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土著,5kw资产“雅男”恋慕小镇女:父母再反对,也要和她结婚

以下文章来源于花神妙,作者花神妙的Juan。

500

ASK:

Juan姐好,一直关注老师,看各位姐妹的故事,听Juan姐的睿智点评,真心感谢Juan姐在这里分享智慧和慈悲。 

最近有些困惑,想请Juan姐分析和提出宝贵建议,谢谢:

自身家庭背景:包邮区三线城市独女,父亲当地公务员、母亲普通公司职员已退休。家庭资产A7.5主要是当地房产,对我无助力。自我感觉是家庭有所短板。

自身条件:32岁,颜值打扮后5.5-6.5分(因人而异),经常收到的评价是端庄、好看,工作中也有因外表受到关注,随着年龄渐长,因颜值受到的优待比例减少。从小擅长也喜欢读书做题,感觉读书能够给自己带来安全感和打开另外的世界。本科211(重点专业),后保研至top2。目前在一线城市律所做律师,年入50-60万。目前自觉体力还跟得上,如发展顺利,未来2-5年内可以晋升律所合伙人,同时也面临自己开拓市场、创收的压力。

男友情况:一线土著,家庭资产A8.5,外表4.5分左右,大学同学,对我较为喜欢,一直觉得我是读书时代的女神。两个人性格较为互补,男友性格较为温和,我较为上进,也有很多共同语言和爱好。维持稳定关系几年,期间多次去男朋友家,与男朋友父母相处愉快,男友反馈父母比较喜欢和认可我。

今年年初双方推进结婚的进程中,与男朋友略有分歧,主要分歧点为男方礼金、女方回礼数额,以及男友提出婚后和父母同住。男朋友回家和父母沟通后,男友父母临时转变态度,表示不看好我们的关系,并坚持要求男友与我分手。

但,目前男朋友对我们俩的关系表现出来较为坚定,表示会通过各种方式重新建立两家的沟通机制;但也反馈面临父母的阻力可能较大,尤其是来自男友母亲的反对。 

我目前的困惑是:考虑男友家的一线土著条件以及在男友父母较为反对的情况下,这段关系是否还有推进的前景?

非常感谢Juan姐!

ANSWER:

一线城市和包邮区,起码在双方都是体面家庭的情况下,早个十年都没有彩礼的说法。

如今情况大不一样,结婚要给彩礼成了一线城市和包邮区的民俗。这是多重因素导致,比如离婚率攀升、而女士离婚后的处境普遍更难一些,所以需要彩礼以增加男方的沉没成本;比如婚前财产已泾渭分明,女士婚后生养后代的付出难以得到补偿,那么用彩礼的方式提前补偿,让女士心安。古老的彩礼在这个时代的江浙沪复出,有其合理性。

但具体到不同个体,如何适应彩礼这一民俗则因人而异。归根到底,彩礼之风盛行在于它能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婚姻稳定、让婚姻中人尽量得到公平的作用。如果一段婚姻本就有稳定逻辑、婚姻中人本就能得到公平,那么追求彩礼就不会产生很大作用。

题主是男友从学生时代起就仰慕的女神,有校园白月光滤镜,这一感情基础相当扎实。看上去双方没有在学生时代恋爱,而是男友暗恋题主,双方各自经历一些世事后,几年前正式在一起,这又增加了一分“暮然回首,伊人仍在”的浪漫和坚信。

交往几年来,题主数次造访男友家,与男友父母相处愉快,男友父母对题主本人相当满意,事情到这里很顺利。

从个人能力来看,题主能力强、较为上进,有职业前景;男友有着一线土著雅男常见的温和,两个人性格互补。这不是一个外地白穷弱美试图高嫁一线高富帅然后享受生活的故事,而是一个有志气有能力的女孩与一个温和绅士互补的佳缘。

男友家境富裕、学历不差,只是卷力一般,性格温和,他内心就渴望一个强女,能让他感觉到力量、可依靠感,这种内心需求在一线土著雅男里相当常见倒不是说他们指望老婆给小家庭挣钱,而是他们内心里仰慕强女的智慧、自律等,他们往往会说自己是“智性恋”

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文化记者兰迪·肯尼迪(Randy Kennedy)描述了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一次又一次反复观看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卡拉瓦乔(Caravaggio)名画《圣彼得的否认》(The Denial of St. Peter)的经历。这些年来,他对这件作品的看法不断升级。

过去,他曾认为彼得是此画的主要焦点,但后来又把另一个人物——那个(根据福音书)指认彼得是耶稣门徒的女仆——看作是这部作品真正的焦点。他现在相信,正是她在指控瞬间表现出的“犹豫和仁慈”,赋予这幅画以力量。

——罗伯·沃克《观察的艺术》

在《圣彼得的否认》这幅画里,兰迪起初看到彼得是这幅画的焦点,在不断反复观看中,他发现了另外一个女性人物的心理活动“犹豫和仁慈”才赋予了这幅画力量。这是很多夫妻身上出现的现象:看上去是那个丈夫条件更好,但仔细看,家庭里的女主人才是维持家庭的力量所在

一线土著雅男经常会被恶评为“难搞”,觉得他们要求多、眼光高,很多大美女甚至会得出一个结论“我的条件能被大佬看得上,却被雅男看不上”。

其实一线土著雅男们也有他们的委屈,他们往往并不要求女士多么容貌绝伦,也不需要被提供多丰沛的情绪价值,他们只是要求女士各方面没有短板,并且能交流,即能达到让他去“智性恋”的水平。

