父亲完全不用为后代负责,男女互相喜欢就约会,不喜欢就简单地一拍两散,反正每个人都拥有不基于性缘的稳固而足够让人有安全感的社会支持系统。
对这个略作调整的话,这种关系也可以是:以女性/母亲为核心构建大家庭,父亲可有可无,但孩子只属于母亲及母亲的支持者,在法律上与父亲无关,男性主要通过与母亲们建立并维系亲情/类亲情关系来拥有与自己有关的下一代。
2.有社区、有婚姻的半开放关系
《凯列班与女巫》中提到了某个美洲部落,这个部落算是半公有制,虽然有婚姻,但妻子不属于丈夫而是属于自己,孩子不属于父母而是属于整个部落,女人可以尊重自己的意愿与伴侣之外的人发生身体关系,之后生育的后代名义上属于母亲及母亲的丈夫,但就像那个台湾电视剧的名字所说的那样,“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因为没有私有制、没有分配不公、没有攀比、没有父权制的“男性气质”的洗脑,每个人都拥有整个村落的支持,所以抚养着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的男人们并不会感到失衡。
3.有社区的封闭式二人关系
这是对许多已经接受了婚姻文化浸淫的人们接受起来最容易的生活方式。
目前我与伴侣及我们的好朋友/新家人共处一个屋檐下,这个“第三人”仅仅是暂时单身,最终理想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四个人结成两对伴侣共处一个屋檐之下,当然,如果可以有更大的空间,几家互相信任的原子家庭住在一起也是好的,做饭洗衣等许多家务可以轮流做,衣服、日用品、生活技能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共享,任何人想找说话的时候,一小群人中至少会有一个刚好有时间陪伴自己,在这样的大家庭的支持下,就算自己的枕边人出了意外,人也不会感到自己的生命失去了顶梁柱。
电影《安东尼娅家族》(Antonia, 1995)中的多对伴侣关系就是如此,不管二人关系是好是坏,“家族”都保护着所有人,为所有人兜底。
4.有社区的封闭式多人关系
我喜欢简单的活法。如果非要复杂化的话,我能接受的多人复杂关系大概是这样的“封闭式多人关系”:每个人都拥有一整个社区的支持,在此基础之上与二、三人组建非传统小家庭,在这个家庭内部,所有人要么都是同一性别,要么都是泛性恋,两两之间都有强烈的情感联结与身体吸引。(如果把“拒绝传统性别与性向定义”也当成一种“性别”的话,“都是泛性恋”也可以在广义上属于“性别相同”了)
这样的比原子家庭略大的小家庭在操作上略有难度,但如果真的所有人都有足够强的自信、足够成熟,那么,这样的家庭也可以是非常健康的。
另外,虽然比例不大,但这世界上确实存在无性恋者(asexual)与无浪漫倾向者(aromantic),存在一些即使拥有选择也喜欢孤枕而眠的人,对于这些人来说,亲情与友情也可以让人有足够的安全感。如果是一对性缘伴侣与一个独身者建立身体关系简单的三人家庭,那么,这个关系也可以是健康的。
5.无社区的关系
如果没有足够的社区支持,任何关系带来的支持力都是有限的。我非常认同阿水水说的“(三人关系中)无法避免有一个人被忽视”。我想到一个并非真实的三人和谐相处的案例是美剧《Sense8》中的男同Lito、Hernando与其女性密友Daniela,但这关系并不“平”:正如阿水水所说,里面的两位男性是“更亲密”的。那个剧的折中方式是,将Daniela写成一个“喜欢通过旁观男男互动获得快感”的人,这样的人即使存在,我想,至少也是“非典型”的。另外,这个剧也展现了一小群年轻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演变,所以其实也算是“有社区”的关系。
根据目前我对现实生活中认识的几位不想单身、缺少朋友却选择用“开放式关系”来缓解孤独感的人(有男有女)的了解,这些人的共性都是暂时缺乏安全感,缺乏爱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也因此缺乏爱人的能力(又想到阿水的第一句“起码要搞明白爱是什么”了),并没有在任何人身上真的感受到足够好的“爱”与“安全”,没有能力设身处地地关心任何人、心疼任何人,因此没有办法发自内心地向任何人许下承诺,才会误把“身体欲望”当成是“爱”,再将自己的空虚包裹上“理性”的“高贵”外衣,假借“理性”之名来掩盖自己“暂时缺乏感受爱的能力”的事实。——根据阿水上面分析的对“开放式关系”的定义,显然所有的“第三者”都遭遇了明显的工具化,是“二人亲密关系”中的“非存在”。
