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精明、小气”的印象,更多还是地方财政长期几近“涸泽而渔”下的无奈

【本文来自《千锤百炼,终成匠心:中国制造由大变强背后的上海工匠精神》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竹鼠过街

过去上海向三线、向边疆地区,是支援了很多的人才的。改开以后落实政策,很多支边的上海人都回上海了。我们厂的上海人全部回上海了。原来他们买的福利房都便宜卖掉了。

500500

500

500

500

500

500

上海有家“知青博物馆”,记录了上海支援国家建设的下乡知青数量超过120万,占了当时全市人口的1/10强,几乎每家都有人上山下乡。是全国输出知青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成了改开后知青回城问题最严重的城市。

500

500

500

500

前些年的《孽债》、《十六岁的花季》等剧都描写过相关社情。

500

500

500

https://www.archives.sh.cn/wszl/pc/s2.html

另外,早在建国伊始及“一五计划”期间,上海就向全国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奔赴五湖四海支援国家建设的达150万人以上,而当时上海人口尚不足800万。其中重点支援的就是主要承接“苏联援华项目”的东北地区,与后来的下乡知青输出流向大致相似。

500

500

500

500

500

https://www.shtong.gov.cn/n193491/20210701/277304.html

而为践行“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1964~1988年上海又有100多万技术人员背井离乡,奔赴全国支援建设战略后方基地的“大小三线”工程,其中还未包括随行的家属人数。有统计,他们留在上海的未成年儿童就有3.8万人。

500

500

上述总计建国后上海支援全国的人数,其实从解放后的1958年合并郊区十县到改开前的1978年,20年间上海户籍人口几乎保持不变,而同期全国人口则增长了近50%就可见一斑。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

因为深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贡献与收获是双向的。上海不仅向全国输出大量“上海工匠”等优质人力资源,同样也在建国后对国家做出了巨大财政贡献。


《上海计划志·一五计划执行结果》

500

https://www.shtong.gov.cn/difangzhi-front/book/detailNew?oneId=1&bookId=73963&parentNodeId=74006&nodeId=88797&type=-1

《上海计划志·二五计划执行结果》

500

https://www.shtong.gov.cn/difangzhi-front/book/detailNew?oneId=1&bookId=73963&parentNodeId=74007&nodeId=88801&type=-1

500

https://www.shtong.gov.cn/difangzhi-front/book/detailNew?oneId=1&bookId=4445&parentNodeId=57359&nodeId=44257&type=-1

根据《上海财政税务志》,1949-1990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总计3911.79亿元,其中上交中央支出3283.66亿元,占83.94%。从1959年到1978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占全国的15.41%,最高时达17.49%(1960年),而上海地方财政支出仅占全国的1.65%。

500

500

500

500

上海全力以赴支持中央“全国一盘棋”的传统,也一直延续至今。

500

500

500

https://www.lnszgh.org/news-show-23397.html

作为对比,建国后国家重点建设的辽宁,获得的固定投资占比远超上海。但1949-1999的50年间上缴中央财政收入1780亿元排名全国第二,只有上海解放后至1990年的40年累计上缴中央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

500

500

同时期,上海则尽量压缩自身各种基建开支。

导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是全国住房面积最困难,人均住房支出却最高的城市。1990年人均居住面积只有6.6平方米,其中人均不到4平方米的家庭就有32万7千户、人口近百万,占全市城镇人口的近1/8。

500

500

500

尽管上海工农业生产总值曾长期在全国名列前茅(1960~1978年连续19年排名第一),也是国内人均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地区,却由于没钱而在城市建设和民生支出方面的历史欠账太多,直到朱镕基任市长后在全国最早推出住房制度改革后才有所改善。

螺蛳壳里做道场,在当年的上海具有代表性,也是城市文化的一个写照。而广为流传的所谓上海人“精明、小气”,其实更多还是地方财政长期几近“涸泽而渔”下的无奈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