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进化历程逻辑

500

人类起源文明进化

①早期猿人学会用火→烧烤肉食(进化为晚期猿人)→穴居→走婚→母系社会。此前参考猴群、狮群。

早期智人燧石取火→摆脱穴居(北京猿人消失,其实是进化为早期智人)。雨季在洞穴保存火种,表现为穴居二百万年。掌握燧石取火技术之后,摆脱穴居。

西侯度人。山西芮城西侯度村遗址,出土若干烧骨,距今约一百八十万年,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有巨河狸、鲤、山西轴鹿、粗面轴鹿、粗壮丽牛、山西披毛犀、三门马、中国野牛、晋南麋鹿、步氏羚羊、李氏野猪、纳玛象等。出土剑齿象、三趾马等。

元谋人。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遗址,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出土晚期猿人牙齿化石二枚(上内侧门齿,一左一右,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以及大量炭屑(大致分为3层,每层间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动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径可达15毫米,小的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达16粒之多。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烧骨。在遗址中还找到一些有明显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出土遗骨化石包括枝角鹿、爪蹄兽等第3纪残存的动物。之后则是桑氏鬣狗、云南马、山西轴鹿等。

蓝田猿人脑容量778.4毫升。发现有三棱大尖状器、石球。加工方法为简单的锤击法,石片一般未经第二步加工即付诸使用。

北京猿人平均1075毫升。出土石器十余万件,包括大量燧石。燧石由于坚硬,破碎后产生锋利的断口,所以是最早为石器时代的原始人所青睐,绝大部分石器都是用燧石打击制造的。

直接打制旧石器→间接打制细石器

三棱大尖状器(标枪,木材粗加工能力)→石箭镞(弓箭,木材精加工能力)+骨刻横划(数目)。

磨制木器(钻木取火)→磨制骨角器(北京骨针,制作皮衣皮甲。峙峪骨刻,数目、图画。贾湖骨笛,音乐)→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距今约三万年,出土人骨化石(分属8人)、三个头骨(脑容量约1300至1500毫升),出土骨针一枚,长约82毫米,最大直径3.3毫米。针身圆滑而略弯,尾端直径3.1毫米处有微小的针眼。骨针,至商周时期仍然普遍使用,直到战国秦汉时期铁针出现并普遍使用后才被淘汰。

峙峪人。山西朔城区峙峪村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二万八千年,发现有人类枕骨化石一块,野马、野驴、水牛、羚羊、披毛犀、虎、狼等脊椎动物化石5000多件,骨器和细小石器3万余件。其中石箭镞的出土,说明峙峪人已经发明了弓箭。另外,在两万多件人工砸击过的碎骨片中,有数百件留有清晰的数目不等的直道(积划为数)。并出土了一件有较为复杂图像的骨片,骨片刻划痕迹十分清楚,易于辨认,显然是峙峪人有意识的骨雕。

建筑(茅草房)→婚姻→父系社会。姓氏、婚姻与父系、母系社会(点击进入)

仰韶文化距今约七千至五千年,主要是一个父系社会 。成年男女合葬墓、成年男子与小孩合葬墓,以及大量小型房址,说明一夫一妻制家庭日趋增多并占据统治地位;“灰坑葬”说明非自由民(奴隶)的存在。体现男性生殖器崇拜的陶(石)祖、男根图,以及表现“贵族的感情”的遗迹、遗物,则是父权与君主(世袭酋长)统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种种迹象表明,中原地区在仰韶文化早期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中期则普遍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500