对于阿想与玉崽设想的“娱乐至死”或“无节制的性享乐”,我想到的是人们对于“愉悦感”的恐惧。事实上,摩梭社会伦理给予个体的最大支持是“尊重”:如果你喜欢单身,不会有人说你,如果你想每天与不同的人约会,也是被接纳的。当所有人都没有道德压力,我们会发现人的“个体差异”之巨大:什么样的人都存在。但如果所有人都真正追随自己的身体欲望而非自己在别人眼中的评价,我们将发现,喜欢大量复杂性爱的人就算存在,总量也不会有多大。
我自己在20岁前也曾误以为自己有“性瘾”,似乎对方只要略微“看对眼”就可以共度云雨了,但随着我个人的生活质量变得越来越好,我发现我对于床伴的期待在水涨船高,同时,我对性的好奇越来越小,也越来越不期待性行为带来体验之外的任何附加价值,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是越来越享受(拥有社区支持的前提下的)封闭式二人关系的。
推荐阅读: “开放式社区”的理论与实践初探
阿水:
不太认同“性不是爱”这个观点,性不等于爱,但一定与爱有关。
你可以把它称作爱,也可以称作某种化学反应,某些吸引你的点,或者称为喜欢,又或者是某种联结,这些在我这里都被统称于“爱”,如果没有这些原因是没法和人做爱的。不过我也要说我不懂男人,我只了解我自己。
《神圣的欢爱》这本书中提到过:
“其实,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性欲不是产生于我们的生殖器官,而是产生于我们的大脑。在老鼠身上做的实验也表明,用电流刺激大脑的某一个区域,可在对生殖器官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直接导致勃起和(或)射精。不仅是科学研究,就连日常生活的经验和观察也能证明这一点。我们知道,性画片、甚至性想像都能撩起人的性欲。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在性上被某人所吸引,不管有多少个体差异,主要还是因为人们大脑中的某个部位发生了作用。我们如何解释人的性冲动或情感骚动,以及我们接下来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主要取决于我们学会的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而不是什么天生的或机械的肉体冲动或‘本能’”。
我曾经就是慧敏描述的这类人:不想单身、缺少朋友却选择用“开放式关系”来缓解孤独感。只是我当时把自己的行为称为乱约炮,不认为是开放式关系。那时候我也是20岁,像20岁的慧敏一样,“略微看对眼就能共度云雨”,这个略微看对眼就是一些些情感的联结,并不是他生殖器很大我就会和他发生性关系了,这个性吸引力只能停留在“吸引”方面,如果我不喜欢他还是不会和他发生性关系。当时的我为了想得到爱、得到亲昵的拥抱、抚摸、关怀,为了想要做事情有人陪,想要得到“你好美,你好性感”的称赞,觉得“那我和他发生性关系也没关系,这是一种交换”。后来停止这种和多人同时发展性关系的高风险行为是因为我遇到了一个可以去爱的约炮对象,我们在第一次尝试性关系后彼此都感觉很好,在这个时候反而没那么急着做爱了,我们慢慢确定了恋爱关系(不过经历了两年也拉倒了)。
我总能确信被现在这位伴侣爱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点就是,我们只是互相看着,我不知道他从我的眼里看到了什么,但我看到他眼睛闪着光,看到他的柔情,看到他因为很少眨眼显得格外真诚,看到他眼眸中的我,我们只是互相看着,仅仅看着彼此就有了生理反应。
慧敏提出的关于身体关系的可能性让我感到,当代女性真的在创造神话!不同于他们的定义和选择,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状态、伙伴关系,他们的定义是从过往几千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经验得来的,我们的定义是从我们真实活着、爱着的体验得来的,如果有更多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想法,和我们产生共鸣,把这个圈子扩大化,真的能成为一个非常有支持力的社区,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家都更能感到舒适吧!!
