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缩招”是绝对不可能的,高等教育一旦大众化就不能回头了
【本文由“印加节度使”推荐,来自《中国大学适度缩招能解决社会内卷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适度缩招”是绝对不可能的。高等教育一旦大众化就不能回头了。回头,既不能解决就业问题还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就是社会普遍埋怨国家有能力却不给年轻人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这种社会代价比坚持不缩招还要大,这是国家和教育部门绝不会采取的措施。
就业难,其实根本就是人多了。过去用“精英教育”区分优秀人才,让他们自然地、没有争议地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各类国企成为专业技术人才。这个时期的这样的“精英”是非常少的,每年有30万左右,到了50万就非常惊人了。这样做的好处是,大家都没有话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一是中国的这种高等教育入学率水平在全世界水平看来,是非常低的,很长时间还低于印度(见下图)。这里我也要为国家说句话,其实当年(80年代以后)接受高等教育的的中国青年群体是非常庞大的,图中数字里面不含业余教育数据,都是正式录取的全日制高校学生数目,如果加上业余制学生数目,中国当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会翻番的。二是就业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60年代末期,积累了1966-1968年三届的城镇初、高中毕业生一下子涌上社会要就业,国家当年根本就解决不了这样多的就业岗位。随后的措施就是,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1970年以后城镇初中毕业生无条件上高中、以及高中毕业生再继续上山下乡锻炼。在60年代末期的是18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说,就是1950年以后开始大量出生的人口,而且这种生育趋势一直有增无减(除困难时期个别年份外),其中1963年前后能达到年增2000万的水平。
后来不再“上山下乡”了,80年代、90年代各地为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各级政府伤透了脑筋。就是到了后来,计划生育的结果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群体还是非常庞大的,到了新世纪00年代再次人口生育迭代才开始有人口增量减缩的趋势。现在一年1000万就业问题,还不是小问题。这就是“卷”的源泉,说什么也没有意义。现在“卷”的人,就是2000年后面出生的人,群体还是很庞大的人群。
如果一切顺其自然,什么时候“不卷”呢?那就是连打螺丝招人都招不到或者很困难的时候,“卷”就消失了。到那个时候,人工服务费是非常昂贵的,很多人要自己动手学会为自己服务,而且各行各业都会有各自对应的社会利益反馈而对其收入基本满足。
所以,生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有其“人多力量大”的好处,也有“人多要吃饭要就业”的难处。这是辩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