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即合理,那“内卷”呢?能不卷吗?

500

早晨去吃早点,总看到有的早点摊挤满了人,有的早点摊三两个。有两次我不信邪,非要到那些人少的摊点去吃,最后我的结论是如果这些食者不是想早点吃了去上班,可能这三两个人也没有。那次走入一个小馆,一碗肉丝面吃下来,我就决定,以后就到这个小馆来吃。由此想到这是不是就是现在年轻人说的内卷,行业内部的竞争。

回去一搜网还真是。网上解释:“本意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内卷入选《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搜网后才勉强知道一点,但也不是全懂,文一点的说法是一知半解。因为我们这一辈人好像没有接触过这个词。心想现在的年轻人也真能整词,还内卷,这不就是竞争吗?

内卷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由一种文化现象而成了当代职场的常用语。不同领域的词汇相互借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在借用过程中,多少还是加入了新的含义。比如内卷,在变成职场用语后,它既沿用了内卷的本意,指内部竞争。但也赋予了新含义,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我的理解 可能后一种含义才是职场人喜欢用它的原因吧。也是,在一个相对稳定市场内,每天来吃早点的人就那么多,到这个摊点的多了就去那个摊点的少了。可能最后就导致有的摊点不得不收摊。

职场年轻人为什么喜欢用这个词?流行一新可能是其原因,但最根本可能是这句话较符合现在职场年轻人的一种心态。一方面付出的努力越来越多,但收入却并没有增长多少,收益与努力比下降,从而引起年轻职场人的抱怨。于是就出现了“内卷”一词。人们对付这种内卷无非三个应对办法。一个是不干了,一个是不在这干了,再一个是除了继续干没办法不干。第一种形态现在也有了新词,叫躺平。既然我付出再多努力也就这点收入,不如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实际上这个“躺平”也是一个新词。降低欲望,减少工作,追求舒服,拒绝劳心劳力。第二种就是离职再找工作,找一个努力与收获还能说得过去的地方再干。第三种,继续卷吧,谁还怕了谁不成。

如果存在即合理,那内卷产生的必然性在哪?这大概就是网上的解释“资源的有限性”,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竞争,必然出现内卷。但资源与需求相比,什么时候它富裕过?与人类的需求相比,资源总是有限的。这就说明,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区域,进而一个国家,它们的发展必然伴随不可回避的内卷。那国家与国家间呢?当然用内卷的概念来解释就不属于它的范畴了,那是外部竞争。但这种外部竞争争的是什么?不还是资源吗?市场资源、原料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等等。参与这种国际竞争的企业哪来的?不就是从内卷中走出来的企业吗。它们哪一个不是经过激烈的内部竞争才走上国际竞赛轨道的?

一生教书,别的行业不太了解。就教育而言,它的内部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为什么有的老师那么受学生欢迎,有的老师勉强上点课拿点工资生活着?有的老师只能给学生上课,但有的老师既能给学生上课还要给老师上课呢?正是在与同行的不断比较中,他走到了同行的前面。说更具体一点的问题。面对同一道题,有的老师只要讲一遍,学生就记住了也理解了,但有的老师讲多遍,学生就是记不住也不理解。这就是差距。优秀者不都是这样形成的吗?也是这样被大家认定的吗?

虽然不太了解企业,但也还是得说说吧。比如一件工作,职工A需要两个小时完成,而职工B需要三个小时完成,老板当然选择职工A来完成这个工作。同样,方案A可以产生200%的效率,方案B产生100%的效率,老板当然选择方案A。因为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无数的企业不都是这样生存发展起来的吗?

可能有的人认为这种争斗产生不了价值,这是一种内耗。但我却不这么认为。这种争不是没有产生价值,而是它的价值被人为地忽略了。从企业来说,有限市场资源的竞争必然造成有的企业得到更多的市场资源,它的发展会越来越强大。企业内部职工之间的竞争必然是优秀者多劳多得,他会更加强化他的劳动技能。从而在普通的劳动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某道工序或某个车间的领导者。企业的优胜劣汰和劳动者的优胜劣汰能说没有价值吗?说这种内卷没有价值应该是在为躺平找理由吧。

500

弱弱地问一下抱怨者们,哪里不卷啊?一个企业内部有内卷,一个行业内部也有内卷,那么,一个国家内部呢?以网络上的这个定义,国家的内卷也不可避免。那么国与国之间呢?当然,前面说了,这不是内卷。那是外争,不还是一种竞争吗?这种竞争能避免吗?当然也是不可避免的。为什么?这就是前面说的需要与资源之间,需要总是走在前面,而资源总是走后面的。当然,我们不把它叫内卷,而叫竞争。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就说过,中国人不能享受美国及西方的生活水平,因为那样,由于中国人口太庞大,如果14亿人的中国也走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全球资源就不够了。当然,事实上也是,美国的这种躺赢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和竞争下越来越难以为继了。但这究竟是中国的错还是美国的错呢?中美两国在相互指责着。难道中国人就没有享受优越生活的权力吗?这应该是每个中国人都不能接受的说法吧?

1983年夏去终南山游玩,在老子修行的地方,我看到了刻着老子道德经的石碑,于是情不自禁地伸手就要去摸。这时,走来一位道者,说施主不可。于是我就与这位道者攀谈起来,从道德经的出现到与那个时代的契合度,最后我突然问道者,他是如何走入这行的。可能是在前面的攀谈中他也看出我对道德经以及对老子的了解吧,他居然给我说了他走入这行的经历。简单说他是因为一次婚姻的失败而来这里的。一个男人因为婚姻的失败而循入空门世间还是少见的。但这又何尚不是过去的躺平式呢?争不过我不争了,来到这个道观,依靠信客的香火,以最简的生存方式生存下来。但这个新来的道者与原先在这里生活的道者就没有可争的了吗?但当代躺平族的生存可不是这样的,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沦为了啃老族。虽然他们与世无争了,但他们在争父母的,弱弱地问一下,这不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内卷吗?

用一句话勉励职场年轻人吧:何处无内卷?卷者当自强!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