②陶器二万年→煮食谷瓜果蔬→农业1.2万年→圈养家畜万年→奴隶至少七千年。由此进入奴隶社会(约七千至三千年前)。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陶器残片(可复原两件,均为侈口、圆唇、斜弧壁、尖圜底的釜形器,距今约1.8至2.2万年)和栽培稻(前后两次各二枚稻壳,距今约1.2至1.4万年),以及磨制骨角器(骨锥、骨铲)、穿孔蚌制刮削或切割器等。还有大量打制石器(未发现磨制石器)。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距今约35000年至9000年。早期石器组合以利刃便携式的小型石器为主,表明当时的食物资源获取方式以狩猎为主。动物骨骼包括大量的哺乳类、鸟类、鱼类、龟鳖类、螺蚌等。哺乳动物残骸28种。数量最多的是鹿科动物,有水鹿、梅花鹿、赤鹿、麂、麝等;其次为野猪、牛、竹鼠、豪猪;食肉类动物多为小型动物,种类繁多,如青鼬、狗獾、食蟹蠓、斑灵狸、花面狸、椰子狸、野猫、大灵猫、熊、貉。此外,还有猕猴、羊、兔、食虫目等动物遗骸。鸟禽类遗骸27种,且数量巨大。其中与水泊环境相关的水栖种类达18种。如鹭、雁、天鹅、鸭、鹤、鸳鸯等。鹿科动物占消费数量的50-80%,野猪占10%左右。并出土人骨(头骨、下颌骨、牙齿)、大量低温烧成的条纹或绳纹夹砂褐陶片(均为泥条盘筑的圜底釜残片,距今约二万年)。在吊桶环的E层与仙人洞的3C1A层、3C1B层,出土野生稻植硅石(距今1.2万年)和栽培稻植硅石(距今万年)。以及石铲、蚌刀、蚌镰、穿孔石器和石磨盘等原始农业工具、稻谷加工工具等。

动物驯化规律,推论为由小到大,由杂食到草食。依次为鸡鸭鹅,狗猪,马牛羊。

河北省保定市的南庄头遗址距今10510~9700年,出土大量动物骨骼,种类有鼠、鸡、鹤、狼、狗、家猪、麝、马鹿、麋鹿、狍鹿、梅花鹿、斑鹿,以及鸟、鱼、鳖、蚌、螺等。发现木本花粉14个类型、半灌木和草本花粉20个类型(其中含有禾本科、藜科、豆科、茄科)、蕨类孢子3个类型,其中草本花粉占80%以上。还有骨针、骨锥、石斧,以及石磨盘、石磨棒等食物加工工具。但未发现石锄、石铲和粮食谷物遗存。

鸡🐔的驯化参考现代鸽子、乌鸦,在贪吃人类粮食的过程中逐渐肥胖超重,丧失飞行能力。然后被驯化。过程大概是最简单的。而且粮肉转化率比较高。理论上可能是最先被驯化的动物,是家畜家禽之首。

驯化鸡的确定难点在于散养。参考蜜蜂和现代鸟类保护的人工野外鸟巢。人类只需为野鸡准备好巢穴和一点食物,就可以引诱和驯化野鸡。然而这种现象几乎不会在遗骨上残留证据。导致家鸡考古困境。

注:牛肉的转化率是6.6%到14.3%(1~1.5年),鸭子35.7~45.4%,猪34.2~41.6%(3到4个月),鸡52.08%(45天)。万年前自然不可能那么高,但相对而言,古代鸡肉转化率大概同样比其他家畜高。唯一的问题在于,散养的量和瘟疫风险限制。结果猪后来居上,成为家畜之首。

狗🐶。河北保定南庄头遗址出土多块犬科动物的骨骼,并发现一块犬科动物的左下颌。齿列长度为79.40毫米,比狼的短了10.60毫米。根据著名动物考古学家袁靖先生的研究,与狼相比,南庄头遗址的狗已有相当大的“变异”:下颌缘开始呈现明显的弧度,齿列的长度要比狼小,牙齿的排列也更趋紧密。

在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发现了距今约8500年的家犬。与南庄头遗址的狗相比,它们的齿列进一步缩短,可见驯化程度的加深。此外,经过对新石器时代及商代的多个遗址出土的狗的骨骼测量,发现狗的齿列长度具有随着年代的更新、在人的饲养过程中逐渐变短的趋势。