雅男们的“智性恋”有特定的指向,专指那些能独立谋生、雄竞强大顺带引发的生产力智慧,不包括熟谙文艺、善于怡情、无生产力方向的智慧通达。前者能让他们感到可以依靠的安全、能得到力量的支撑,而后者会让他们感到难以负担的昂贵

题主正符合雅男男友对女友的内心需求:有生产力的智慧。此外,家境虽无助力但有基本体面,勉强算家境有点短板、但短得不多。再加上感情基础扎实,从各方面来看,你们都是彼此最佳结婚人选。

真正具备生产力智慧的女性相当少。名校毕业的美女中,一部分女士是被家里资源托举才有的好学历,本尊其实智力一般且毕业后不爱学习;有一部分女士虽然足够聪明,但人各有志,她们迈向了怡情智慧赛道;只有一部分具有生产力智慧,她是肯干、辛劳工作,在工作中磨砺自己

男友虽是5kw雅男,但要再遇到一个生产力智慧女士并不容易。何况,即使认识类似新人,培养起对新人的信任和感情也需要时间,而男友年过三十,男人的黄金择偶期也有限。

题主这边呢,虽是稀缺的生产力智慧女士,但只有在一线雅男这一群体里题主这款才能得到高评价。换到其他类型的男士,不在乎女士的智慧内核,只看女士的年龄、家境、外貌等,他们就会看不上题主。

何况就算题主专找一线雅男,也会面临与新人的信任度建设问题。题主32岁,年龄上更拖不起。

综上,题主和男友有非常合理、牢固的婚配逻辑,且感情深厚,男友一向听父母的话,但如今依然坚持与题主在一起,这对乖宝来说相当不容易。题主此刻不应该退缩,应该坚定争取有个美好结局。

过去数年男友父母都对题主满意,只是谈婚论嫁时涉及彩礼才反对,那么不妨在彩礼问题上再做沟通、适当妥协。当然如今要彩礼已是民俗,不要彩礼说不过去,那就象征性地、技术性地要彩礼。

美国艺术史学家艾美·赫曼提出可以用“重新命名”的方式让交流更可接受。比如毕加索的巨作起初被命名为《阿维尼翁的妓院》,这名字让公众难以接受,经过诗人安德烈·萨尔蒙重新命名为《阿维尼翁的少女》,成了毕加索的代表作。

在毕加索完成了一幅巨型油画——画面上是5个线条硬朗、肢体脱节的裸体女人——的9年后,他终于让这幅画走出工作室,展示在公众面前。因为画面描绘的是巴塞罗那一条烟柳巷的妓女,他就将这幅画简单地命名为《阿维尼翁的妓院》(英文名为The Brothel of Avignon),简称《我的妓院》(英文名为My Brothel)。

这幅画本身已经足够令人震惊,因为画中女人原始的、世俗的姿势,所以毕加索的友人、诗人安德烈·萨尔蒙为1916年的沙龙重新命名了它,改名为《阿维尼翁的少女》(英文名为The Young Ladies of Avignon),因此这幅画能让对此话题羞羞答答的公众更愉悦。

重新命名后,这幅画被永久地保存在现代艺术博物馆里,并且被公认为毕加索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改名字,丝毫不会改变它的内容或构造,却能够更好地被人们所接受。

当我们在理解中遇到障碍时,只是简单地变换一下名称,问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纽约时报》最卖座的作家哈维·麦凯建议:“有时候,当你把你想要的东西改一下名字,你就能够轻易地得到它。比如说,你的对手不愿’重新谈’合同。好,如果我们把它说成‘合同的增补’呢?你的对手不愿意付补补偿金。好,那你就说这是一个‘要商议的合同’。”

只要这是一个正确的近义词而且没有改变原义就行。想想莎士比亚说过的那句话:“玫瑰不叫玫瑰,还是一样芳香。”

——艾美·赫曼《洞察: 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

“重新谈”合同让对方难以接受,“合同的增补”就容易被人接受多了,这就是命名的神奇魔力。

题主可以参考“重新命名”方式,比如可以说成“商量一下如何共建小家庭”,或“不计较彩礼和回礼,只要共同出资给小家庭设一笔启动资金就好了”。具体可以说“我父母能给的支持不多,我工作几年自己攒了XX万,都可以拿出来放在共同账户里面”。这样的表述既可以说清楚自己无法给到高额的回礼(父母没有经济能力),又能表态自己的态度(工作几年能攒钱、且愿意把攒的钱拿出来给小家庭)。

你都愿意把工作几年攒的那点钱都拿进小家庭共同账户了,男友和男友一家没有理由不出他们那一份,而且他们财富积累多,通情达理的话会多出一点。其实这也是一种彩礼和回礼的方式,重新命名一下就显得很明事理。

其他矛盾,比如要不要婚后和对方父母一起住,婚前当然可以答应。既然对方父母提了这个要求,那他们就希望你答应。他们实际上要的是一种心理上不被子女冷落的安全感。在现实里,随着婚后工作可能变动、孩子出生等变化,小两口几年后不跟父母住也是合情合理。以后都是能变动的,何必在婚前为这事闹不愉快、以至于难以推进结婚呢?

如果你都非常有诚意地严肃表态愿意为小家庭启动出力、愿意孝顺二老等,男友那边却无动于衷,那么到时候再衡量这样的人家要不要嫁不迟。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