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大型应用市场,创新何以发生在中国

赛格特约作者  熊志

从烽火台传信、马匹和飞鸽传书,到电报的发明,拉开现代通信系统的序幕,再到移动电话成为大众通信工具,通信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通信技术进化史,一部让信息传输更加高效、便捷的科技迭代史。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通信时代,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让通信的质量和体验感不断增强。

就在这两天,新一代实时语音编码行业标准AVS3P10即将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系统性引入人工智能应用的技术标准,解决了弱网环境下的语音通信质量问题。

这一技术标准的支持下,在电梯、地库、隧道等网络很差的环境下,也能够低延时、清晰流畅地进行线上会议、语音通话。简单说,即便遭遇2G网络环境,通话质量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保障。

500

这项新标准超越了现有国际标准的水平,而主导这项标准的企业来自AVS内部成员企业腾讯。AVS是“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的简称,该标准工作组由国家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于2002年6月批准成立,除腾讯之外,华为、阿里巴巴、字节跳动、大疆、联发科以及韩国三星都是其成员,在通信领域拥有很强的权威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通信领域引入AI能力几乎成了头部互联网企业旗下产品的标配,比如阿里巴巴的钉钉会议,就在音频算法中融入AI技术,以帮助消除汽车喇叭、键盘敲击声等噪音。字节跳动旗下的火山引擎流媒体音频团队,之前也曾发布基于AI编解码的相关研究成果。

技术上,推动AI能力在通信领域的应用落地,中国企业不仅没有落后美国企业,并且率先在技术标准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一流的企业卖标准,AVS3P10的发布意义值得珍视。

500

中国通信能力的追赶:从1G到5G

1973年,摩托罗拉研制出第一部手机。不久之后,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成功打破硬件限制,研制出具有随时随地通信能力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欧美国家的通信技术开始迈向产业化。

500

1973年9月,摩托罗拉DynaTAC 8000X正式上市,手机的重量达到1公斤,充满电要10小时,但最多只能通话半小时

通信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已成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领域之一,大国之间在通信领域的技术竞争和博弈异常激烈。

中国的通信技术发展,早期一直处在落后状态。直到1987年,第一代移动通信,也就是我们熟知的1G网络,才借助全运会的东风在广州正式开通。这一年,脱下军装的任正非,刚刚在深圳创立。

技术上的落后,导致中国的通信市场,一度被国外厂商所垄断。但经过几十年的追赶,我们实现了从2G跟随、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的跨越式发展。

行驶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通信技术的应用,早已不再局限于打电话、发短信,观看高清网络直播、实时开启音视频会议等等,已经成为常见的应用场景。

通信技术产业上的穷追猛赶,为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催生出华为、中兴等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龙头企业。据悉,到2024年5月,中国5G基站数量已超过380万个,占据全球60%以上。

凭借着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专利积累,头部通信企业带动国内通信产业快速发展,同时积极参与全球通信标准的制定,提升了中国在全球通信领域的话语权。

通信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石之一,其应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通信企业和设备厂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通信产业的弯道超车背后,除了华为、中兴等设备厂商,在应用端,头部互联网科技公司,也是重要的创新发起者。

IPR Daily此前发布的《全球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发明专利排行榜(TOP100)》显示,2021年6月1日至2023年5月31日,华为、OPPO、VIVO、中兴、小米等中国企业,无线通信网络的专利发明量跻身前十,此外,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也入围专利发明百强榜。

500

通信技术发展,中国不可能一直模仿

通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行业,在这样一个硬核的领域,互联网科技公司是如何参与到科技创新浪潮中,甚至成为引领者的?

一直以来,很多人对互联网科技公司存在着认知误区,认为国内的这些头部大厂,擅长的只是模仿,就算是创新,也不是底层技术的创新,而是局限于商业路径的创新,把创意放在让用户掏钱这件事情上。

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早期,“中国负责模仿”的判断,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成立。早期国内的一些互联网应用,都能找到欧美版本的原型。比如百度之于谷歌,淘宝之于ebay,微博之于twitter等等。

但互联网行业发展到今天,金字塔尖的头部大厂,早就告别了复制模仿的低水平层次,而是正在走向引领创新的新阶段。

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可以提供一个观察视角。

比如我们进行语音通话,或者进行线上的视频会议,音视频信号,往往要先转化成数字信号进行存储和传输,转换过程需要采用编码解码技术,先压缩去除冗余信息,再解码重建。

其中,音质损失和压缩效率的平衡是巨大挑战。音频体积太大,弱网环境下就会导致通话卡顿;压得过度,音频质量受损,清晰度下降,就会听不清。

这次发布的语音编码行业标准AVS3P10,是在传统音视频技术基础上,开创性地引入了人工智能,借助深度学习网络,预测并重建语音中的细微结构,让“听得够清”与“压得够小”实现兼容。

500

腾讯会议天籁实验室携手腾讯AI Lab研发的Penguins编解码器把经典信号处理和最新的深度学习技术结合在一起,突破了传统编码器的天花板

让电梯里也能实现清晰语音通话,AI的强大能力远不止于此。在实时语音传输领域,它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互联网科技公司依托用户需求,进行产品设计,以应用为核心开展技术集成创新,让人工智能在通信领域加速落地,成为中国下一代通信技术和标准的重要参与者。