阿想:
看到阿水说因为很少眨眼,显得真诚,我又想到了自己男友交流时眼睛总是飘忽不定的转动,我提出过这让人感到不真诚,但他好像是一种习惯,也改不了。只有他注视着我的时候目光不会漂移,才能感觉到柔情。我也更倾向于性以爱为前提。无法想象没有爱的性,当我心里排斥男朋友时身体也会极其抵触任何接触,更无法谈做爱了。所以在我这里,性和爱无法隔离开。
关于对愉悦感的恐惧,我看到这个说法时就想好像说中了我一部分。有时候我看了一些A片想缓解性欲,却让我更加讨厌性了。很明显这些作品里只有动物性本能,没有情感连结。慧敏说的“性得到满足后,发现不过如此”的感觉,真的很少体验啊!在性爱中,我可能不自觉地放弃一部分自己的感受,为了让对方舒服/不扫兴,忍受一些疼痛或者言语上的不愉快。比如一开始,我男朋友喜欢在做爱的时候说“我想cao你”,这种表达让我很不舒服啊,我先是拒绝了一段时间,后面他一直自我怀疑:“为什么我就是想做爱时这么说,为什么我总想跟你无套做爱,明明知道你不喜欢,就是忍不住一直想,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为了缓解他的自我怀疑,我又改变了自己,无套做爱是没有商量余地的,但就让他说两句吧,也许他真的会很快乐呢。关于无套做爱这件事儿,我受到过伤害,他对此有执念(以前也这么做),所以我无法允许他。他一遍遍地提起他的执念,我一遍遍拒绝他,这么描述的时候,我感到自己并没有被尊重哎。曾经我跟一个前任说过受伤经历后,他再也没有提出蹭蹭之类的请求,会先戴好安全套。对比之下,伤心了。虽然现在的男朋友会体贴地问我疼不疼,疼的时候会停下来,但显然他做的还不够。于是我就不喜欢性爱了,真是高风险低收益的事情。我想拥抱、触摸,这对我来说更愉悦吧。
因为我太孤独太缺爱了,在阿水说这是巧克力味的屎时,在慧敏跟我说在这段关系里负反馈太多了时,在我也能看见很多不同频的地方时,我还在试图通过自我成长,自给自足等方式来缝缝补补。前面说的“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更好地对待”,我想我也存在吧,不仅如此,还有“不相信生命可以有更加愉悦、更加丰富多彩的可能性”。
我一直在逼迫自己前进,向上,但没有体验到很多快乐和愉悦感,无法想象生命其他可能性。看到了你们关于对性快乐追求体验的分享,给了我很大的勇气。
玉崽:
哎呦好急好急想解释一下,是我表达不清,我不想表达出慧敏说的“恐惧感”,但文字却表达出来了,我想表达的“娱乐至死”在慧敏看来是“恐惧感”的东西,可能只是提倡“谨慎”,但不是“压抑”。玉崽自己就是高欲望,于是大胆讲性欲,大胆讲自己的需求,不会羞耻。也将“不审判”当做自己的原则。不过我突然在想,或许我真的有“恐惧感”而不自知?仔细想想我确实怕染病和意外怀孕呢~文字好像先一步到位了,比我自己还到位。我也看出了自己的无知,不敏感和写作能力差。也提醒我真的需要斟酌用词了。
我只能说片段认同水水的“一定与爱有关”。
你也说了,你不懂男人,只了解自己,所以我非常尊重你的观点和身为女人的经验,但是如果性一定与爱有关,那男人就构建不起性市场,男人可以对女性符号发情。我们常常看到没有魅力的老年女性和残疾女性被侵犯的案例,衣服保守性格怯懦毫无魅力的女性,也变成猥亵的对象。这些男人爱这些女人吗?这种案例可以轻易的反驳上面的“性一定与爱有关”。那为什么我会说片段的认同你呢?是因为男人确实喜欢女性符号,他喜欢的是女性的颈脖,女性的脚、胸、屁股,但不是喜欢女人这个人。他确实存在喜欢,不然也不会发情。森冈正博的《无感男人》一书,就这样一个问题自问自答:男人为什么会对超短裙发情。不,我这个男人为什么会对超短裙发情?
