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经济发展最大因素是消费,影响消费最大制约是就业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或最大的动力都是人,是人类需要不断改善自身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生活方式,追求生命意义的内在愿望使然。

人类不断改善自身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的内在愿望最终体现为消费,因此包括创新与发展在内,根本上都有赖于消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工业化之后的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是,相对的生产过剩与相对的购买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人类大宗日常的消费能力是极其有限的。比方说,一日三餐,人吃得多了,营养过剩,消耗不尽,不仅会成为心脏的负担,而且很容易发病。

其他像穿衣、睡觉、出行等等日常用度,也类似。

换句话说,维持人的基本生存,乃至度过不是过于拘谨的物质生活的条件,在工业化之后已经很容易满足,

唯一无法满足的,反而成了人类独有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俗话称之为欲望。虚荣心、权力欲、占有欲、掌控欲、成就感等等等等,尽管无法完全脱离物欲满足的配合或支持,

但这些从根本上来看还是不同于物欲。

人类消费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尤其到了后工业时代,更主要体现为精神和心灵上的满足,包括人际沟通,彼此间的合作、配合与支持等。

而最能达成人与人之间有益地沟通,合作、配合与支持的人类活动,便是工作或劳动本身。

劳动(工作)创造了人,也使人最能体现人类的本质,以及人生的意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工业化之后的市场经济最大的弊端是,相对的生产过剩与相对的购买力不足必然直接体现为:一部分人失业后,找不到工作 —— 主要是45岁以上的中壮年劳动力 —— 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以及精神支撑的主力;收入多少在其次(尽管不可或缺,收入多少都是需要“挣得的”,而不是“施与的”),缺乏合适失业者的工作机会才是事情的真相。

这在单纯市场经济的条件或机制下,是无法实现。

尚有劳动能力而长期失业或无业者,丧失的不仅仅是经济收入,若生活条件长期地窘迫,更容易丧失掉其作为社会公民不要的身份、地位和品格。

进而,导致整个社会道德滑坡,以至于沦丧。

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日本或韩国,都已经出现了不少心理、精神病患者游民,以及贫苦交加药物成瘾的瘾君子,生活堕落、腐朽,成为资本主义信仰之下的毒瘤。

从此意义上看,就业本身即经济。

发展、扩大和保证就业本身,也应是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而不是相反。

市场经济和经济竞争本身追求的是效率,效率很重要也很关键,但它并不足以解决人类所有生活需要的基础或条件。

人类生活需要的基础或条件,已经不是“纯自然”,而是一个人造、人为的世界。

这足以说明,充分就业本身它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或者人类文明文化发展的应有之意。

市场本身,是人类生活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

只有充分就业 —— 这里主要涵盖的是中壮年劳动力在丧失劳动能力之前,实现比较充分地就业 —— 才更有利于实现消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化。

消费,不需要特别有意的刺激。

人类从事劳动,有工作,从而有收入,就会自然而然地消费,包括消费逐步地升级,一步一步地演化。

因为,随着科技应用的推广和进步,工业制造业资本集聚、集中度提高,大宗工业日用消费品的相对价格,一直是持续不断地下降的。

伴随社会公共福利的提升,劳动者只有有工作,有收入,他们的生活水准、生活品质,也有可能得到程度不同,然而却是持续地不间断的提升。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