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精明、小气”的印象,更多还是地方财政长期几近“涸泽而渔”下的无奈

【本文来自《千锤百炼,终成匠心:中国制造由大变强背后的上海工匠精神》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竹鼠过街

过去上海向三线、向边疆地区,是支援了很多的人才的。改开以后落实政策,很多支边的上海人都回上海了。我们厂的上海人全部回上海了。原来他们买的福利房都便宜卖掉了。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上海有家“知青博物馆”,记录了上海支援国家建设的下乡知青数量超过120万,占了当时全市人口的1/10强,平均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上山下乡。是全国输出知青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成了改开后知青返城问题最严重的城市。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前些年的《孽债》、《知青》、《蹉跎岁月》、《十六岁的花季》、《我们的青春岁月》等影视剧都描写过相关社情。

500

500

500

https://www.archives.sh.cn/wszl/pc/s2.html

另外,早在建国伊始及“一五计划”期间,上海就向全国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奔赴五湖四海支援国家建设的各行业人员150万人以上,而当时上海总人口尚不足800万。其中重点支援的就是主要承接“苏联援华工业项目”的东北地区,与后来支援国家农业建设的下乡知青输出流向大致相似。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https://www.shtong.gov.cn/n193491/20210701/277304.html

而为践行“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1964~1988年上海又有100多万技术人员背井离乡,奔赴全国支援建设战略后方基地的“大小三线”工程,其中还未包括随行的家属人数。有报道,他们留在上海的未成年儿童就有3.8万人

500

500

上述总计建国后上海支援全国的人数,其实从解放后的1958年合并郊区十县到改开前的1978年,20年间上海户籍人口几乎保持不变,而同期全国人口则增长了近50%就可见一斑。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

因为深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贡献与收获是双向的。上海不仅向全国输出大量“上海工匠”等优质人力资源,同样也在建国后对国家做出了巨大财政贡献。


《上海计划志·一五计划执行结果》

500

https://www.shtong.gov.cn/difangzhi-front/book/detailNew?oneId=1&bookId=73963&parentNodeId=74006&nodeId=88797&type=-1

《上海计划志·二五计划执行结果》

500

https://www.shtong.gov.cn/difangzhi-front/book/detailNew?oneId=1&bookId=73963&parentNodeId=74007&nodeId=88801&type=-1

500

https://www.shtong.gov.cn/difangzhi-front/book/detailNew?oneId=1&bookId=4445&parentNodeId=57359&nodeId=44257&type=-1

根据《上海财政税务志》,1949-1990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总计3911.79亿元,其中上交中央支出3283.66亿元,占83.94%,最高曾达95.02%(1963年)。从1959年到1978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占全国的15.41%,最高时达17.49%(1960年),而上海地方财政支出仅占全国的1.65%。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上海全力以赴支持“全国一盘棋”的传统,也一直延续至今。甚至在2022年初作为全国疫情重灾区的“封城”措施严重冲击本地民生经济的情况下,仍成为全国唯一全年财政净贡献正增长的地区,以实际行动有力地支援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https://www.gov.cn/jrzg/2009-09/19/content_1421096.htm

500

https://www.lnszgh.org/news-show-23397.html

作为对比,建国后国家重点建设的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获得中央的固定投资占比远超上海。但辽宁1952-1978的16年间累计上缴中央财政金额约900亿元排名全国第二,是同期上海上缴额1678亿元的近一半。改开之后,辽宁1949-1999的50年间上缴中央财政收入1780亿元,也仅有上海解放后至1990年的40年累计上缴的一半左右。

500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出版的《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受苏联援华“156项重点工程”建设拉动,1952年起到1959年,辽宁的生产总值一直高于上海(其中“一五”启动后的1954-1959年辽宁连续6年排名全国第一)。但从1960年至1982年,上海则一直高于辽宁(其中1960-1978年上海生产总值连续19年排名全国第一)。

1952年到1960年,辽宁的历年国内生产总值之和为761.7亿元,上海的历年国内生产总值之和为712.41亿元。辽宁比上海多出49.29亿元(1949年至1951年,辽宁没有相关统计数据)。

500

同时期,辽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50.8亿元,上海为66.91亿。这一时期国家在辽宁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在上海多投了83.89亿,获得了辽宁生产总值比上海多49.29亿的成果。

至1980年,辽宁的历年生产总值之和为3742.90亿元,上海的历年生产总值之和为4089.28亿元。辽宁比上海少了346.38亿元。

同时期,国家在辽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494.08亿元,上海则为380.29亿元,国家在辽宁比上海多投了114亿,但收获的生产总值却少了346.38亿元。

500

而且从1960年起到改开初期的20多年,辽宁每年的生产总值一直都低于上海。反倒是改开之后被认为最受亏待的1980、1990年代,辽宁的生产总值曾反超上海。

直到新世纪前后,两地排名再次出现了反转。

500

如果再比较两地的财政收入,1952年到1960年上海的累计财政收入为217.81亿,是同期辽宁累计财政收入121.7亿元的近一倍。

而截止到1980年,上海的历年财政收入总和为2302.4亿元,辽宁是1151.7亿元,上海仍是辽宁的两倍。换言之,国家在上海以少于辽宁的投资,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却基本能够稳定获得高于排名第二的辽宁一倍的财政收入。

500

500

但与此同时,上海本地则尽量压缩自身各种基建开支。

导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是全国住房面积最困难,人均住房支出却最高的城市。1990年人均居住面积只有6.6平方米。其中人均不到4平方米的家庭就有32万7千户、人口近百万,占同期全市城镇人口的近1/8。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资料来源:《1949-1989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等,《中国统计年鉴2012》最后一次公布各地区轻重工业统计数据

尽管上海工农业生产总值曾长期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重工业产值长期位列全国第二,是排名第一的辽宁近90%、直到改开之后才下降至3/4左右。上海也是国内人均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地区,却由于没钱而在城市建设和民生支出方面的历史欠账太多,直到朱镕基任市长后在全国最早推出住房制度改革后才有所改善。

螺蛳壳里做道场,在当年的上海具有代表性,也是城市文化的一个写照。而广为流传的所谓上海人“精明、小气”,其实更多还是地方财政长期几近“涸泽而渔”下的无奈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