就像你引用的《神圣的欢爱》里的内容一样,确实是大脑的某个部位发生了作用,男人的恋物癖并非动物本能,而是高度的文化产物。连巴甫洛夫的狗的反应,也是“学习”规则的结果。
而我说性不是爱,并不代表说性和爱同时指向一个人的结果就是庸俗的,我曾经和很多人聊天,发现他们都说高质量的性爱对象是真正相爱的人,上野千鹤子前辈也说:
“有一阵子,我读了很多‘卡萨诺瓦综合征’和‘慕男狂’的回忆录。这些男女是性革命的亲历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被问及‘这辈子最美好的性体验是什么’时,他们都给出了一个平凡的回答——与爱人心意相通,水乳交融。没想到性经验极度丰富的男女在人生末尾回忆起的‘最美好的性体验’竟是性爱合一的极致。但我不认为这是陈腐的表现。性是性,爱是爱,它们本不相同,偶尔会重合,有时则不会。一个人如果经历过性和爱偶然重合带来的至上幸福,那应该是非常幸运。而且一个人能分辨出高质量的性,也正说明他经历过许多质量不那么高的性,不是吗?”
看到阿想的文字,我感到悲伤又熟悉,因为我见过很多性压抑的女孩,她们的不自洽,无法正视自己的欲望,性生活总是委屈自己等的都让我感觉非常的心疼。越看越心疼。
宝宝,看到你说逼自己前进向上,却没有体会到快乐和愉悦,我几乎心碎。想把说了很多次的话送给你:人生的价值,它并不意味着某种东西,凌驾于你的意志之上,你活着的话,就要进行某种目标,你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工具。而是说,你这个人本身就是目的。那么,你让自己过得快乐、过得自由,本身就是在践行人生的价值了。
我们并不真欠着谁什么,却总感觉应该要做出更加良好的表现,好像要讨好谁,尽管并没有一个谁来让我们讨好。可是这种债务却让我们觉得有动机,要做点什么,要改善自己,要去贴近某种标准,要学会自我控制:努力运动,控制饮食,看书,不能浪费时间,要不断激励提高自己,要追求「健康」,可与此同时却又不知道到底是自我在控制,还是谁在控制我的自我。
Tigre,公众号:Philosophia 哲学社控制社会 / 哲普
回到我们,我希望阿想可以明白自己不是非得要变成什么样的人,明白现在的你可以不用急于做成什么事。而是自洽,求自我的解放。我上了大学后躺平了很久,就是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了,我快乐就是为女性主义做贡献了。(虽然现在有了想要的也意识到有急迫的事了)
关于慧敏宝说的社区,我看到的时候激动到不行,因为把我心中的想法引导的越来越清晰。这种构思让我畅想起来,越想越爽。
美剧《拉字至上》的剧照
慧敏:
玉崽想得很多、懂得很多,也非常敏感,对文字的驾驭也足够好!你只是年龄小、暂时不拥有丰富的体验而已。要更相信自己呀!等你到了我的年纪,会创造出远大于现在的我的成就的!
说到体验,玉崽你有过二人互动性行为的体验么?或者,你有试过采访超过十个不同类型的真实的男性么?
