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母亲这样的家庭在上海何止成千上万

【本文由“普洛科皮乌斯”推荐,来自《上海人“精明、小气”的印象,更多还是地方财政长期几近“涸泽而渔”下的无奈》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冰城阿凉
  • 上海人当年支援的很多是所谓的“知青”,这里面高中学历都算好的,初中的一堆,这跟当年东北成熟产业工人,生产设备,“全厂”搬迁还是不一样的。说是全国一盘棋,但还真没见过,全国哪个地区像东三省这么无私的支援过全国。

    之前有个叫什么“锦衣”还是“锦帆”的上海老汉,天天吹嘘他家老人当年支援工厂,算算年龄,最多就是个高中生,这到底是“学技术”还是“支援”?学成了就跑,回去建设大上海了。难道真有可能是一帮中学生来支援工厂的技工?

    当年进工厂的上海知青还是有名的“事多”,挑吃挑住不肯吃苦小气爱算计,真以为刻板印象哪来的?

    本人有二十年没提过这些事,一盘棋当大哥的没必要计较,有些人不念好就算了,无所逑谓。但反过来污蔑,或者说着好像倒是你们被占了便宜,这就不太好了吧。

 

高中生?你全家50年代有几个高中生,?

不过既然你不要脸跳出来现世, 我就指点你下

我大舅交大49年土木毕业, 先后华东革命大学, 东北老航校学习,志愿军司令部参谋转业, 被鞍钢抢过去在焦炭所工作, 负责苏联资料翻译, 土建设计。

我三舅浙大化工系,在鞍钢初轧厂负责轧机工艺参数编制和调试

四舅哈尔滨外语学院毕业, 50年代末期年从上海江南造船厂和王冶坪同志一起调外交部翻译司工作, 

我姨夫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副博士, 从上海动力援建哈尔滨三大动力, 90年动力集团第一任总工 副总, 姨妈西安医学院毕业。当年哈工大八百壮士之一的秦裕昆教授成为我姨夫的好朋友, 不只是学术上的知音,还因为他是我母亲家的族弟。

我父母华东化工学院毕业, 先后在冶金部属的几个设计院工作。我父母班上全班只留了一个有家室的男生在上海, 他就是后来上海化工局长姜关祥。

像我母亲这样的家庭在上海何止成千上万, 他们在大学生奇缺的年代,舍弃了繁华热闹的大城市, 来到当时还很破败的东北西南, 我姨夫刚到哈尔滨时候, 住得是现挖的干打垒, 半年后才有房住, 吃就不提了但是就是在那种条件下, 在上海来的总工吴恕三带领下, 70年代就成为总工程师。

没有以上海为主的全国人民支持, 靠东北那两万技术人员和一坨似的东北高校建起那么完善的工业体系, 高教体系, 科研院所体系, 你白日做梦也不带那么敢吹的。

三线时期的确从东北外迁了一些企业,但大多是五十年代国家投资的企业, 甚至外迁的技术人员里相当部分还是早年调入的, 像我姨夫就到四川援建了东方动力, 我大舅借宝钢建设机会从鞍钢调回了上海。

你对中国工业历史的了解就和49年的东北高等教育一样。。。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