猪🐷。在广西桂林皮岩遗址的最下层,发现了距今约一万年的随葬猪。在这一遗址中,整体随葬的猪有六十七头之多,可以想见在当时当地养猪业是何等发达。

河北磁山出土有猪、狗、鸡。甘肃天水西山坪大地湾一期文化出土鸡。距今八千年。

马🐎。1999年5—7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研究所,发掘了民和县胡李家遗址,面积2万平方米,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出土陶器甚多,其中发现的马标本是黄河流域内已知最早的家马。(距今六千年)

山羊🐐。龙山晚期的陕西神木石峁(距今4300~3800年)遗址出土的山羊骨骼,经过系统分析,鉴定为家养山羊。中原地区出土山羊最早的遗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距今3700年前)。在商周时期,山羊开始在北方地区大量出现,并逐渐散布各地。

家畜驯化历史排行(待考古刷新):鸡万年,狗万年(河北保定南庄头万年,河南贾湖8500年),猪万年(淮河上游,河北保定南庄头,河北磁山八千年,嘉兴黑猪七千年),马六千年(大汶口、仰韶),绵羊五千年(甘肃天水、青海民和墓葬),黄牛、山羊四千年。

有了农业才可能蓄养猪狗。有人说非洲斑马、美洲野牛无法驯化制约了农业发展,简直是倒果为因。实际上古人只需上百年的选育几十代,就可以培养出方便驯化的斑马野牛。如果用现代科技大规模选育,速度更快(未来必然会证明这一点)。但前提是你有那么多的粮食积蓄和人力富余。很显然没有农业就没有这些。

游牧同理。游牧三件套,弓箭马匹蒙古包。要先驯化马匹,然后才可能游牧。而要驯化马匹……嘿嘿

500

河姆渡猪纹黑陶钵

蛋壳陶青铜器耒耜甲骨象形文明舟车千里数十万人奴隶手工业社会多城市级。

瓷器铁器铁犁牛耕简帛纸书筹算文明楼船近海万里千万人封建水力机械社会多国分封级。

③仰韶快轮陶器→屈家岭蛋壳陶→青铜器。

商周块炼铁(赤铁矿半熔融还原,趁热锻打海绵铁)→春秋战国百炼成钢(渗碳钢)→铁制农具(铜铁并用时代)。由此进入封建社会。长沙杨家山65号楚墓(春秋晚期)中曾出土一把铜格铁剑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钢器。它以块炼铁为原料,放在炭火上锻打,排挤出其中的夹杂物,同时让炭从表面渗入,形成表面炭多、内部炭少的现象。锻打后铁片延伸,工匠折叠起来继续锻打,最终在剑的横截面上就形成含炭高低相间的分层结构。这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渗炭钢的炼钢方法。

商周瓷器→耐火砖→高炉+囊橐鼓风→铸铁、(生铁搅拌脱碳)炒钢(西汉中期,铁器时代)。西方古代没有瓷器,没有高炉,没有炒钢技术。西方只有块炼铁和渗碳钢,其遗址有大量生铁被当做废渣。

东汉水排鼓风→(生铁+熟铁)灌钢(高质量)。西方古代没有。

中国古代关于灌钢的记载始见于东汉晚期。《全后汉文》卷九十一王粲(177—217年)《刀铭》云:“相时阴阳,制兹利兵,和诸色剂,考诸浊清;灌襞已数,质象已呈。附反载颖,舒中错形。”此文所述为制作宝刀的全过程。其中的“灌”即灌炼,“襞”原指衣服上的褶裥,在此应指钢铁材料的多层积叠、反复折叠。“灌襞已数”即是多次灌炼。可见东汉末年,人们便用灌钢制作刀剑,其发明年代至迟在东汉晚期。何堂坤:《关于灌钢的几个问题》,《科技史文集》第15辑,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