看到你说自己“高欲望”,我发现,多数单身或者情感体验糟糕的人都会说自己是“高欲望”,但这个容易被解读为是“性欲”的东西很可能是“拥抱的欲望”呢。
我觉得这就像饥饿的人说“我能吃下一头牛”,但真正到了自助餐厅,随便吃一些之后就饱了,再吃的话,人一定会挑选自己更喜欢的食物,发现自己的倾向性,然后发现“饥饿”并不是任何人的本质。我认为“高性欲”似乎也不是任何人的本质。
我知道你因为怕怀孕、怕生病而不敢把自己的欲望付诸实践,但会不会有可能这只是你的借口?我想到我的一位非常好的gay朋友也声称自己因为这方面的恐惧而不敢走出去认识潜在伴侣,他说如果要发生身体关系,就一定会一起去医院检查身体,但即使检查,如果是短期关系,也会怕对方是HIV假阴性从而连累到自己,如果是长期关系,健康不是问题,但又害怕自己没有时间精力每天与对方互动。
你们对“病”和/或“孕”的恐惧是合理的,但这些问题依然是有可能解决的(比如,如果你也找女孩约会,“孕”的概率将是零,“病”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
但我认为你恐惧的是更深层的东西:
(1)如果真的碰到了非常好的值得长期交往的人,你会有足够的信心,相信自己足够值得被爱,相信那个人也会像你痴迷ta一样地痴迷你么?
(2)你上面曾说“我需要靠坚定的意志让我的身体做出行动”,这让我感受到,你的身体是接纳了传统文化中关于帝王将相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叙事的。在真实历史上,许多贵族“死于安乐”的真实原因是,帝王想要通过限制贵族的生活来保证自己的安全,所以贵族并不是喜欢吃喝玩乐,而是如果不这样做,就可能激发出帝王的恐惧,从而有性命之忧,帝王早期都曾是王子或贵族,因为他们早期也被迫生活在这样的限制之下,所以才会在获得至高权力之后“报复性享乐”,导致他们失败的原因不在于享乐,而在于早期积累的知识经验不够,以及,帝王身份或者说父权制本身违背人类想要与人建立平等互爱关系的本性——当然,那些在“忧患”中“生”的人也都没有一个是以我们认为幸福的方式真正“生活着”的。
你有强烈的爱欲,你想爱自己,爱整个世界,爱的表达有无数种方式,如果所有的可能性都向你敞开,我觉得你也对床事的兴趣也会下降的(我经历过这个变化过程)。
你有说到自己会“大胆讲性欲”,那么,你想要试着大胆地实践么?(研究自我保护的方法也是实践的重要环节。)
我有过丰富的与男性交流或发生身体关系的经验,读过许多男人写的书,也为许多男性做过心理咨询,我想,我确实是在很大程度上懂男人的。根据我的经验,即使是男性,他们也不是“对一切对象发情”,他们其实是在主流话语的引导之下误读了自己的感受,缺少了解真实女人的途径,又因为成长中的负反馈而恐惧/厌恶女人,如果面对真实的、有活力、有性欲的女人,其实很容易不知所措。他们将爱欲投射到了无生命的物体上,是因为没有能力爱真实的自己或是真实的任何人,他们将自己感知为了权力之下无助的物品,所以对物品的欲望其实也是“爱自己”的一种扭曲投射。
我认为“健康人的性与爱无关”只在一种情况下说得通:如果一个人像摩梭社会中的男男女女一样拥有并非基于性缘的社会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对于性的唯一需要就是“取悦自己”,性与生活的其它方面没有与任何必然联系的话,人是有可能经常换伴侣的,但这种表面的“性与爱分离”其实有个大前提是“爱自己”,在此基础上,寻找让当下的自己“有感觉”的人,但正如阿水水说的,这种感觉仍然是某种意义上的爱。
阿水:
