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变味成“塞酒店小广告”,00后里流行的扩列竟是一场巨大的“扫雷”游戏?

500

小熊猫丨文

每逢夏季,鄙人都会忧喜交加。

忧的是天气一热,办公室里就开始充斥蚊子,我身为人体蚊香,不可避免被叮得满腿是包。

500

喜的就是,暑假快到了,各个大型漫展也开始进入筹备阶段,比如BW、ChinaJoy,更远一些的就CP广州、成都世界线。

500

BW快开票了!

参加漫展放松只是一部分,对于许多像我这样不爱出门的宅宅而言,漫展可能是生活中为数不多能够见到活人,进行社交的场合了。

一到漫展上,我就像如鱼得水,横扫I人的社交恐惧,做回E人,遇到角色还原的Coser老师直接送上一套“素质三连”:递无料、集邮、还有“老师,请问可以扩列吗?”

500

这一套组合拳看上去是不是丝滑无比?其实递无料与集邮都只是我的前摇,“扩列”这个目的,到最后一刻才“图穷匕现”。

与我怀揣着同样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许多短视频博主都会在漫展前夕教授大家如何与Coser“扩列”的小技巧,还会有如何将Coser发展为好友的“售后服务”。

500

所以,“扩列”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上去解释,其实它就是扩充好友列表的缩写,这个概念最早是从一个叫“李宫俊吧”的贴吧开始的。

当时贴吧内的管理员会封禁交友类型的帖子,吧内成员就自创了一个词,将交友的帖子称为“扩列”,人们便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好友。

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互相交换社交平台,比如QQ、微信等联系方式称为“扩列”。

说起来,之前互联网上热转的《00后黑话大全》里,近乎一半的暗语都会出现在“扩列”的社交场景中。

500

在当时,这些被各个媒体专门报道,需要被专门解释的词汇让大家认为,“扩列”是00后的小众文化。评论区里多的是求干燥剂的,因为这太“潮”了。

500

虽然在某些带有偏见的家长眼中,扩列还是被归为不正当交友的一种

这位博主扩列扩到未成年,被家长删了

如今,这些词汇早就被大多数互联网冲浪高手熟练地使用了,“扩列”也在年轻群体中愈发流行,甚至演变成了一种社交现象。在各个社媒平台上,你能见到不同圈层的人在使用“扩列”这个词条。

500

500

尽管有愈来愈多人加入“扩列”大潮中,但它好像无形之中也成了一种负担。

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感叹,明明朋友列表里的人愈来愈多,畅所欲言的人却愈来愈少,社交压力也愈来愈大。

01

其实在“扩列”这个形式还依附于移动互联网的初期,未被各种潜规则、网络戾气所污染时,它是将两个完全陌生的人牵连在一起最有效的形式,就像更早些时候的人们碍于科技落后,会尝试通过书信交流结识笔友一样。

500

小红书@小春天气 这位博主翻出爸爸二十年前与朋友的书信

这一代的年轻群体多为独生家庭,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没有那么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抑制不住的分享欲让他们尝试找到新的社交方式,于是通过“网络交友”的“扩列”成了首选。

为了“扩列”,他们会事先制作好扩列条,形式不限一般文字或图片比较常见。上面会附上自己的自我介绍,包括网名、自己的喜好,擅长的技能以及雷点(也就是不喜欢的东西)等。

500

500

现在不仅有人会提供扩列条模版,还会在网上接扩列条制作的单子

而这只是“扩列”的第一步,接下来需要在各个社媒平台发出自己的扩列条,希望感兴趣的人来跟自己扩列,成为自己的好友。

QQ空间或许是最早开始盛行“扩列”的平台。

因为它与QQ的强绑定,让它可以兼顾私域分享和日常聊天。而且在QQ空间里,还能让朋友帮忙转发。这些朋友很多都是某个或某几个圈的同好,朋友的朋友亦是如此。

更简单地说,扩列条就是你推销自己的广告,在QQ空间互相转发则相当于一次同圈层内的免费投放,这样你的扩列条就能精准地推送到更多同好面前。

500

以前鄙人自己写的扩列条,让我想起曾经还不是毒妇的时候

近些年“扩列”向外辐射,小红书、微信、微博甚至LOFTER、贴吧都成为了可以“扩列”的平台。

500

500

而各种扩列群、同好群也相继出现,这些群友会攒一个“扩列车”,就是好几个人的扩列条统一整理好,然后让一个列表朋友比较多,流量比较大的人发,其他人跟着转发就行。

500

在QQ上的扩列群

500

微信、QQ、微博都有这种扩列车

线上扩列形式五花八门,线下扩列同样不拘泥场合。无论是漫展、演唱会、甚至你只是普通地走在街上,遇到志同道合的同好、相谈甚欢的路人,都可以发出扩列邀约。

500

至于这些扩列来的好友,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还是同甘共苦世另我,亦或是言深浅交、点赞之交,则得考虑气场、性格、缘分等因素。毕竟社交的欲望就像潮水一样会潮汐更迭,人也无力维持更多的社群关系。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扩列来的大部分人最终的归宿,都是在打招呼过后“躺列”,这种类型一般聊天比较少,但平时刷到空间或者朋友圈的时候会点赞评论几句,提供一些情绪价值。