稍后,晋张协《七命》也谈到过与王粲《刀铭》所云相似的工艺:“销逾羊头,镤(鍱)越锻成,乃炼乃铄,万辟千灌;丰隆奋椎,飞廉扇炭。”此“销”,唐李善引许慎说为“生铁也”。鍱,《广雅》释为铤。李善注云:“辟谓叠之,灌谓铸之”。《六臣注文选》卷三五张协《七命》注。所以,此“万辟千灌”便是指多层积叠,多次灌炼,即是灌钢工艺。

南北朝时,灌钢在中国南北各地推广开来,且用于农具制作中。《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四“玉石部”引梁陶弘景云:“钢铁是杂炼生鍒作刀镰者”。北齐綦毋怀文亦制作过灌钢刀。及宋,各种记载更多。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七十八载:“灌刚之时,必须林栗等炭,余皆不堪用。”又云:“取自然成刚铁上,次取擣刚五灌已上者佳。”《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四又引北宋苏颂《图经本草》云:“以生柔相杂和,用以作刀剑锋刃者为钢铁。”灌钢在中国一直沿用到明清,本世纪三十年代还在四川等地流行。

唐朝陌刀阵,辽金铁浮屠拐子马。重步兵重骑兵发展到极致之后,催生出蒙古骑射,极致轻骑兵横扫亚欧大陆。

兴修水利→水力机械→西汉奴隶解放→教育

灌溉渠+水磨→大规模推广小麦种植。西汉董仲舒上奏请汉武帝推广冬小麦。唐朝有灌溉区和水磨争水事件。小麦逐渐取代粟米成为北方主粮。现代灌溉能力越来越强,耗水量更多的大米又开始逐渐取代小麦。

帛书→麻布书→麻纸→树皮藤皮纸→竹纸→木浆纸

牛车→马车→独轮车→人力轿车→汽车

直辕犁→曲辕犁

500

二牛直辕犁

500

一牛曲辕犁

500

④东汉水晶磨制放大镜→宋朝法医放大镜查案(无罪推定→程序正义)→明朝眼镜→明末球磨机→望远镜→显微镜

唐观测北极星高度(以526里270步为一度半,即351里80步为一度,相当于给出子午线长度)→(证明大地是个球)元四海测验+望远镜→六分仪

毛笔大字→普及眼镜、木浆纸→硬笔小字。欧洲拼音文字开始后发优势。翻译注释形成科学术语。

南宋蒸馏酒→明朝蒸馏金属锌→蒸汽机,,石油蒸馏出汽油柴油

铁管+耐火砖+高温窑炉→透明玻璃

金属锌→工业黄铜→工业革命→义务教育

纸币+工业黄铜→资本发威。由此进入资本逐利社会。

此前的资本逐利萌芽,无论是战国时代的富可敌国,还是南宋海贸,都只是小苗苗,随便一下就铲平了,唯有明末才是疯长的野草,国内灭了,就在国外开花结果,最后遍布全球。

翻译注释→科学术语。各国各民族再三辗转翻译注释,去伪存真。容易证明和说明的被翻译注释形成科学知识。例如中医和西医

夯土城墙→三合土楼→混凝土高楼

砂砾10%、石灰30%粒径<5毫米、亚粘土

砂砾、石灰、碎砖非风化酥松<60毫米

砂砾、石灰、陶粉(明代)

砂砾、石灰、炉渣(清代)

砂砾、水泥(混凝土,内含石灰)

大体积混凝土(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火山灰、钢渣粉),水泥放热无坝不裂

汉麻混凝土(工业大麻纤维)

……

有人说: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如果仔细追究,有很多不合理的人和事。现实永远比小说更精彩。小说要考虑合理性,现实不用。

其实并非如此。

所谓现实历史,其实仍然是人描述的,而且是由无数人辗转描述反复加工的,虽然是百炼成钢,却仍然有很多谬误和缺漏,这些就是所谓现实不讲合理性。其实只是人们对历史细节的疏漏,就像生物进化论的详细环节,需要一代代考古去逐渐发现和填空,最终得出合理的结果。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