这里有一个重要背景,那就是在捕捉用户需求方面,以服务C端客户起家的互联网科技巨头比传统服务B端客户的厂家更有优势。

毕竟,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超大型通信应用市场,一度因为行政原因而处于割裂状态,相反,市场化社交通信产品的普及,最终将割裂的通信市场弥合成一张相互连接的通信网络。

500

AI商业应用,中国有超大应用场景优势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在诸多前沿领域,尽管一些颠覆式创新的开创者是欧美,但是引领新技术率先进入商业应用环节的,却往往是中国企业。

在Open AI在为通用大模型的商业化变现发愁时,国内已经有很多互联网科技公司,在音视频传输、游戏策划、影视制作、广告营销等领域,将大模型率先落地,有的甚至开始赚钱了。

AVS3P10通信标准的落地,是数字技术应用和场景创新的一个缩影,而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像前不久,网易推出首款AI游戏《逆水寒》手游,游戏内嵌入了全自动“AI作词机”,游戏中的NPC,不再是固定的对话模板,而是有了接近人类智能的对话能力。

500

该游戏的AI引擎学习了《全宋词》和《全宋词补辑》,共计2万余首

从落后追赶,到引领潮流,率先为新技术开辟广阔的应用天地,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事实上,科技创新从来不是简单的线性递进。在当下而言,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双螺旋结构”越来越突出。简单来说,作为推动力的技术进步,与作为拉动力的应用创新之间的互动推动了科技创新。

中国用户基数庞大,市场广阔,新技术往往有海量的应用场景,应用创新的不断涌现,正是建立在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下。

像ChatGPT这样的大语言模型,它的技术核心在于深度学习能力,深度学习能力的提升,建立在对海量的语料数据进行训练的基础上。

应用端的市场越大,越多的用户参与,给机器提供训练学习的数据资源,输出结果就越准确。就好比汽车行业,用户数量更多的车企,在发展智能驾驶上有先天性的优势。

在通信领域,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互联网科技公司,为什么能率先实现人工智能的应用创新?一个重要前提也在于,它们有海量的用户,提供海量的数据资源以供技术训练。

像腾讯在主导推出AVS3P10通信标准之前,相关技术原型,在2021年起逐步落地到腾讯会议车载模式、弱网模式、QQ语音通话等多个产品场景中。大量的数据训练,AI语音信号建模更加精确,编解码不至于造成音质大幅损失。

更重要的是,应用创新,本身是源于用户需求。

互联网科技公司贴近市场,贴近用户,能通过大数据、用户反馈,更准确地捕捉到用户的痛点,了解技术如何转化为商业价值,并在具体产品中实现其应用价值。这也是一种创新能力。

比如,提升翻译、写作效率的用户需求,推动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创新;复杂的路面条件驾驶的疲惫,驱动车企在智能驾驶上持续发力;弱网环境下低延时、高保真度的音视频通话需求,倒逼互联网企业不断优化网络通信技术标准……

场景应用的多样性,数据的丰富性,使得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用户需求,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

另一方面,大规模市场下会有更多需求,也带来了更廉价的解决方案,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解决技术落地的成本难题。

最近几天,Open AI宣布对中国API停止服务,这对一些套壳大模型公司的确是灾难性的,但对于潜心自研的企业来说,反而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机遇。事实上在几个月前,国内主流的大模型厂商,都开始了不断降价抢占用户。

大模型降价,意味着单位利润的下降。但它的另一面是,使用门槛降低,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一起分担AI推理的巨大成本。只有中国的大模型可以捕捉用户真实的需求,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就能形成商业与技术层面的追赶步伐。

500

找到应用场景,创新就能持续发生

科技创新只有转化落地,收到市场的正向反馈,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它的价值。

就像元宇宙的遇冷所折射出来的,一项前沿技术,如果找不到应用场景,迟迟无法和用户建立链接,实现商业化的变现,技术研发自然犹如无源之水,不可能持续。

以往很多人常说,中国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只擅长商业模式的创新,人工智能应用突破的不断涌现,其实在逐渐打破这种偏见。

数据显示,在2021年,AI领域的专利年度新增数量,中国的平台企业,已经正是超过美国的平台企业,覆盖算法优化、数据处理、智能决策等各个领域。

500

500

2014年以来,国内关键数字领域获授权专利快速增长,美国先是波动增长,2019年之后开始下降

它也说明,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双螺旋结构”下,基础研发相对落后的中国,正在走出一条不同于欧美的科技创新道路,也即通过应用落地推动反向创新的路径。

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广大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具备了强大的技术商业化能力。

它们以数字技术应用和场景创新为重点,基于用户需求和体验,不断优化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能力,逐步向产业上游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升整个行业科技水平。

当我们在电梯、地库、隧道,也能够流畅地进行视频通话时,背后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改变正在发生:

越来越多的中国互联网科技公司,正在从依靠规模获取利润,转变为深耕技术创新,以此谋求持久稳健的发展,并崛起成为引领科技创新浪潮的领军力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