500

正确的、一针见血的

也有的网友彼此契合,会随着敞开心扉的交流发展成真正的好朋友,即使是横亘其中的时间与地域也不妨碍对方的友谊。

最终,他们会为这个从虚拟世界升华到现实世界的友谊,下个定义——互相赋予“亲友”(亲密的好友)的称号。

500

这位博主闲鱼上扩列的朋友,最终发展到线下一起看演唱会了

500

小红书上也有许多这样的情况分享

或许“扩列”不如木心先生在《从前慢》里描绘邮件通信时的那么浪漫,“扩列”依旧为多数人提供了交友的勇气,带去了意想不到的友谊,成为大家追忆往昔时的煽情手段。

500

02

“扩列”在最初并不被大人们看好,毕竟说白了就是交个网友,至于“网友”这个称谓,在许多年前更是与“骗子”划上等号,就算近几年有所改观,也依旧让年长者心中有那么一丝芥蒂。

但随着网络上越来越多让人艳羡的友谊故事出现,不少人也开始渴求一个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朋友。于是,他们毅然决然地学习“扩列条”的制作,踏上了“扩列”的征程。

500

“扩列”成为高频词,不少平台也趁机抓住热度,打造相关的社交功能。流行地之一的QQ率先在软件里更新了“扩列”(现在改名为“结伴”了)功能,试图方便“扩列”的年轻人们。

500

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里面真正“扩列”交朋友的是少数,反而沦为有心之人的聚集地。

他们假借“扩列”名义去搭讪别人,并发送一些污言秽语,就像你好好住着酒店却非有人在你门缝里塞小广告一样。

500

类似情况的出现,尚且能将部分原因归为平台管理的问题。至于其他真正抱着“扩列”意图的人,却也开始背道而驰。

他们用愈来愈多的“雷点”和愈来愈多的规矩,为自己筑起高台,并束缚着好友列表里的其他人,有的博主甚至把“扩列”比喻成新型的劳务合同。

500

这位博主看上去吃尽了苦头

这么看来,扩列条就像甲方拟定的合同事项,扩列成功则是互相签署了协议,接下来甲方将遵守乙方提出的条例:成为好友后必须进行点赞、评论等操作;不许不发朋友圈或者空间,不许躺列,整的跟上班打卡一样,甚至还会计算“KPI”。

500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在“扩列合同”里加入“扩列圈”的流行黑话,为自己“赋能”。

比如:定制v(定制的微信号,会提供一些定制化功能)

500

500

喵赞(秒赞,定制化微信的一种功能,别人发朋友圈会自动点赞)

500

刚别,发了v50(刚加好友别发信息,不然发50块,这种一般是开了定制化微信的秒赞功能,据说刚加好友发信息会封号,真实性众说纷纭)

500

500

即使你熟悉“扩列圈”黑话,顺利加上好友,并尽心尽力完成了对方的“KPI”,也依然有被删除的风险。

因为在此过程中,你无法辨析对方除了“扩列条”里标注的雷点,还有没有其他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雷点”。

正常“扩列”的情况下其实也会标注“雷点”,但现在“雷点”的多样化程度比人类的过敏源种类还多,他们从雷某部特定的作品到雷某种行为,甚至连互相之间的称呼都不能幸免。

500

在一些梦女眼里,全员推也是一种雷点呢……

500

经典咏流传之雷神女孩

彼此之间聊天有一种在玩“扫雷”游戏的美感,完全不知道哪句话会触发别人的雷点。

500

这位妹妹的雷点还是有点太小众了

最终,对方将会根据上述各项条例表现进行阶段性的印象分评级,如果互动不够则解除“合同”关系,删除好友。值得注意的是,你可不能随便地单方面解除这个“合同”关系,因为有些人会告诉你——“我雷单删(单方面删好友)”。

500

以上的各项条例,在被迫接受规矩的人眼中,比起甲方,这些制定规矩的人更像是偶像与粉丝的关系,“扩列”则是这些人拓展“粉丝”的最速渠道。

500

他们严于律人,宽于待己,上述的许多条例自己可能都不能完全做到,明明是平等的交友却营造出令人不适、不对等的社交地位,让不少人吐槽道自己是这些人的小粉丝。

500

就算是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看上去平易近人、活泼开朗的人,也不能完全确定他是真心交友。

这些人一般缺乏社交的“边界感”,可能认识不过两天就会露出自己的“獠牙”,把对方当做垃圾桶、心理排解大师、或者各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搭子。

500

甚至如果对方有擅长的技能或者会出委托、COS,更是这些人的目标,他们上来就瞄准“亲友”的位置,自顾自地成为某人的亲友,妄想着借此名义心安理得地白嫖。

500

但以上这两类人对比起深受“厕所”文化与地雷文化影响的偏激者而言,还是有些小巫见大巫了。

这些偏激者不仅会做出伤害自身的行为并发布一些过激动态,将真实的心理疾病当做一种时尚单品,还会把“开盒”、“诅咒”、辱骂他人当做一件很酷的事情。

500

500

500

不知不觉间,“扩列”变味了,也彻底磨去了大多数人的幻想。

或许是如今匿名化的网络空间,在带给人们“说话不经大脑”这种安全感的同时,也加重了言谈之间的戾气,让大家更容易被情绪裹挟,稍有不慎便会擦出火药味。

500

又或许是因为不堪重负的各方压力,让人们回归互联网时卸去了面具,通过这种形式发泄情绪。

500

鱼龙混杂的网络空间似乎注定建设不了乌托邦,而种种乱象的上演,让“扩列”被剥夺了快乐,不少人因此疲于社交,干脆回归生活当个普通现充。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些乱象的背后主导竟大部分是未成年人。

不知当他们逃离象牙塔,踏入现实的漩涡之后,会不会逐渐理解曾经抨击他们的人,并脱离曾经这种不健康的社交网络呢?

500

-END-

全部专栏