慧敏敏说“爱的表达有无数种方式”,想到我喜欢的一位博主sayrohan经常说:去爱吧,像没有受过伤一样/love is the very essence of humanity。
慧敏对玉崽的分析归结于爱,感觉话又回到“多人关系”上来,想要规避“去爱”带来的风险,恰恰是要去爱很多人/事。去爱很多,才能保证在一件事上落空后还有别的事在支持你,这样就能做到慧敏所说的“如果所有的可能性都向你敞开”。
我关心、爱护我的朋友和家人,我对ta们以诚相待,我收获的除了ta们回馈的真诚和善良外,还经常让我觉得:我何德何能拥有这么好的朋友啊。
我发现前男友出轨的那个晚上,死去活来睡不着,当时是凌晨三点?四点?或者五点?反正不是一个正常作息的人醒着的时间,我给三个朋友发信息,结果ta们都回复了,直到现在我回想起都觉得特别特别幸运。我本来在第二天和朋友约好了去逛公园,这个时候我就担心我的睡眠情况,要不要鸽了她呀,但是后来没有这么做。我们在逛公园的时候,互相倒了很多垃圾,她听我骂我的垃圾男朋友,帮我骂我的垃圾男朋友,陪我摸摸公园的花花草草。在这天过后我好受了很多,如果没有和她出来我可能还是躺在床上睡不着,自己一个人抑郁。
付出爱,就会收获爱(但千万不要单方面付出,变成不平等的关系,这样也没法得到爱的)。这不是因为我“从没受过伤”所以得出的天真幻想,反而是我经历过因为爱情、因为抑郁、因为各种求而不得而死去活来得出的结论,去爱带来的收益比因为恐惧不敢去爱更大。被爱得越多就会越来越自信有能量,就更拥有了享受爱的能力。
玉崽:
看完水水的文字,我感觉羡慕,果然是越缺什么对什么越敏感。心里又想着,如果很多女孩“付出爱,就会收获爱”那该多好啊,这样很多女性的眼泪都能得到安慰。水水说:“想要规避‘去爱’带来的风险,恰恰是要去爱很多人/事。”我怎么就这么认同呢哈哈哈。
看完慧敏的话我真有种“恼羞成怒”、有趣,还有期待的复杂感受。期待以后自己的变化是不是真的如你所说(我有预感确实会像你说的一样如果有爱性欲会减少)。但也坦诚讲,我感到一种被剖析了的羞耻感,毕竟被人不留情的指出我“其实是太缺爱”多少还是有点恼怒的,感觉自己一直以来的嘴硬和掩饰都碎了。这次对话有种一开始坦诚就只能一直坦诚的推进感,我意识到自己在抵触内心想法被发现并公开,我感到了危险,呼~这次真的是大出血了。但话说回来虽然羞耻,过后却又觉得相当有趣。我好像对自己(的需求)越来越清晰,生活中没有什么机会可以让我这样直面自己,所以反而珍惜起来。你说得对,我不觉得自己值得被爱,也内化了对身体的规训。实不相瞒,我看完文字直接发出了“嘶……慧敏你可真不简单”的感慨。
必须承认,自己目前没有互动性行为的体验,虽然有一些实践,但并不大胆(原因就是怕病孕)。好在我是泛性恋,我第一个喜欢的人是班里的女孩,她是小太阳一般的存在,于是我决定在毕业当天和她表白,结果不出意料,她被吓到了(现在想想还是很emo啊)。小插曲是我在表白失败后做了和她的春梦。
我现在成为了女性主义者,同时又有和男性npd控制狂交往过后成功逃离的经验(不要误解玉崽是把女生当做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啊,我对女孩很负责的)。我会更倾向和女性恋爱、做爱,我有信心,在与互相适合的女孩交往时,我们双方都能感到舒适、开心、共情、体谅,共同的生理结构也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对方的爽点。同时正如慧敏所说,染病概率大大减小,也不会意外怀孕。(潜台词:有喜欢我的妹朵没啊,玉崽性格好身材好,做我的伴侣不亏哒~真的很想恋爱啊!)所以请姊妹们期待一下我的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